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一線丨雙峰縣長豐村:林下養土雞 叩開致富門

2020-12-15 紅網

雙峰縣石牛鄉長豐村,蜜梨產業園裡,投放養殖了上千羽雞苗。

紅網時刻11月7日訊(通訊員 李豪傑 記者 張金東)日前,在婁底市雙峰縣石牛鄉長豐村白木溝黃金蜜梨產業園,蜜梨的採摘季已過,但產業園內仍一片生機盎然:12個剛建成不久的標準雞舍掩映在梨林深處,1200羽清遠土雞和800羽青殼蛋雞成為這裡的「新主人」。

看著滿地跑的林下雞,村支書李盛良掰著手指頭算了一筆帳:「青殼蛋市場價2元一枚,每隻雞平均每月10枚雞蛋,每月平均8000枚雞蛋,月利潤達到16000元;清遠土雞目前市場價40元每斤,加起來這個林下養雞產業年終將收穫12萬元的利潤。」

「林中的蟲子是雞最愛吃的食物,雞糞是天然的有機肥,林中散養雞以後,來年黃金蜜梨長勢會更加喜人。」項目指導專家、湖南第一師範學院駐長豐村扶貧工作隊隊員鄒立軍博士對林下產業充滿信心。不僅如此,他自己還配製了用蛋白桑生物發酵的雞飼料,不加任何抗生素,雞的品質好了很多。

雞舍內,扶貧工作隊員、湖南第一師範學院鄒立軍博士查看雞苗長勢。

在一棟整潔的雞舍內,正忙著翻發酵床的飼養員張安樂說:「我身體不好,幹不了重勞力,現在來這裡養雞不僅學會了飼養技術,而且每月還有1200元錢的工錢,養的好年終還有分紅,離家又近,工作的同時還能兼顧到家裡。」

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魯雲生說:「我們選擇發展林下養雞產業,目的就是要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致富。」

長短結合、大小結合,堅持精準施策,帶領群眾穩定、可持續脫貧。湖南第一師範學院駐長豐村工作隊趟出了一條通過發展產業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的路子。

目前,長豐村林下養雞產業按照「村集體+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免費給貧困戶發放雞苗散養,年終回購統銷,既減輕貧困戶發展產業負擔,讓貧困群眾吃下「定心丸」,又激發群眾敢闖敢試的意識,增強參與發展產業的積極性,戶均年增收5000元。

選準產業、做實產業,致富不愁。如今,長豐村的幹部和群眾更加堅定了這一信念。一個產業園,織起了「致富網」,一幅「產業強、鄉村美、百姓富」的美麗鄉村畫卷,正在長豐徐徐展開。

相關焦點

  • 走向勝利 | 枝頭蜜梨香 林下土雞壯
    9月28日,雙峰縣石牛鄉長豐村,動物營養學博士、駐村幫扶工作隊隊員鄒立軍(左)在指導村民龔庚祥飼養土雞。  9月28日,細雨濛濛。雙峰縣石牛鄉長豐村白木溝黃金蜜梨產業園,雖然採摘季已過,但園內仍生機盎然:12個標準紅棚雞舍掩映在梨林深處,1600羽清遠土雞和800羽青殼蛋雞正在林間覓食、撒歡。  在村支書李盛良看來,這個產業園是村裡的「聚寶盆」。「我們村的黃金蜜梨皮薄、汁多、味甜,去年首次結果就一炮而紅。今年8月底豐收,產量差不多比去年翻了一番,達到7500餘公斤,沒幾天就賣完了,收入15萬元。
  • 靈臺縣獨店鎮龍翻頭村村民李小剛:養雞叩開致富門
    養雞叩開致富門平涼日報記者 馬小亮 景潔看到李小剛走近,在院裡撓地覓食的雞群並沒有躲開。待他把裝有苞谷面的塑料桶放下,雞群便飛奔向他圍攏過來,爭先搶食。看著眼前的熱鬧,李小剛嘴角笑開了花。李小剛今年31歲,家住靈臺縣獨店鎮龍翻頭村,他的林下養雞場,就位於他原來的老莊基,放養著3000多隻土雞。「養雞要講究科學餵養,注意季節變化、食物配比、常見病預防、雞舍環境。」聊起養雞心得,打開話匣的李小剛侃侃而談,眼睛卻一直盯著身旁撒歡的雞群。
  • 銅川土雞散養致富?年盈利70萬元
    土雞散養致富?年盈利70萬瑤曲鎮村民不一般銷往內蒙、四川、甘肅、河南在脫貧攻堅中,銅川市耀州區瑤曲鎮教場坪村利用產業扶貧資金,與家家生態專業合作社規模化散養土雞養殖場籤訂了產業扶貧分紅協議,並通過勞務用工方式帶動多戶貧困戶實現務工脫貧。
  • 魯雲生:三度扶貧 他用真心踐行初心(組圖)
    2015年4月開始進駐婁底市雙峰縣扶貧,從2004年到2020年,三度扶貧,跨時16載。從鳳凰縣廖家橋鎮鐵橋村,雙峰縣荷葉鎮白泥村,到雙峰縣石牛鄉長豐村,他用真實的扶貧情感扶起了三個貧困村,他把人生中最寶貴的時間獻給了扶貧事業。魯雲生說:「參加扶貧,我無怨無悔。」
  • 葡萄藤下養土雞果甜雞肥有「錢」途
    葡萄架下,一群群油亮脖子金黃腳的大公雞悠閒地叨著青草、啄著昆蟲…… 種葡萄和養土雞在一般人看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在這裡卻和諧地融合在一起,這是葡萄種植戶馬宏喜摸索出的一條林下循環種養的新路子。 葡萄園裡養雞好處多多 記者在馬宏喜的設施大棚裡看到,葡萄已經迎來了成熟期,每到周末就有不少的市民來這裡採摘。
  • 合心村:消費扶貧帶動貧困戶致富
    (為合心村推銷土雞)(開展消費扶貧活動)婁底新聞網訊(通訊員 周偉華)1月13日上午9時,一輛輛滿載五色糙米和土雞的大卡車分別從合心村雷打石五色糙米公司和春輝家庭(養雞)農場緩緩開出,駛向婁底市一人民醫院和婁底市中醫院。
  • 鳳山依託萬壽谷集團發展林下養殖顯成效
    ——鳳山依託萬壽谷集團發展林下養殖顯成效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韋鵬雁5月17日,廣西萬壽谷集團土雞暖湯產品在鳳山縣第一食品廠下線。活雞變成土雞暖湯,看似簡單的變化,卻是扶貧產業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邁進的巨大突破。鳳山利用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於2016年引進萬壽谷集團,把林下養殖核桃雞作為脫貧兜底產業重點推動,探索大石山區脫貧產業可持續發展道路。
  • 土雞不再「土」,致富有新路!
    土雞不再「土」,致富有新路!木凱淖爾鎮鄉村振興辦主任米海亮說:「我們種源基地更好的利用統一種源,培育出一批具有顯性特徵的木凱淖爾土雞年孵化量,滾動孵化能達到150萬羽,每次孵化能達到10萬羽。」
  • 紅松菌產業撐起「致富傘」 80後小夥打開「致富門」
    ,在廣東成立了屬於自己的公司,可是最終還是選擇回鄉創業,幫助大家共同致富。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華容東山人,黎執乾說把生養他的家鄉建成富裕幸福的溫馨家園是他心中一直堅持的夢想,所以選擇回來做這個項目,希望能帶領周邊的農戶及周邊的貧困戶一起來致富。「華容是農業大縣,這裡的氣候、土壤和環境特別適合發展紅松菌的種植。」
  • 林下土雞養殖技術
    林下土雞養殖技術土雞也叫草雞、笨雞,是從古代野雞部分家養馴化而成,從未經過任何雜交和優化配種,長期以自然覓食或結合粗飼餵養,具有較強的野外覓食和生存能力,耐粗飼,就巢性強和抗病力強;毛色相當鮮豔,外觀尤其靚麗,雞冠亮紅且碩大,觀賞價值高。土雞有別於籠養的肉雞,其中以「山坡散養土雞」為最好。
  • 山貨走俏富山鄉——雙峰縣力推消費扶貧提升脫貧質量
    2017年以來,雙峰緊緊圍繞「農戶和合作社種了什麼、客戶需要什麼、產品怎麼樣、怎麼銷售」四個環節,採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模式,創新工作機制、搭建銷售平臺、聯合多方力量,大力推進消費扶貧,推動扶貧產品進入縣內縣外、線上線下市場,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 農家漢子林下養雞,蘆花雞打開致富門
    羽毛黑白相間、雞冠紅得發亮,近40畝林地裡,大大小小的蘆花雞或在林下覓食,或飛上欄杆,個個精神抖擻,活蹦亂跳。瞅瞅時間,該給蘆花雞餵食了。站在柵欄外的農場主郝天偉拎著飼料桶走進了蘆花雞的領地,飼料才下食槽,一隻只分布在角落的蘆花雞便飛奔而至,爭相搶食,場面煞是好看。
  • 挪出窮窩奔幸福——雙峰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記者 康承貴 通訊員 謝展南 李維恆沐著冬日暖陽,穿行在雙峰縣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只見水泥路連著幢幢樓房,住進新居的貧困戶笑容滿面,有的在車間忙碌,有的在基地勞作,折射出易地扶貧搬遷帶來的幸福光景。近日,國家發改委辦公廳印發《關於全國「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典型案例的通報》,雙峰縣入選搬遷工作成效明顯縣。夯基礎 強推動近年來,「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已成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瓶頸。
  • 「代養」土雞,家門口穩穩增收
    針對這一類「最難」貧困戶,瀏陽市龍伏鎮黃橋村扶貧工作隊因人施策,積極與當地合作社商議,採取「合作社+貧困戶」的就近產業化幫扶模式:「最難」貧困戶與合作社籤訂土雞「代養」協議,按月從合作社獲得固定收入。「有了合作社的產業化幫扶,『最難』貧困戶脫貧後有了更多增收渠道。脫貧增收路上,一個也不會落下。」黃橋村駐村第一書記李嘉這樣說。
  • 大學生辭職回家養土雞,年賺60萬,帶領100戶村民致富
    加上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注重飲食,土雞價格居高不下,山地養雞是一個很好的項目,於是趙新朝心裡就有了創業的想法。回家後他在網上查找了一番資料,更加堅定了他回鄉創業的決心。之後他回到老家,轉遍了附近的幾個山坡,充分了解了這裡的氣候、土壤、植被和當地養雞品種等,當時趙新朝覺得自家有山坡,市裡有扶持政策,加上自己掌握的養殖管理經驗,養殖綠色無公害土雞是一條快速致富路。
  • 「我的脫貧故事」抓住「雞」遇 勇闖致富路︱三穗縣雪洞鎮界牌村...
    冬天的清晨,晶瑩的露珠掛在林間的樹梢上,濃霧持久未消散,我站在高坡上的林下養雞基地裡,一陣陣寒風吹來略有些刺骨,但是望著這片「致富路」,我的心裡卻暖意十足。雪洞鎮千畝林下養雞產業項目示範基地2015年,山雞養殖步入正軌,又逢這年行情不錯,我家順利脫了貧。
  • 林下飛出「金鳳凰」土雞變身「致富雞」
    工作人員撿拾母雞剛下的蛋。從名不見經傳的土雞,到如今名聲在外,武平象洞雞到底有何特色?又是如何闖出一片天的呢?日前,記者前往武平一探究竟。精準施策 養出「生態雞」通往武平縣城的高速和國道上,高聳的山頭立著碩大的廣告牌引人注目,其中「少養豬多養雞,要養就養象洞雞」的標語尤為醒目。2016年,武平打響象洞溪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百日會戰。
  • 本來生活:「愛心石榴」叩開幸福門
    原標題:本來生活:「愛心石榴」叩開幸福門   「自己的果園是小果園,去年種石榴賺了7000塊錢,今年應該更好了,樹上掛的9000個小果都是軟籽石榴。
  • 「我的扶貧故事」不忘初心擔使命 摘掉窮帽拔窮根丨播州區三合鎮...
    扶貧先扶志,治富先治心。  推動產業扶貧,促增收鞏固脫貧成效   由於長豐村的貧困戶較多,我們在發展時不光要考慮到貧困群眾的脫貧增收問題,還得幫助他們發展致富,給群眾開闢發展致富的新路子。為此,我們積極探索「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戶」「合作社+大戶+散戶(貧困戶)」等模式發展產業,讓產業扶貧真正成為群眾致富的「源頭活水」。
  • 「脫貧攻堅群英譜」駐村駐心的「扶貧明星」朱明星
    《一個扶貧隊長的日記》記錄了產業扶貧、扶貧扶志、醫療扶貧和日常走訪等工作場景,展示了一個貧困村朝著「美麗鄉村」奮進的歷程。2019年底,大華村最後20戶貧困戶脫貧摘帽。在我省4月啟動的脫貧攻堅一線幹部考察中,朱明星獲得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