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年三十張貼門診區域「出入口」這一重要標識開始,門診部主任米小月就帶領門診部全體人員全力奮戰,堅守醫院門診防控「第一關」。門診區域廣泛,流程環節眾多,米小月主任每天總是第一個到崗,最後一個下班,全身心的投入、一絲不苟的落實,始終把就診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緊急部署 構築三級預檢分診體系
為了使患者更快速、安全的到達各個診區,米小月指揮團隊,梳理出門診的多個出入口及電梯通道、分析人流,最終保留三個出入口,分別設置一級預檢分診臺。同時,制定體溫篩查規範和篩查流程,隨著防控工作的逐漸深入,建立了「入口預檢——診區分診——接診醫生」三級預檢分診體系,確保預檢分診成為門診第一道堅固防線。
每天早上7:30,在一級預檢分診臺一定會看到米小月的身影,對在崗人員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和預檢分診培訓。她深知,門診是患者來院的第一站,是疫情防控前沿的重要關口,一定不能疏忽大意,防止病毒攜帶者混入一般就診人群引發交叉感染。「這些在旁人看似簡單的工作,卻需要異常認真和細緻,我們作為第一道防線的『守門人』,要確保人人盡查,無一人遺漏。」米小月常常叮囑大家。
雖然疫情防控不能放鬆,但還要兼顧滿足百姓基本醫療需求。米小月統籌安排門診醫護資源,做到人有專攻,各有所用,不閒置不空缺。面對百姓的各種諮詢疑問,統一門診部團隊思想,接訴即辦,現場解決;並向患者積極宣傳防控知識,耐心解釋答疑;對待過度恐慌的的特殊患者,她親自做好疏導與安撫。
嚴防死守 確保門診工作井然有序
為了讓患者放心就診,米小月多次走訪查看門診各科室環境,統籌規劃,在後勤部門全力配合下用短短24小時完成共計40個診室的改造,嚴格落實了「一患一醫一室」要求;並因地制宜,分隔呼吸內科診區,設置血透患者專門候診區。
在門診的任何一個窗口、自助繳費機、滾梯排隊區域都可以看到一米線的溫馨提示;在候診區的上百個座椅上,都張貼著請間隔就坐的標識和分隔線。這些隨處可見的溫馨提示,是米小月帶頭放棄休息時間,和團隊一起加班加點完成的。工作中,米小月常常忘記時間吃飯,或者直接留宿辦公室,因為在她看來,現在是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門診是防疫的最前沿,必須嚴防死守,確保門診各項工作井然有序。
2月13日,接到北京市衛健委要求二級以上醫院實行非急診全面預約的通知後,米小月立即指揮門診部同志分工協作,重點對接114預約掛號平臺,增加未上線科室、擴充已上線科室號源;對出診醫生進行現場指導,強化門診醫生診間預約意識;安排志願者團隊值守各層自助機指導患者,設置人工預約窗口,開通專線,重點解決老年患者群體預約掛號問題;並通過微信、網站、海報等多種渠道,告知廣大患者新的預約掛號途徑。
時間緊、任務重,這一次米小月和門診部的同志們再次利用短短72小時,即促使非急診全預約掛號在醫院得以高效有序地推行。
不留死角狠抓消毒隔離與防控工作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每一個醫護人員都是戰士,而門診的醫護人員每天更是要接觸大量的來往就診患者,所以他們的職業防護更是至關重要。「做好個人防護,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尤其要正確規範穿脫個人防護用品……」,這句話米小月主任已經不知道說了多少遍。
有著28年護理工作經驗的米小月,自身具備紮實的消毒隔離、院感防控專業基本功,並將做好防護,嚴格執行隔離消毒制度,始終作為門診防控的基礎工作常抓不懈。為了強化防護、消毒隔離、安全意識,守住醫療安全底線,她親自錄製規範穿脫隔離衣視頻,製作穿脫隔離衣步驟圖解和口訣,組織、培訓、指導、考核醫務工作者消毒隔離技能101人次,並將此項工作形成常態。
為做好疫情防控,米小月認真研判消毒工作預案,從空氣、地面、物表和診室、更衣室、走廊、衛生間消毒,到保安、保潔的個人防護與管理,她深入考慮工作的每一個細節,不留死角隱患,做到隨時處置相關事件,確保醫護人員和患者安全。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應該衝在最前方」
作為門診防控的總指揮、總負責,面對疫情,米小月臨危不亂、勇挑重擔,沉穩務實、注重細節,每天在門診的各個角落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作為共產黨員、支部書記,她事事身先士卒,處處率先垂範,帶領門診部的同志將問題想在前面,將工作做到前面,工作再苦再累,從無怨言。「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應該衝在最前方」 米小月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自疫情發生以來,米小月就像是擰緊的發條一樣每天連軸轉,全身心撲在工作上,每天早出晚歸、加班加點已經是常態,雖然覺得有點愧對家人,但是疫情當前、責無旁貸。其實在疫情開始前,身為黨員的她第一時間已經報名參加了援疆工作,但是隨著疫情的到來,援疆工作被推遲,她沒有按計劃在家中休息,等待援疆任務,而是主動返回自己的工作崗位。
作為一名有著近20年黨齡的共產黨員,米小月用實際行動,彰顯了一名黨員的堅韌與堅強、責任與擔當。「疫情沒有結束,使命就沒有完成。」米小月將帶領門診醫護團隊,繼續守好醫院防控的前沿陣地,為徹底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力量。
素材提供丨黃彥 許猛子
整理丨胡青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