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中央機關選派優秀幹部到村任第一書記的報名工作陸續完成,一大批優秀幹部熱情高漲,報名填表,接受組織的挑選。(6月24日 人民網)
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要靠基層黨組織落到田間地頭;黨的各項任務,要靠基層黨組織帶領群眾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些地方選派優秀機關幹部到村裡任職、掛職,是有利於了解基層真實情況,夯實基層工作基礎、培養鍛鍊幹部的舉措,一舉多得。
在基層老百姓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農民的生活質量好不好,主要看兩個書記「高不高」。翻譯過來就是,在中共中央總書記做出英明決策之後,就要看最基層書記的執行力強不強了,由此可以看出, 基層把手的作用有多麼重要。
那基層的村、社區書記們究竟怎樣應定位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呢?筆者認為,他們就是應該充當群眾的「管家婆」,總結起來就是12個字「深入村社接地氣、常視群眾為親人」。眾所周知,基層工作可以用「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來描述,人們都用「銅頭、鐵嘴、蛤蟆肚子、飛毛腿」來形容基層幹部,確實,這個崗位也是門技術活,紛繁的事務、頻發的矛盾要求村幹部不僅要腦瓜子硬、嘴皮子靈、肚量大,還得不怕跑腿。
之前媒體曾經報導過這樣一個「管家婆」,讓人記憶猶新。她在居委會主任這個崗位上履職了48年,成為全國這個小崗位上任職時間最長的人之一。在任職期間,她為社區辦起了17個企業,固定資產達到2000萬元,把昔日一個「三條胡同一條街,人人窮得沒飯吃」的貧民窟,變成了後來「環境優美舒心、文化娛樂開心、居住安寧放心、經濟繁榮歡心、生活方便稱心」的遠近聞名的「五心社區」,她就是被群眾親切稱作「小巷總理」的長春市二道區東站十委社區主任譚竹青。
還有一位是綿陽市涪城區綿州社區黨支部在地圖中查看書記王汝萍同志,綿州社區有3000多戶居民,常住人口超過3萬人,大小事群眾都喜歡找王汝萍,理由是「大家信任她」。她在11年社區工作中,協調搬遷了噪聲擾民的歌舞廳和屠宰廠;幫助身患癌症的曾永川樹立信心,開起照相館,成為社區志願者;幫助軍轉幹部黃小平成立公司,解決了家庭經濟困難……
她們都是令人折服的社區「管家婆」,她們都是讓人倍感實誠的基層「好幹部」。其實。黨的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因素,幹部境界高不高,直接決定著群眾生活好不好。尤其是基層的幹部,雖然官職不大,但發揮的作用卻非常重要,因為他們是基層百姓接觸最多最緊密的群體,每一項工作都與他們有關,每一項任務都要靠他們消化解決,大到方針政策,小到夫妻吵架,百姓有困難、有需要、有委屈、有矛盾都會第一時間找他們,一個「小家」是否安定,「家人」是否團結,很大程度都取決於他們的責任心和執行力,所以他們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因此筆者認為,要多在村、社區幹部當中樹立王汝萍、譚竹青一樣的先進典型,激勵他們要斷提高示範帶頭的能力,時時處處以身作則,發揮好示範作用,抓好惠農富農政策的宣講和執行,把握時機、放遠眼光,大膽試、大膽幹、大膽闖,不僅要做好政策落實和創新實幹的帶頭人,更要做好服務群眾的貼心人和糾紛調解人。俗話說,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這個幹部「緋聞」層出不窮的時代,我們呼喚更多地「管家婆」,用自己那顆奉獻的心、那片真摯的情和那份對民的愛,來更好地詮釋「幹部」的含義。 (雨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