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椒兒媽媽,一個時間相對自由的全職媽媽,喜歡分享,喜歡傾聽,希望把經歷過的、看到過的、聽到過的,用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對觀者在育兒上、情感上有所啟發……
文|家有小甜椒兒(專注優質原創,抄襲必究,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孩子沒有上幼兒園的時候,天天盼望著孩子趕快長大,趕緊送到幼兒園,我們就可以鬆一口氣了。等到孩子上了幼兒園,我們又盼望著孩子趕快長大吧,長大趕緊上小學,我們就徹底鬆口氣了。
實際上呢?等到孩子上了小學之後,我們才發現,原來,這才是開始。
剛剛看了這樣一則信息,很是有感觸,拿過來跟大家分享。
一位爸爸去參加孩子的家長會,家長會上老師善意提醒這位爸爸:要及時回復老師的信息。
沒想到這位爸爸竟然瞬間崩潰大哭起來:
「天天加班到凌晨,我不可能盯著手機,看你們那些東西,你們老師給我打電話,不是我不接,開會沒時間接啊……」
崩潰瞬間,這位家長表現出來的無奈、無力感,讓太多人感同身受了。網友紛紛表示,深有感觸。
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生活,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家長們疲於奔命,忙到甚至沒時間吃飯,而往往讓我們崩潰的是,孩子不聽話或者是孩子在學校出現問題。
莉莉最近就處在這樣一個崩潰的邊緣,她的雙胞胎兒子今年剛剛入學上一年級,可能也是因為過去的半年時間一直在家不怎麼跟孩子接觸的緣故,孩子變得異常調皮,不喜歡分享,還經常搶別的小朋友的東西,莉莉三天兩頭被老師叫到學校。
工作上本來壓力已經夠大了,孩子還格外淘氣,她經常在公共場合歇斯底裡喊叫兩個孩子,而過後又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抱歉,覺得自己不是個合格的媽媽。
什麼情況下,孩子會顯得格外淘氣?孩子真的是不可理喻嗎?
在帶孩子的這些日子裡,我發現,孩子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但是家長經常忽視了孩子的想法,把孩子的苦惱定義為孩子是個淘氣的孩子。
即便是不懂表達的孩子,每次的無理取鬧也都是有緣由的。
孩子為什麼無法融入小朋友中?這是問題出現的時候,我們最該思索的。
1、日常外出機會比較少
孩子無法融入大環境,不懂得跟其他小朋友分享,有一種可能就是因為孩子日常外出機會太少了,或者是接觸人的機會太少了。
孩子如果經常性圈在家裡玩耍,想要什麼,父母就給買什麼,也沒有什麼機會去分享,孩子入學之後性格自然容易孤僻,不願意和其他人分享,即便是已經過了幼兒園時期,進入一年級,也依然會如此。
這樣的孩子在學校是不快樂的,因為沒有朋友。
2、父母疏於管教,孩子不懂分享
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經常忽視對孩子的教育,孩子也沒有分享的意識和概念,當孩子進入群體生活的時候,性格就容易出現缺陷。
3、父母沒有時間陪伴孩子
還有一種情況是,父母工作壓力大,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孩子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入學之後很難融入大環境,不喜歡跟其他小朋友接觸,很難找到自己的好朋友。
這種情況也是很危險的,如果父母不及時幫助孩子重塑性格,到了一定的年齡段,孩子就會一直自卑敏感下去,這將不僅僅影響孩子的校園生活,影響的是孩子一生。
4、在家「跋扈」慣了,到學校依然如此
前同事莉莉的一對雙胞胎就是這樣的類型。
疫情期間,一直在家,只有開學前的一段時間偶爾外出,兩個孩子即便在家也是經常為玩具掐架,所以莉莉買玩具就會買雙份。
莉莉和老公忙於工作,要為兩個孩子創造更美好的未來,經常性忽視孩子,孩子有的時候也會為了引起她的重視,故意搞破壞,這讓莉莉很頭疼。
到學校也是,很多時候一些行為讓人難以理解,其實就是想引起其他人的注意。
孩子本身出現問題以後,比如說入學後難以融入,或者是經常跟其他小朋友起爭執甚至是喜歡動手打人,當孩子出現這些問題以後,發一頓脾氣,甚至是懲罰孩子,都是不夠的,我們應該從根部解決問題。
1、分析孩子的性格
先找到出現問題的原因,這就要從孩子的性格入手。
比如說,孩子想通過犯錯誤來引起別人的注意,換一句話就是在我們看來無緣無故去打人或者是去搶別人的東西,家長就要注意,多多陪伴孩子。
孩子如果有這樣的行為,通常就是缺少父母的陪伴。
2、不要當眾批評孩子
即便是孩子犯錯在先,當我們趕到學校的時候,也不要劈頭蓋臉來批評孩子。
孩子的自尊心是很敏感的,小時候的一段不好的經歷,會影響他們一生。
前段時間發發生了一件讓人感到悲傷的事情,一個家長當眾批評了孩子幾句,孩子竟然跳樓選擇輕生。
不是這個時代的孩子太過脆弱敏感,是家長們生活壓力,對孩子的陪伴太少,對孩子的耐心太少,讓他們喪失了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3、「對症下藥」
不當眾批評孩子,不意味著對孩子的錯誤行為聽之任之,如果真的這樣,那孩子才是真的被毀掉呢。
當我們了解事情的經過之後,分析了孩子的性格特點,準確抓住孩子行為的緣由以後,再對症下藥,如此才能徹底解決孩子身上的問題,也可以讓自己安心工作。
如果孩子無法融入校園生活是因為自卑敏感,就多帶孩子外出見見世面,增加孩子的見識,幫孩子樹立自信心。
如果孩子是因為缺少陪伴,想要通過個人的不好行為來引起關注,那就多陪伴孩子,不要因為工作耽誤了孩子,本末倒置,最後掙了錢卻失去一個善良的孩子。
我始終認為,孩子這個群體其實是可以好好溝通的,他們不會完全無理取鬧,孩子的行為一定有個人的理由,只是需要家長付出足夠的耐心、花費足夠的精力來了解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