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創米CEO李建新專訪」
兩周之前,一個下著小雨的下午,我們在北京見到了創米的李建新。
與大眾認知中個性守弱守拙的江西人不同,穿黑T恤、藍牛仔,帶著金框眼鏡,一打眼就很利落的李建新其實是比較高調的,也很善談。
今年6月底,他剛剛聲勢浩大地在門都永康辦了一場發布會,這場發布會的主角是創米最新的產品「小白智慧門H1」。隨後,這扇門在小米有品成功眾籌950萬。
採訪中他不無自豪地說:「我們打響的是傳統門行業被改變的第一槍,我們就是那條鯰魚。」
過去幾年,創米下場攪動的第一站其實是智能攝像機市場。
那款2016年推出的米家小白智能攝像機,上市之後迅速成為爆品,並在三四年後拿下智能攝像機市場的最大份額。在當年更助創米年度營收破億,創米成為小米生態鏈首批億元俱樂部成員。
然而,不為人知的是,就在這款爆品推出之前,創米一度差點「死掉」。
採訪中談起過往的失敗和踩過的坑,李建新沒有忌諱,也沒有掩飾。
「所有踩過的坑你都沒看見,你看見永遠都是高光時刻。很多時候都是到到了最後(谷底)然後往上爬的。」
這次採訪,我們跟李建新聊了將近150分鐘,他毫無保留地分享了在創米6年的「得」與「失」,還有過去未見公開報導的創業感悟,當然還有他未竟的未來。讀畢,相信對你一定會有觸動和啟發。
1、至暗時刻:「當時真的快死了」
李建新的至暗時刻發生在創米初創快2年的2015年底。
李建新在2016年6月一次採訪中回顧時曾感慨,「創業遠比想像中艱難。即使像創米科技這樣背靠『大樹』的企業,仍然是在艱難中跋涉,遇到的坎是一個接著一個。離死亡最近的時候,也只有30天的距離。」
彼時,米家小白智能攝像機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上市,半年後,創米迎來了年營收過億——其創立以來的第一個高光時刻。
但回憶起創業前兩年趟過的坑和那些焦慮的日子,李建新至今感觸良深。
1)「當時是唯一一家沒有大爆品的小米生態鏈企業」
創米算是第一批加入小米生態鏈的企業。採訪中問及當時與小米合作的契機,他直言因初創團隊的技術實力較強,被小米認為「能打仗」而合作。
「當時很簡單,沒有什麼博弈。」
加入生態鏈後,創米接連做出了一系列小爆品,米鍵、小米隨身WiFi 、U盤、小米智能插座等。然而一個個爆品背後,卻是跑了兩年的公司依然未能盈利的窘境。
因為那些小爆品,雖然都有不錯的出貨量,但皆非具備一定高客單價的爆品,因而難以給公司帶來豐厚的收益和盈利。
「你養活不了公司,就會特別焦慮」,李建新坦言。
而在當時,差不多跟創米同期加入小米生態鏈的企業,個個都有看家爆品。
早在2013年,紫米就推出69塊錢小米移動電源;
2014年,華米推出79元一條的小米手環,同年智米推出899元的小米空氣淨化器;
2015年,青米推出插線板,雲米淨水器也上了市……
而2014年就加入小米生態鏈體系的創米,在當時依然是一家沒有核心產品、尤其是沒有大爆品的公司。
沒有大爆品的結果就是創業兩年仍然虧損。初創期兩年趟過的坑,後來被李建新總結為「站錯了起跑點」。
2)「站錯了起跑點,戰略也不清晰」
採訪時,他多次強調一個觀點——成敗的很重要的邏輯:你是不是站在正確的起跑點上。
在他看來,選對了賽道只是創業有成功可能的第一步。在對的賽道裡,哪裡起跑是同樣重要的事。
而創米初創期選擇的一些產品方向,比如萬能遙控器、智能插座,被他認為是「在泥巴地裡跑」。
「你在泥巴地裡跑,永遠跑不快。而你在正常的塑膠跑道上就跑得快,就這麼簡單。賽道是一樣的,但是你站的點不一樣,(結果就不一樣)。我們是選對了賽道,站錯了起跑點。」
實際上,不止站錯起跑點,雜而多的產品背後,折射出的更是創米初期戰略上的不清晰。
採訪中,李建新回憶:「當時公司沒有一個很明確的方向,沒有很清晰的戰略。你的目標到底是什麼?你未來會長成什麼樣子?我們都不知道。
從更長遠的角度來講,是你對這家公司更大的未來,其實是沒有構想的。只是為幹而幹。」
但幸運的是,創米很快便開始轉型,迅速從「坑裡」爬了出來。
2、轉型:「重要的是堅持與專注」
2016年6月5日,李建新在微博寫下「人生來就是承擔責任,不管多大的坑,多高的坎,總要邁過去。做產品也是一樣,重要的是堅持與專注。」
此時,距離創米打造的「米家小白智能攝像機」正式開賣的7月25日,還有50天。
這款耗時14個月、模具修了不下百次的產品,是否會打爆市場?對彼時的創米和李建新而言,一切還處於未知之中。
1)專註:「如果幹不出來,我們就死在這」
李建新全面接手公司業務後,開始進行自我糾偏,鐵了心要轉型、要更專注,並最終找到了方向和聚焦點——把寶押在了智能攝像機上。
採訪中,我們問他,當時是否有些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意味。
他坦言:「當時跟團隊說的一句話就是,攝像機如果幹不出來,我們就死在這。」
當時在米內,其實已有一家做智能攝像頭的小米生態鏈企業——「小蟻」。其一代產品已經在小米網正式上線售賣,2014年10月底首次開賣即創下10秒售罄的記錄。
但在2015年,情況發生了變化。因360通過免費策略大舉擴張,小米在智能攝像頭領域一度處於守勢局面。
創米後來成為小米生態鏈在智能攝像頭產品上補位的公司之一,而智能攝像頭成為小米生態鏈第一個在內部引入競爭的產品。小蟻則在後期逐漸淡出小米生態鏈。
採訪中,李建新談了當時選擇智能攝像頭作為爆品突破點的原因:
「第一,它的強網際網路屬性。
第二,它的市場盤子比較大。
第三,它具有強未來屬性,可以不斷地去迭代。」
而這款產品,也不負眾望地在上市之後迅速打開市場。李建新說創業六年,最開心的時候就是在這款產品真正站穩腳跟的2017年。
「坦白講,因為可以養活我們團隊了。2017年的時候,我們就開始盈利,我認為成功一半了。後面其實發展更快,但那時候解決的是你的生存問題。」
李建新在以往的採訪中曾透露這款產品打造的幾個「奧秘」:
「突出溫暖、關懷感。做安全並不是做一個冰冷的安全產品,希望把這個東西做得更有趣,會有更好的體驗,有關懷感。
細節決定了產品的生命力。科技產品大同小異,『大同』無法改變,需要著手的地方就是所謂的『小異』。
擬人化設計、技術上實現。通過技術優化,實現攝像機內置天線的設計,才有了外觀簡潔、科技感、關愛感十足的『小白』。這不僅僅是工業設計的突破,同時也是技術上的突破。」
採訪中,李建新笑言,「創米是在火裡滾過一遍,我們是真正打出來的公司」。
當我們從旁觀的視角去觀察這家公司,創米而打出來的,不只是產品,還有戰略。
2)戰略開始明確與多元化布局
小米生態鏈秒秒測的創始人梁於陽,曾不止一次地在穀倉的採訪中提到這個觀點:「戰略是打出來的,而不是想出來的」。李建新也持同樣看法。
「沒有一家公司一開始戰略就制定得那麼完美,都是邊打、邊幹、邊修正。我們自己也是走過彎路的」,他說。
最初兩年,李建新曾焦慮於公司沒有明確戰略方向和看不到更大的未來。而當下,創米在智能家居賽道的戰略逐漸清晰,不再只是為幹而幹。
「我們是一家智能家居公司,但是專注點有所不同,最終要打造以安全為基礎的智能家居體系。所以我們很多核心產品,都是圍繞著「安全感」這三個字來做。」
他特意強調「但我們不做安防的,我們做的更多的是解決用戶內心的『焦慮』,也就是安全感的事情。」
關於創米的產品布局,他說在公司內部將其總結為「一個中心,四個基本點」。
一個中心是指以人工智慧用戶交互為中心;四個基本點則是指入戶安全、看護安全、用電安全和數據安全。
戰略明晰之外,創米也開始嘗試核心產品多元化。
2019年6月,創米推出旗下第一款小白智能門鎖,在當年助其年營收破10億;
今年6月底,創米又推出首款智慧門引發行業側目。
安居客創始人梁偉平曾講過一段被廣泛傳播」創業三定律「。
其中第三條是「早期不會做減法和極度的專注,必死;中期不會適度相關的多元化,做不大;後期不革自己的命,不顛覆自己,企業活不長。」
創立6年的創米和李建新,當下面臨的更多的已經不是生死問題,而是如何將企業做大——也就是發展進入中期階段所要做的多元化布局。
採訪中,我們問了他,作為企業掌舵者最不可或缺的能力是什麼。
思考許久,他只說了兩個字——「堅持」。」
「堅持,可能比一切都重要。如果這件事情沒有到最後,你就不應該放棄。」
3、2016-2019:從1億到10億,創米做對了什麼?
2016年營收破億,3年之後的2019年就破了10億,創米做對了什麼?
這個問題我們在採訪中也問了李建新。
他總結為三點:有方向,有路徑,有執行。
「第一個我們的戰略定位和方向很準確。從16年重新修訂之後,到現在基本沒怎麼變。
第二個,就是我們實現路徑也其實挺清晰的。就是從單品爆品,過渡到場景組合,未來打造全屋智能的模式。
第三個,執行力。團隊齊心,使命必達。」
當我們作為觀察者,順著創米的發展路徑和對話中的細節去梳理時,發現其實遠遠不止這三點。
第一點,找到屬於自己的「小趨勢」,不做超出基因的事。
在李建新看來,創業找方向的一個好方法是「大趨勢看大公司,小趨勢自己判斷」。
「大公司有強大的對未來趨勢判斷的團隊,它有大量的數據在手,大趨勢你就跟著潮流走,我們講的順勢而為;小趨勢你要自己判斷,你要做什麼。」
早在1994年,凱文·凱利就已經在《失控》中,預言了萬物互聯的到來;
1997年,蓋茨就已經有了建設智能之家的計劃;
2011年穀歌Android@ home項目提出將家裡每一個設備連接到AndroidAPP;
而在2013年物聯網時代正式開啟,智能家居市場被視為新的藍海和風口。
他和團隊看到了智能家居的大趨勢,並在創業過程中找到的適合自身的小趨勢——以安全為基礎的智能家居體系。
他還認為普通創業者最好別跨界,要做自己熟悉的東西。
創米核心團隊多是智能硬體行業出身,其本人在龍旗、宏基等公司也有相當豐富的從業經驗。
「創業成功有很多要素,但是你需要有資源,你需要懂。如果你是創業者,面對完全不懂的行業,跨界要非常謹慎,否則後果嚴重。」
不過,他也笑稱像雷軍、馬雲這樣的大佬除外,「他們不是普通創業者,他們自己一個人就是一家巨型公司,自帶資源,自帶光環的」。
第二點,場景為本,用戶為綱。
「我們內部比較強調用戶,強調場景。叫做場景為本,用戶為綱」,李建新說。
他和團隊會去更多地去思考,比如產品購買跟使用用戶是不是同一個人;產品可以在什麼場景下使用、如何使用,以及會給用戶帶來什麼價值等關鍵問題。
「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讓產品有好的口碑。而好口碑來自好的產品體驗。好的體驗不僅是產品體驗,還包括你的售後體驗等等」,他強調。
他認為創米走到今天,肯定有小米支持的因素,但更多的是靠實力,不是簡單的「小米會賣」。
「我們在很多方面還是做了工作。比如把大量的售後工作接過來,自己幹。
所以我們知道最核心的問題點在哪裡,知道如何要去做細節的改善。到現在為止,我們仍然每天都有售後溝通的報表。
而且我們把這個事情越做越好,並推廣到其他產品上。因為我們要贏嘛,你必須得幹。」
第三點,會借勢,「抱大腿」策略。
李建新也不諱言「抱大腿」這件事情。
過去在媒體採訪中,他就表達過「不要不好意思抱大腿,要站在別人的肩膀上做事」的觀點。
「我一直這種心態,任何的合作,大腿也好,其實它都是一個雙贏。
它會減少你(成功)的難度,會加快你的速度。它能夠幫你插上翅膀,你就能飛,何樂不為呢?」
他說創米很幸運小米給予的大力支持,而創始人最核心的要素是,要清楚的明白自己到底要什麼。
「站在別人肩膀上一定看得更遠。別人趟過的坑你為什麼還要去踩?能站在別人的肩膀上,為什麼要從坑底往上爬?
想清楚自己要什麼很重要。怎麼幫助你自己企業的發展,知道你的目標,一定不是盲目的。「
4、創米的野心和未來
根據《中國智能家居設備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策略規劃報告》統計數據,全球智能家居市場規模2018-2023年間的複合年均增長率為26.9%,預計到2023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506億美元。
我國智能家居滲透率僅為4.9%。隨著5G、AI等新技術的加速發展,預計中國智能家居設備市場在未來五年將持續快速增長。
國內AIoT最重要參與者之一的小米,今年對「手機+AIoT」戰略進行升級,變成「手機×AIoT」。一個「×」的變化,被外界解讀為可能暗示原先相對平行的兩大業務將有更多交融,甚至能互相賦能。
作為米AIoT最大的參與者之一的創米可能也會從中受益。而創米本身也是「野心」勃勃,下一步可能是重點布局線下和出海。
「我們有一個211計劃,未來三年內要開200家100平米以上的體驗店。今年大概我們能夠做15~20家。未來更多的應該是以全屋的模式去讓用戶體驗,去享受智能生活給我們帶來的便利。
出海的話,目前主推的市場是東南亞。還有十幾個國家,都已經籤署了國代。」
採訪中,我們還問他,創米的短板是什麼。
「當然有短板,營銷策劃等方面相對偏弱」,他直言。而與小米生態鏈內的華米、石頭等頭部玩家相比,創米的自主品牌也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坦誠」,是李建新在採訪中給我們留下的最大印象。
他說自己看人也特別看重「正直坦誠」這一點。他還把這個特質寫進了公司的企業文化的第一條,「因為我覺得只有講出來,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直面問題和困難,而不迴避,堅持戰鬥而不服輸,或許也正在成為這家公司的底色。
2017年,他曾在社交媒體上寫下,「人生最大的恐懼是恐懼本身,行動是克服恐懼的唯一方法」。
這次採訪中,他也一再表達做企業要有堅持、不服輸的心態,「事情沒到最後,我絕不投降,絕不繳械。」
讓我們期待這家6歲公司未來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