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講一講雅丹「魔鬼城」、敦煌雷音寺、敦煌白馬塔。
在距玉門關西85公裡處,有一東西長25公裡,南北寬1一5公裡的雅丹地貌群,當地人俗稱「魔鬼城」。「雅丹」一詞為維吾爾語,是指具有陡壁的土丘,是乾燥地區的一種風蝕地貌。
這片雅丹地貌,高約20多米,長寬約十幾米到幾百米,就像一座中世紀的古城,有城牆、街道、教堂、大樓、廣場,還有千奇百態的雕塑,其規模之大,形態之奇,實屬世界罕見。有世界建築藝術博物館之譽。走近雅丹地貌群,首先躍人眼帘的是兩座土墩組成的城門。精緻地像人工設計一樣,和現代的城門大小几乎相同。走進雅丹魔鬼城城門,自然形成的幾十條南北走向的缺口,好似一條條街道.而且街道的寬窄,建築的布局幾乎就是一個古老城市的縮影。經過滄桑歲月的風剝雨蝕,昔日的繁華雖然不見,但城市的輪廓依然可見。
在雅丹魔鬼城「街道」漫步,沒有花,沒有草,也沒有鳥,給人一種超脫紅塵,走向遠古的感覺。一切都是那樣的寂靜,只有風吹城牆和街道(戈壁)發出的各種輕微而且又悠遠的聲音。有時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城市的各個角落又發出各種令人恐懼的聲音,像魔鬼在吼叫,使人頓生恐怖感。這實際上是風和氣流運動所致。
遊覽雅丹魔鬼城,會使人覺得中國就在眼前,世界就在眼前。石林,麥積山,蒙古包,黃河母親,莫高臥佛,陽關烽隧,布達拉宮.兵馬俑,還有那金字塔,獅身人面像,富士山等,在這裡都有自然的再現.不能不令人稱奇叫絕。孔雀、雄獅、大象、猛虎、蒼龍、大雕、恐龍,經歷不住歲月變遷的洪荒,將生命凝固成永恆的雕像,在這裡向人們展示。而這一切,都非人力所創造,而是自然所形成,這不由使人慨嘆自然的偉大與厚愛。
多年來,敦煌雅丹魔鬼城一直是「養在深閨人未識」。如今.隨著敦煌旅遊城建設的日新月異,雅丹魔鬼城漸漸地聞到人間煙火,一步步走進了現實。一些中外來此的客人偶然走進雅丹魔鬼城,感覺這是不可想像的奇觀,其欣喜和驚奇之情表露無餘,認為到了敦煌,如果不去領略雅丹魔鬼城奇貌,將會留下終生的遺憾!好在現在玉門關至雅丹魔鬼城的道路已通,走進雅丹魔鬼城已不再「行路難」了。
如今,雅丹魔鬼城已被國土資源部確定為國家地質公園,並於2002年2月28日正式授匾。
雷音寺位於敦煌市南4公裡處,屬楊家橋鄉,在教煌市至鳴沙山公路的左側。傳說古時在月牙泉附近有雷音寺.後沙暴橫行,寺院為鳴沙山所埋。1989年,由國內外佛教團體和教煌市佛教徒捐贈,於今日位置重建了雷音寺,1991年6月落成開光,並對遊人開放。
雷音寺佔地43畝,建築面積300()餘平方米。寺門橫額「雷音寺」三宇由中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寫。寺門西開,全寺由I個正殿,2個陪殿和僧房,施主客房組成,共有殿閣房舍百餘間,供奉佛、菩薩、羅漢、弟子塑像37身。其中,正殿為大雄寶殿,殿內正中為一尊漢白玉佛像,高1米許,系緬甸華僑捐修;佛像兩側各塑菩薩一身,並有彩塑十八羅漢,形象逼真。
白馬塔位於敦煌市故城址內南部,黨河鄉白馬塔村內,是為紀念著名佛教翻譯家、高僧鴻摩羅什死去的白馬而修建的。
雞摩羅什,印度人,生於一個世代相國之家。他的父親鴻摩炎為躲避繼承相位而出家東渡蔥嶺。當時.西域的龜茲國國王慕鴻摩炎之名,親自迎於郊外。拜鴻摩炎為國師,又將妹妹許配與他,生下了鴻摩羅什。鴻摩羅什7歲當和尚,從小就受著日誦千褐的嚴格宗教教育。12歲就漸露頭角.諸國均以重爵爭聘,羅什逐漸成為道流西域,名播東國的名僧。西域諸王每次聽羅什講經,都是長跪座側,讓羅什踩背而登。漸漸地.羅什的大名連稱雄關中的前秦帝王符堅也知道了。當時來朝見符堅的都善王、前部王都勸他起兵西伐,迎鴻摩羅什人輔中國。
恰好符堅也有用兵西域的意圖,就於前秦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九月,令曉騎將軍呂光等率兵7萬,西伐龜茲。臨別時,符堅在建章宮為呂光等踐行,對他們明確講:我伐龜茲不是貪他的地方,而是為了得到鴻摩羅什。賢哲的人是國家之寶,如果你們得到他,馬上通過釋站給我送回來。呂光於383年破龜茲,並擊敗了西域30餘國,得鴻摩羅什和2000多隻駱駝,載著珍寶、文物而歸。在途經敦煌時,鴻摩羅什騎的白馬病死了,當地人民出於對羅什的崇敬,自發地埋葬了白馬,並建了白馬塔。
白馬塔為9層,高12米,直徑約7米。建築結構為土坯壘砌,中為立柱,外面塗以草泥,石灰。最低層呈八角形,用條磚包砌,每角面為3米。第2至第4層為折角重疊形。第5層下有突出乳釘,環繞一周,上為仰蓮花瓣。第6層為搜缽形塔身。第?層為相輪形。第8層為六角形的坡剎盤,每角掛風鐸一隻;第9層為連珠式塔尖。
白馬塔建於何時,還有待考證。在第2層塔上有鐫石兩塊,鐫木一塊。石上刻:「道光乙巳桐月白文採等重修」字跡;木上寫:「民國二十三年八月拔貢朱文鎮、呂鍾等再修」字跡。這足以證明此塔已經過多次修葺。現存的白塔具有明代喇嘛塔的風格。據記載,白馬塔於1930年還出土過一座0.9米的黑石造像塔,上刻金剛經,但下落不明。
如今,白馬塔四周綠野碧樹,青瓦幽舍,微風吹來,鐸鈴聲聲,實為教煌又一佳景。
好啦,今天就給大家說到這裡。我們明天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