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5月6日5時30分訊(李婷婷 蒲靜)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頒布和全民健身熱潮的掀起,人們在自身健康方面的投資呈持續增長的趨勢,在體育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社會對高新型體育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在全面深化改革教育的背景下,近年來國家對中小學生的體育教育和全民健康的高度重視,高素質的體育教育專業教師也成為了熱門職業。
為此,緊密結合社會經濟發展和地方經濟建設對人才需求,重慶應用技術職業學院在2020年新增設了社會體育專業,旨為社會培養針對體育市場需求的專業指導人才和「多能一專」的複合型人才。
培養「多能一專」複合型體育人才
據了解,體育專業人才如今已經從過去只具備單一能力的逐漸向具備綜合能力的複合型人才發展。為此,重慶應用技術職業學院經過充分調研後,瞄準就業,打造了適應當代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在保證「一專」不斷進步的同時,注重「多能」的全面發展,致力於培養「高素質、厚基礎、寬口徑」的複合型人才。
面向體育強國和健康中國建設的重大需求,該校旨在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科學的休閒體育觀念和開拓創新精神,牢固掌握人文社科、管理、經濟方面的基礎知識與休閒體育專業理論,既能把握休閒體育活動規律和洞察市場變化,又能在休閒體育活動中有效地從事推廣、指導、經營、規劃、產品策劃與設計、開發與組織工作的體育類高等技能型人才。
在知識技能教育方面,學校著力實現由單一社會體育專業的知識教育,向綜合性的知識教育發展。在教授專業技術時,教師不僅教會學生該項運動的運動技能,還要使學生了解其歷史、現狀、規則、組織競賽方法等有關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促使學生獨立完成該項運動的組織和管理工作,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素質教育方面,學校將重點關注人文素質教育,完成由專業素質教育向綜合素質教育的轉變,同時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以及團隊協作精神。能力培養方面,學校側重於獲取知識的教育向增進創造性的教育轉變,從以往的「硬性配給教育」向滿足個性化教育需求的「彈性選擇教育」轉化,為學生提供多種選擇的機會。
設置個性化、多元化課程體系
據重慶應用技術職業學院公共基礎部的張亞斌主任介紹,學校在人才培養目標設定中充分利用自身教學資源,深化教學改革,為社會體育專業設置了研究方向性更為突出、研究領域更為寬泛的個性化、多元化的專業課程體系。一是,專業理論類:體育管理學、體育保健與康復、體適能評定理論與方法等。二是,專業技能類:圍繞當前市場需求量較大、大眾參與度較高的健身項目開設相關的課程,如健美操、器械健身、網球、羽毛球、籃球和足球等。三是,專項提高課:緊密結合崗位需求和學生個人特點選擇1-2個技能項目加以提高,形成本人的專長。
此外,為使學生在專業的縱向上加深或橫向拓寬,該校還設置了專業性和自主選擇性較強的選修課。根據學生自身情況,除了可以選擇體育休閒與健身指導、體育產業經營管理、體育旅遊(或戶外運動)、健身俱樂部私教、社區體育或職工體育等方向的課程外,還可選擇隨著市場變化開設新興健身項目的選修課,如攀巖、瑜伽、定向越野等課程,以滿足社會對社會體育人才多樣化的需求和學生個性化的發展。
打造「雙師」結構教學團隊
高質量人才的背後是一支專業、「一流」的師資隊伍。該校為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探索師資隊伍建設的新思路與新舉措,注重「雙師」結構和「雙師素質」的教學團隊建設。
目前,學校聘請了在田徑、足球、網球、跆拳道、拳擊、啦啦操、健美操等項目上具有突出的成績以及校企合作單位的相關教師5名。
學校將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引進以碩士研究生為主體的青年教師,聘請體育行業專家與技術骨幹為主體的雙師教師。同時,建立兼職教師資源庫,爭取到2022年,專兼職教師隊伍規模達到20人,雙師型教師15人,專兼職教師比例達到1:1,三年內在校教師人數達到生師比18:1。
強化實踐能力 畢業即可「上崗」
據重慶應用技術職業學院招生就業處處長李恩華介紹,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未來就業的前景是學校人才培養的關注的重點工作,力求做到讓本專業的每一位學生成為畢業即可上崗的「成熟」型人才。
該校將緊密結合課堂實踐與專業實習,不僅會在校內建設實踐教學基地,構建教學實踐、科研與社會服務的實訓平臺,還會通過校企合作研究,推進專業實習改革,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此外,為了激勵學生更好地學習,激勵學生進入社會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信心和決心。該校還將嘗試在評價某一門課程成績時採取「理論或技能分數+相關職業資格證書」的做法,例如健身健美課程學習結束後,若能獲得國家健身健美指導員稱號的學生可給予學分獎勵,以此鼓勵學生獲得更多社會職業資格。
目前,學校與重慶瑞奕體育文化有限公司、重慶益樂體育發展有限公司、重慶勇網直前體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體育文化推廣公司籤訂校企合作協議。
此外,學生畢業後可進入各級各類社區體育服務指導機構、企事業單位以及相關社會體育領域中從事群眾性體育活動的組織管理、諮詢指導和教學、科研,各體育健身場館(高爾夫、網球、馬術、羽毛球、遊泳等俱樂部)、五星級酒店等健身會所,幼兒園、小學、體育類早教機構等單位、企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