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地質工程學院師生訪問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
2016年12月22日,應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邀請,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地質工程學院師生訪問香港特別行政區併到香港大學進行交流學習。本次交流的主要內容為參觀港大校園及地球科學系、與港大師生交流,參觀地球科學系實驗室、許士芬地質博物館。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地質工程學院張健教授、尹常青教授、王亞副教授、黃榮老師以及2014、2015級本科生共26名同學參加了本次交流活動。
我院師生在香港大學圖書館合影留念
首先,老師們帶領同學們參觀了香港大學的本部大樓。大樓用文藝復興期建築模式的花崗石柱廊所支撐,是港大歷史最悠久的建築。荷花池邊的孫中山塑像映入眼帘。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為香港西醫書院首屆畢業生,1923年孫中山先生應邀在港大本部大樓的陸佑堂發表了演講,開頭便道「我有如遊子歸家」。作為國父首創的中山大學的學生,我們覺得倍感親切。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
之後我們參觀了港大學生圖書館及研習室。圖書館環境舒適、設施齊全,還有單獨的房間可供同學們小組討論交流,是學習交流的好去處。參觀圖書館令同學們感慨,其中既有高端的3D印表機、自由使用的電腦,又有貼心舒適的沙發搖椅、討論隔間,還有一群刻苦認真的港大學生。
香港大學圖書館內景
在午休時間,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對的老師們擔心同學們旅途勞頓,特意打開了兩間教室供同學們休息。但是大家熱情不減,紛紛來到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的走廊、教室裡參觀標本和展板並熱烈討論。
左:教室與教室後部的古生物標本陳列櫃
右:巨大的菊石標本
午休過後,大家在地球科學系教室裡集合。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的焦吉米教授、趙國春教授,來自澳大利亞的訪問學者雷蒙德博士以及畢業於我院的程睿琳等研究生、本科生來到教室與大家交流。焦吉米教授受港大地球科學系主任宗永強教授委託,首先對中大的師生表示歡迎,隨後介紹了香港的環境與港大的特色,特別著重介紹了群英薈萃、短小精悍的港大地球科學系。隨後,趙國春教授和來自墨爾本大學的訪問學者以及部分研究生、本科生交替發言,其中也穿插了大量我院師生的提問與交流。同學們詢問了大量關於香港的教育體制、港大的課程設置、地球科學系的培養方案以及科研情況等問題,而港大的師生也給予同學們熱情的回答。在交流結束後,我院的張健教授、尹常青教授和王亞副教授代表學院向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贈送禮物,焦吉米教授、趙國春教授接受禮物。值得一提的是,我院的三位老師都是在港大地球科學系獲得的博士學位。伴隨著雷動的掌聲,大家在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合影留念,依依不捨地結束了熱烈的交流。
左:焦吉米教授和同學們交流
右:我院張健教授、尹常青教授和王亞副教授代表學院向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贈送禮物,焦吉米教授與趙國春教授接受禮物
交流過後,我院師生來到許士芬地質博物館參觀。熱情的講解員為我們講解了館藏的地質模型、地震儀模型、古生物標本、巖石標本以及礦物標本。講解員女士稱,自己也曾跟隨我院鄭卓教授學習孢粉學。大家被地質博物館的藏品所深深吸引,伴隨著生動的講解,我院師生熱烈地討論。從板塊運動到大地構造、從巖石礦物到珠寶玉石,從古生物到第四紀氣候變化······海闊天空,馳騁縱橫,思維在時空中碰撞,知識在交流中增長。
左:講解員講解地球內部構造
右:我院尹常青教授講解寶玉石藏品
時間有限,大家又不舍地離開博物館,參觀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實驗室。此次交流,港大主要為我們開放了等離子電感耦合實驗室、掃描電鏡實驗室和水文實驗室,香港大學的實驗室老師與我院的王亞副教授為同學們講解。介紹完各種設備後,尹常青老師和王亞老師自豪地說,我院也將擁有這些先進的設備,並將裝配在珠海校區。同學們在了解了現代測試儀器的用途後,對這些儀器即將和大家見面產生了深深地期待。
左:我院王亞副教授講解水文學實驗室
右:香港大學實驗室老師講解等離子電感耦合實驗室
在參觀完實驗室後,我們進行了最後一項活動——爬山。爬山是地球科學各項活動的慣例。學術會議或者交流訪問,常常會抽出時間來組織參與者進行野外考查。此次我們也不例外,大家在我院尹常青教授的帶領下進行了港大的爬山活動。經歷了一小時左右的登山,大家登上了香港太平山的山頂。途中,尹常青老師帶領大家觀察巖石。一行人一路歡聲笑語,並不斷欣賞逐漸進入夜幕的香港維多利亞灣的繁華與壯麗。登上頂峰時,夜幕降臨,香江兩岸華燈初上,車水馬龍。隨著夜幕沉沉落下,東方之珠卻煥發出了蓬勃的生機,在夜空中綻放。燈火輝煌,浮光躍金,城市面貌盡收眼底。同學們紛紛拍照留念,紀念這一次難忘的香港之行。
左:我院尹常青教授帶領大家觀察太平山閃長巖
右:大家健步登山
Student Union of ESGE,
Sun Yat-se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