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沒有「文化」的教育是野蠻的教育,但只有「文化」沒有「武化」的教育,卻是病殘的教育。理想中的學校應該有「三聲」:操場上有哈哈習武聲,提升精氣神;課堂上有琅琅讀書聲,提高學習效率;放學後有嘻嘻歡笑聲,降低學業壓力。
2019年3月9日下午4時在少林延魯武術學校盛情邀請下,我們一行30餘人在教育部總督學、中國教育學會體育與衛生分會理事長楊貴仁的帶領下,來到少林延魯武術學校參觀調研,大巴車行駛到學校門口就被不遠處此起彼伏、整齊劃一、響徹雲霄的吶喊聲吸引住了。下了大巴車,又被眼前的一幕幕驚呆了,被武術的精氣神震懾住了,學員們身著印有延魯武術學校字樣統一紅色校服,一排排、一隊隊、一群群站滿了校園的所有廣場、球場和風雨操場的各個角落,放眼望去是一片紅色海洋,學員們分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技擊等在教員的帶領下進行武術基本功訓練,2萬餘人習武,場面恢宏、氣勢磅礴、震撼人心。此時此刻已被少林武術的濃厚氛圍所感染,激動萬分,手舞足蹈。仿佛又回到了80、90年代某個課餘鍛鍊時間精彩紛呈、生龍活虎的校園。
我們一行得到延魯武術學校領導和延魯大師的親切接見,在延魯大師的帶領下集體參觀了學校校園和正在建設中的少林足球學校。校長史全生教授介紹了學校的整體發展現狀,學校佔地1600餘畝,是一所具有國際水準,以少林功夫為特色的,集武術、影視、體育、藝術傳統文化,現代科技為一體的新型綜合高等武術院校。自1997年建校22年來,學校始終秉承「一切為了學員,為了學員一切,為學員一生負責,塑造國際化一流人才,讓每位家長都滿意。」的辦學理念,為繼承、推動中華武術、少林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學校已經向社會各界培養了10萬餘名武術優秀人才,是《禪宗少林•音樂大典》的演員培訓基地,是我國特種兵兵源輸送基地。贏得教育部門的認可和家長的信任,同時也受到社會各界武術愛好者的喜愛。學校還接待了大批來訪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和國際友人。
隨後觀賞了一場驚人的、驚險的、驚奇的武術匯報表演,不得不使人聯想到當下的公共體育路徑選擇問題,思考公共體育課的改革實踐問題,學校公共體育課與習武,在培養人方面,在邏輯層面上是有著高度的同一性、趣味性和契合性,在規劃學校體育發展、營造體育育人文化、實施體育課程教學、調適學校體育環境、引領改變對學校體育工作再認識,啟迪思想、統一認識、明確方向, 討論出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新思路、新要求、新作法,積極推動學校體育工作再上新水平,為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身心健康、體魄強健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難免遇到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困難,正視問題才能戰勝困難:
第一,審視當前的公共體育搞體育學科建設實踐,首先需要思考並明確的是,我們究竟要建成一個怎樣的體育學科。在這其中,「怎樣」是高校需要聚焦、思考的關鍵詞。有條件無條件,有人無人,有無知識產品積累。一窩蜂的往上湧,種了別人田,荒了自己地。公共體育畫餅充飢、舍本求末,組織形態的體育學科建設是阻礙公共體育持續發展和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升的難題,況且公共體育學科建設無邊界、碎片化、難評價。體育學科建設應該交由專業體育大學,師範類大學體育學院和極少數有條件的學校去做,我們現在的情況是因人搞體育學科建設,這個人離退休了,這個體育學科就會後繼乏人 ,就會坍塌。況且學校公共體育已經被體育學科建設在時間維度上搞得精疲力盡,支離破碎,不成體統。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第二,絕大多數學校公共體育就是要尋原點、聚焦點、解難點,擱置爭議、初心不改,回歸本位、回歸實際、回歸正道。用有限的精力、財力和物力,實現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鍊意志「四位一體『』公共體育課目標任務,這既是學校體育的育人功能和健身育人宗旨,也是學校體育的目標要求。讓體育課向武術學習具備武性、具備苦性、具備耐性,教師就得『』教、教、教『』,學生就得「練、練、練」,組織就得「賽、賽、賽」。學校公共體育沒有那麼複雜,組織活動就是「幹、幹、幹」。如此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一定會快速得到提升。
第三,充分認識學校體育在新時代下的極端重要性和戰略定位。武術講究基本功、技擊功和適應功,中國武術、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公共體育課不能只強調興趣愛好了,是時候倡導強迫化、耐受化和軍事化了。
少林延魯武術學校考察突顯三個「心」,具體實在接地氣,令人印象深刻,感受真切、倍感振奮,那就是:報國民心、堅定決心、滿懷信心。
於鄭州東回西安高鐵上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