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李志勇
重慶市沙坪垻區深化「楓橋經驗」,以「黨建引領+多元主體共參與」模式,精心打造「和順茶館」基層社會治理綜合體。該茶館推出的每日幹部「面對面」、每周律師普法、每月百姓議事會等措施受到社區居民歡迎。圖為回龍壩鎮聚龍城社區幹部在茶館收集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今年以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國400多萬名社區工作者奮戰在65萬個城鄉社區防控一線,構築起一道道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鋼鐵防線」。強大的社會治理能力,讓我們把防控有效落實到終端和末梢。
社區疫情防控的實踐充分說明,基層社會治理越有力、越有效,整個社會治理的基礎就越牢固、越堅實。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領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會發展新局面,這為「十四五」時期適應社會結構、社會關係、社會行為方式、社會心理等深刻變化,進一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社會治理的成效,關係人民安居樂業,關乎社會安定有序。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不斷探索和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在理念上經歷了從社會管控到社會管理、再到社會治理的歷史性飛躍,在體制和制度上經歷了從推進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到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再到完善社會治理制度的逐步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社會治理理念思路、體制機制、方法手段不斷發展創新。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到黨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再到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表明我們黨對社會治理規律性認識的不斷深化。
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我國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最有安全感的國家之一,充分表明了我國社會治理的巨大優勢和顯著效能。
「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事實證明,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歷史性變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特別是網際網路深刻改變人們的交往方式,社會觀念、社會心理、社會行為發生深刻變化,對社會治理提出了新任務新挑戰。
從現實情況來看,我國已進入人均GDP8000美元至1.2萬美元的發展階段。根據一些國家的經驗,這一時期是社會矛盾的凸顯期和易發期,不同群體利益分化和衝突呈加劇趨勢。「眾聲喧譁」的網絡世界裡,既有合情合理合法的意見表達和權益訴求,也充斥著不實言論、非法信息、負面情緒,一些看似平凡的小事被網絡發酵放大,極易引發情緒對立。管好網際網路,發揮教育引導功能,關乎提高社會治理水平。隨著人們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人民內部矛盾不僅表現為物質利益的經濟紛爭,還體現在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
凡事出新,必有策應。新發展階段,形成新發展格局,必然要求社會治理開創新的局面。應對社會治理的新情況新問題,要有新招數新辦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實現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十四五」時期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要通過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會發展新局面,讓更多的社會主體和市場主體參與社會治理、以更加多元的方式實現社會治理,並且更加公平地享受社會治理成果。
共建,即共同參與社會建設,是社會治理的基礎。社會治理,不只是黨委和政府的責任,也是市場主體和社會各方的責任;不再是簡單的管理與被管理的關係,而是社會各方主體平等協商、合作互動的關係。
共治,即共同參與治理,是社會治理的關鍵。要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充分發揮各級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強化各級政府的主體責任,增強社會各方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力和活力。
共享,即共同享有社會治理成果,是社會治理的目標。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歸根到底是為了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基層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心。社會治理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也在基層,必須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長遠之計、固本之策,使每個社會細胞都健康活躍,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將和諧穩定創建在基層。
「都說『有事找政府』,『最多跑一地』讓我們老百姓很暖心。」沈女士是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一家遊樂園的營業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她和同事的工資沒了著落,來到區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經過勞動仲裁部門與遊樂園經營者協商,他們順利拿回了工資。
矛盾糾紛化解「最多跑一地」,是「楓橋經驗」在新時代的一次生動運用。從「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上世紀60年代由浙江楓橋幹部群眾創造的「楓橋經驗」,已經成為新時代社會治理的「制勝寶典」。
人民是社會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共建的力量來自人民,共治的智慧出自人民,共享的成果為了人民。緊緊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把社會治理變成億萬人民參與的生動實踐,真正讓人民群眾成為社會治理的最廣參與者、最大受益者、最終評判者,社會治理就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源動能,人民生活才會更加幸福、更有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