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沙雪良)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其中提出,倡導共產主義道德,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重點抓好黨員幹部、青少年、社會公眾人物三個群體的教育引導,推動道德實踐養成。加大對網上突出問題的整治力度,加強網上熱點話題和突發事件引導;組織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不斷淨化社會文化環境。
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
18年前,中共中央頒布《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提供了重要指導,有力促進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思想道德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與此同時,道德領域依然存在不少問題:一些地方、一些領域不同程度存在道德失範現象,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仍然比較突出;一些社會成員道德觀念模糊甚至缺失,是非、善惡、美醜不分,見利忘義、唯利是圖,損人利己、損公肥私;造假欺詐、不講信用的現象久治不絕,突破公序良俗底線、妨害人民幸福生活、傷害國家尊嚴和民族感情的事件時有發生。《實施綱要》提出,對這些問題,必須採取有力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什麼是新時代的公民道德?《實施綱要》提出,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社會主義道德觀,倡導共產主義道德,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始終保持公民道德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同時,要把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作為著力點。
基於此,《實施綱要》列舉了四項重點任務:築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傳統美德,「以禮敬自豪的態度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使傳授知識過程成為道德教化過程
如何建設新時代公民道德?《實施綱要》提出,要深化道德教育引導,並明確了7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是把立德樹人貫穿學校教育全過程。《實施綱要》要求,要注重融入貫穿,把公民道德建設的內容和要求體現到各學科教育中,體現到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建設中,使傳授知識過程成為道德教化過程。
《實施綱要》強調,要用良好家教家風涵育道德品行,以先進模範引領道德風尚,以正確輿論營造良好道德環境,以優秀文藝作品陶冶道德情操,並提出,「要把社會主義道德作為文藝評論、評介、評獎的重要標準,更好地引導文藝創作生產傳播堅守正道、弘揚正氣」。
對於發揮各類陣地道德教育作用,《實施綱要》提出,民族團結、科普、國防等教育基地,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紀念館、科技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公共文化設施,都要結合各自功能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道德教育。
《實施綱要》提出,要抓好黨員幹部、青少年、社會公眾人物等三類重點群體的教育引導,並提出了明確要求。
加強網上熱點話題和突發事件引導
關於推動道德實踐養成,《實施綱要》提出,要廣泛開展弘揚時代新風行動,深化群眾性創建活動,持續推進誠信建設,深入推進學雷鋒志願服務,廣泛開展移風易俗行動,充分發揮禮儀禮節的教化作用,積極踐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在對外交流交往中展示文明素養。
對於網絡空間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專闢一章予以明確。在加強網絡內容建設方面,要加強網上熱點話題和突發事件的正確引導、有效引導,明辨是非、分清善惡,讓正確道德取向成為網絡空間的主流。為營造良好網絡道德環境,將開展網絡治理專項行動,加大對網上突出問題的整治力度,清理網絡欺詐、造謠、誹謗、謾罵、歧視、色情、低俗等內容,反對網絡暴力行為,依法懲治網絡違法犯罪,促進網絡空間日益清朗。
《實施綱要》提出,發揮制度保障作用,強化法律法規保障,把道德導向貫穿法治建設全過程,「及時把實踐中廣泛認同、較為成熟、操作性強的道德要求轉化為法律規範,推動社會誠信、見義勇為、志願服務、勤勞節儉、孝老愛親、保護生態等方面的立法工作」。
用經濟法律技術等手段懲治失德行為
對於道德領域的突出問題,《實施綱要》提出,要綜合施策、標本兼治,運用經濟、法律、技術、行政和社會管理、輿論監督等各種手段,有力懲治失德敗德、突破道德底線的行為。要組織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不斷淨化社會文化環境。
其中,針對污衊詆毀英雄、傷害民族感情的惡劣言行,特別是對於損害國家尊嚴、出賣國家利益的媚外分子,要依法依規嚴肅懲戒,發揮警示教育作用。針對食品藥品安全、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社會服務、公共秩序等領域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要逐一進行整治,讓敗德違法者受到懲治、付出代價。建立懲戒失德行為常態化機制,形成扶正祛邪、懲惡揚善的社會風氣。
新京報記者 沙雪良
編輯 周博華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