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沈蒙和 通訊員 王露
今天上午,在杭州市大成嶽家灣實驗學校25周年校慶典禮上,傳出多個喜訊:這所下城區的公辦名校,與民辦初中杭州啟正中學正式籤約,結為公民協同發展共同體。同時,兩校依託杭高教育集團成立少年星學院。
「歲在乙亥,大成肇始,脈自安校,位就東河,毗鄰杭高,學風純正。至於己丑,轉制為公,武穆之志,竭力虔心;善小大成,博學雅正;含英咀華,積健為雄……」
25歲,在很多人看來,大成嶽家灣實驗學校是一所年輕的學校,也是一所有故事的名校。這篇《大成嶽賦》講的就是它的故事,不僅兩次更名,三易校址,還經歷了民辦轉制、品牌輸出、學制轉型的諸多考驗——
杭州市大成嶽家灣實驗學校始名「杭州大成實驗學校」,1995年依託杭州市安吉路實驗學校創辦,為九年一貫學制國有民辦學校。
2009年,轉制為公辦,從安吉路實驗學校獨立而出,創辦有別於母體的新品牌「大成實驗教育集團」。
2010年,合併杭州市江心島實驗學校,成立杭州市大成實驗學校。
2012年8月兩校重新分設,學校更名為「杭州市大成嶽家灣實驗學校」,為三年制優質公辦初中,迎來謀新求變的改革期。這一時期,學校加強國際合作教育,創新德育評價模式,推進「121」課程改革。
從2016年以來,學校直面學制轉型的種種挑戰,積極探索課堂教學改革,開展基於大數據的分層走班教學探索,著眼學生全面而個性發展,順利實現了民辦和公辦的過渡銜接。
該校學生都自稱「嶽家君」,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校名,二是因為校址,據傳嶽家灣正是當年嶽飛的駐軍之地。據了解,學校創辦初期,沒固定校舍,先後在青少年活動中心、安吉路實驗學校,紹興路400弄大成巷8號過渡,第一年84名學生,組建了兩個班,但即便只有兩個班,學校各項教育教學活動也紮實開展,確保孩子們學有所得,學有所獲,為日後學有所成打下堅實的基礎;1999年9月學校落戶現址嶽家灣5號,硬體設施煥然一新。學校一直以「成長 成才 成人」為教育理念,秉承「善小大成」之校訓,以「嶽家君」為育人目標。
隨著今年「公民同招」、「公辦初中提質強校行動」等政策的實施開展,杭州下城區在新形勢下聚焦民辦學校發展定位,引導民辦學校的發展特色化、多元化,對公辦學校提升渠道進行統籌布局,促進公辦學校質量提升,打造公辦民辦學校合作、共生、共融的新樣態。新的機遇,再次出現在大成嶽家灣人的面前——大成嶽家灣實驗學校成為下城教育「1+1」公民協同發展共同體策略的首批實踐者。
現場,學校鮑爭志校長和杭州啟正中學執行校長林學省先生上臺籤約,共同開啟兩校的合作之旅,為兩校今後的發展拓展更廣闊的空間。
下城區教育局局長黃偉表示,大成嶽家灣實驗學校與啟正創辦時間相近,一個是1995年,啟正是1996年;地域相鄰,啟正與中河相鄰,大成嶽家灣與東河相毗;同時文脈相親,兩所學校都有致力把杭州最有文化內涵、最具創新改革氣勢、一流學校的價值追求。相信兩校結合為共同體後,在各美、其美的基礎上,實現美美與共。在學校課程師資等領域全方位、多領域互通互享,真正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為進一步打造初中提質強校工程,探索區域公民協同美好教育的新範式,大成嶽家灣實驗學校和啟正中學依託杭高教育集團成立少年星學院,現場舉行「少年星學院」授牌儀式。「星」源自杭高星,寓意做精神明亮、心懷家國、志存高遠的時代之星。學院依託杭州高級中學教育集團內天文、信奧、數競、文學、體藝等書院特色課程,培養具有科學思考、創新思維、文理兼融、特色鮮明的時代少年,採用導師制、項目化、訂製式的培養模式,積極探索公民協同模式下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新路徑。讓每一位大成嶽家灣學子成為最閃耀之「星」!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