再一次見到姚師傅的時候,是在七月底的一天。
那是我來北京後的第二次搬家。
京城名氣大點的搬家公司價格實在太貴,我只好去豆瓣租房小組裡碰碰運氣,剛好看見有人發帖推薦這位師傅。電話撥過去時才發現他竟早已存在於我的通訊錄中,見面之後不由感嘆世界真小——一年前我第一次搬家也是請他幫忙的。
一路上自然少不了閒聊。我跟他打趣道,「您現在是網絡名人啊,去豆瓣隨便逛下就看見別人推薦你的帖子。」
誰知姚師傅聽後卻是苦笑,說自己現在越來越搞不懂網際網路了,都說有口碑就能傳播,可這幾個月的生意卻差了許多。
我有些不解,姚師傅也很無奈的跟我講起了這幾年讓他愛恨糾結的 O2O 之旅。
姚師傅 29 歲,河南人。從部隊退伍後先是在工廠呆了半年,2010 年 9 月,他攢錢買了一輛金杯,就來到北京進入到搬家這一行。
軍人出身的姚師傅熱情本分,力氣大並且價格公道(我從朝陽公園南搬到五元橋的鐵道博物館以北只花了 200 元)。
不過,因為老實,姚師傅並沒敢挨個小區給自己貼廣告,初期的生意主要靠熟客介紹,搬家的收入勉強夠補貼北漂的開銷,實在攢不下來什麼錢。
2010 年下半年的某一天,一位女生寫了個話題發在「北京租房」豆瓣小組裡,盛讚姚師傅的搬家質量和價格。這是他的廣告第一次出現在網上,而且是別人主動發的。從那時起,姚師傅被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很快的,姚師傅發現自己的生意突然多了起來,從客戶的口中他知道自己成了豆瓣北京租房小組中的紅人。姚師傅這才意識到,以前看起來很遠的網際網路竟然可以這麼實實在在的影響他的生意和生活,他就像發現了一片新大陸。
對姚師傅來說,那是他和網際網路的蜜月期,一段田園詩般的日子。
那時候,在「北京租房」的小組中,姚師傅會認真的看每一條關於他的帖子,發現租房小組中的年輕白領們對他熱情並且尊重,很多人也真的會因為「口碑」找到他,而他在給人搬家過程中任何任勞任怨的小細節都可能被記錄在貼子裡發到小組中。
從那以後,豆瓣小組就成了姚師傅重要的客源渠道,後來,姚師傅開始有意無意在搬家時跟客戶聊起豆瓣,也總能遇見遇見資深豆瓣用戶在搬完家後親自去豆瓣發帖推薦他。
嘗到網際網路帶來的「流量紅利」後,原本對網絡並不感冒的姚師傅開始嘗試把自己的信息放到更多地方去。姚師傅曾委託別人幫忙在水木社區上發帖,但是上面用戶較少,而且來的人大多意不在租房搬家,所以並未產生多大效果。
不久後,楊冪漫天遍野喊著的「58 同城」引起了姚師傅的注意,同時也聽同行說在 58 同城上發帖還有些效果。姚師傅開始自己學著在 58 的搬家版塊發信息。
彼時 58 對於用戶的自主發布管理得還不是很嚴,每個帳號可以每天都可以發一條信息(所以 58 同城一度被專業的網絡推廣員用不同帳號灌入了大量垃圾重複信息)。但姚師傅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刷新維護,所以 58 同城最終也沒能成為他的主要網絡客源。
最終,姚師傅通過網際網路推銷自己的主要渠道還是回到了豆瓣。
北京租房小組不僅提供房源,還有很多家政服務和二手交易信息。經常會有用戶發帖說自己的家具低價甩賣,或是推薦靠譜的搬家師傅或清潔阿姨。租房小組秉承了豆瓣一貫重情感、輕商業的氛圍,成員素質相對較高, 都是北漂的人,難免惺惺相惜,那裡的氛圍總體還算友善,豆瓣也開始成為姚師傅生活的一部分。
姚師傅清晰地記著 2012 年 9 月 5 日這一天,北京租房小組置頂了一條「搬家師傅推薦帖」,專門用於收錄用戶推薦過的優質搬家師傅。姚師傅不僅被列入了推薦名單裡,還有很多人在下面的回覆裡大力推薦他。
社區的力量由此迸發出來。從那以後,找姚師傅搬家的人數迅速增加,在 2013 年達到頂峰。據他回憶,2013 年單日最多能接到十幾通預約搬家的電話,有時周四一天接的電話就把直到周日的活全都排滿。相應地,姚師傅的最高月收入能達到 13000 多元。
如同一則「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巧合故事,一位踏實靠譜的搬家師傅、一群年輕的租房者就這樣通過一個網絡社區聯繫到一起,並且為各自帶去了相應的價值。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對於北漂的姚師傅來說,網際網路是一個讓他感到溫暖的存在——生性本分的他可以不用去小區裡貼小廣告也能獲得優質客戶;只要踏踏實實做事就會在網上變成好的口碑進一步被人傳播,比起狹小的臨時住處和到處奔波的辛苦,網際網路帶給他安慰,也讓他相信在這個平行世界裡「做一個老實人一定不會吃虧」。
然而,這種美好的感覺在兩個多月前突然化作了困惑。
五月的一天,姚師傅發現自己的電話量突然少了很多。隨後就有人告訴他,北京租房小組的那個「搬家師傅推薦帖」不知為何被取消置頂了。
由於是豆瓣小組的常客,姚師傅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消息源。他得知搬家推薦帖被取消置頂的原因是因為 58 同城的人向小組管理員支付了一定費用,將 58 家政通的話題放在了置頂位置。
2014 年 6 月 6 日,又一個讓姚師傅牢記的日子。就在這天,豆瓣北京租房小組拿掉了「搬家師傅推薦帖」,以 58 同城的搬家廣告取而代之。
姚師傅對此表示頗為不滿。他在無意間享受到了網際網路帶來的甜頭,卻又無力阻止這種好處的戛然而止。那些熱情的年輕人曾告訴他「好的口碑是在網際網路上生存的不二法寶」,不過這些似乎在商業化的廣告面前變得脆弱不堪。
搬家畢竟是一種低頻活動,即使有回頭客也得是一年半載以後了,所以更多接觸的是新客戶。對於那些不了解搬家行業和沒搬過家的人來說,在不了解服務質量時,價格會是選擇搬家人的第一要素。
像姚師傅這樣的個人搬家師傅,通常會在電話裡問清楚搬家的裡程、樓層和物品量來報一口價,即使實際情況和事先說的有些出入,一般都不會再多要錢。而在 58 等平臺上,為了吸引客戶,搬家公司往往會先報一個很低的起步價,但是後續的疊加價格會高出很多。
初到豆瓣小組裡的人,難免不被 58 的置頂廣告吸引走。但羊毛出在羊身上,一些搬家公司拿去在 58 打廣告的成本最終演變成顧客在搬家時的種種額外支出。豆瓣那種田園詩般的氛圍在講求效率效果的工業式廣告面前顯得如此無力。
姚師傅感到困惑,「網際網路的天怎麼變得這麼快?」
他不會知道,自己這個觸網不久的小人物已經在不經意間被捲入網際網路發展的浪潮之中,追求流量、效率、低成本的商業化是其基本的邏輯,是就連豆瓣和 58 這樣的網站也只是身處滾滾洪流之中。
去年剛上市之後的 58 面臨財務報表的壓力,需要儘快實現可複製的商業化。
為了扭轉此前充斥垃圾重複信息的狀況,58 同城開始基於手機號進行發帖限制,姚師傅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無限制的發帖宣傳自己;其次,58 也要考慮自身的盈利問題,開始向商戶收取廣告費,現在 58 同城的搬家版塊幾乎看不到個人發布的搬家信息,全都被付費或認證的搬家公司佔領。而要在 58 的信息流裡投放競價廣告,一天的價格就能高達數千元,這是姚師傅這樣的個體戶無論如何也承受不起的。
此外,58 雖然能為搬家公司和個人帶去源源不斷的客流,但是會從其收入中抽取一部分佣金。也就是說,如果加入 58 家政通的話,姚師傅要想獲得跟之前同樣的收入,就必須接更多的單,或者報更高的價格。但這樣的結果就是要麼自己太累,變成 58 在 O2O 布局中龐大的工業流水生產線上的一環;要麼砸掉質優價低的口碑,都不合算。
對於姚師傅來說,他從網際網路無意中獲得的好處又在無意中被莫名的剝奪。一滴水改變不了河流的方向,他被捲入的時候網際網路這條大河舒緩而溫情;當遇到急流時,他被拋出地也是那麼堅決。
從現實的角度,豆瓣沒錯,也不能說 58 有多麼邪惡。他們只是站在讓自己效率和收益最大化的立場去決策,網際網路商業的邏輯簡單粗暴:大流量、低成本、可複製、易變現。當資本的力量推動商業化的大潮滾滾而來,網際網路上屬於姚師傅們的桃花源似乎越來越少,對於工業化的生產方式,不迎合就可能面臨被拋棄,這真的很殘忍。
但這是屬於叢林時代的商業法則,難道就是網際網路未來的模樣?網際網路可不可以變得更有能量去改造商業,而不是迎合商業,尤其是迎合工業時代那種落後的、野蠻的商業思維。
一批又一批聰明的年輕人投身其中,是因為網際網路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平等,它把人與服務高效率的串聯,讓人們得以在一個信息充分、地位平等的環境下選擇自己中意的服務,讓好人受益、讓好的服務被廣而告之、讓信息的壁壘趨近於零、讓本分又努力的人能夠脫穎而出……
網際網路的創新到底是為了什麼?我們是為了只是藉助技術塑造一種更有效率的商業還是希望善良的人們能從中獲利?我們是要追求一個好的生意還是要一個更公平的商業生態?文明先是一種選擇然後才會變成一種能力。不能因為嘲笑烏託邦的天真而去心安理得的接受一個黑暗森林,技術本無善惡,可以做出選擇的卻是身處浪潮中的每一個人。
去年 7 月,姚師傅自己註冊了一個名為「姚師傅搬家」的豆瓣帳號,在上面填寫了個人信息,偶爾刷下臉。58 家政通的話題剛換上沒多久,他就用這個帳號在回復區的給自己寫了長長的幾段介紹,並且獲得了 1000 多個贊,將他的回覆頂到了最前面。
也許,今後他的回覆很難擠掉商業廣告出現在豆瓣小組的醒目位置,但我們相信,在廣袤的網際網路世界中,總會有一個屬於姚師傅這樣老實人的位置。
「在我們竭盡全力自覺地根據一些崇高的理想締造我們的未來時,我們卻在實際上不知不覺地創造出與我們一直為之奮鬥的東西截然相反的結果。」但願哈耶克的這句警言不會在網際網路這片「希望的田野上」上應驗。
最後,如果你有什麼好的建議,覺得能夠幫助到姚師傅,以及其他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們,歡迎通過極客公園的微博、微信進行反饋,我們會幫忙進行轉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