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園式的廣場,充滿著漁家風情;擺著漂亮盆景的村道,曲徑通幽;一棟棟擁有小花園、小院子的樓房,掩映在紅花綠樹中……
7月23日,「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採訪報導團走進北海市銀海區平陽鎮石橋塘村,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映入眼帘。
近年來,北海市堅持海陸並進、統籌發展,高質量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工作。該市一縣三區財政收入均突破15億元,進入全區前列;僑港鎮、煙樓村上榜全國鄉村治理示範鎮、示範村名單,興港、廉州、南康、山口、公館、福成6個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同時,還創建了140個以上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發展了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促進城鄉共同發展,使得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生活更舒心。
《廣西日報》今日在頭版「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欄目對此進行了報導。
「我們鎮沒有貧困戶」
華燈初上,僑港風情街人聲鼎沸。「街道管理得很好,又是放心消費示範街區,我們的生意挺紅火,好多客人慕名而來。」在「24棟糖水店」,年輕的黃老闆正在忙著招呼客人,點單的人們排起了長隊。
經過多年發展,如今的僑港成了著名的「深夜食堂」。「僅僑南路就有60多家以越南特色、漁家特色為主的小吃店。」鎮長鄭道富介紹,僑港鎮轄區面積1.1平方公裡、陸地面積僅0.6平方公裡,人口達1.8萬人。
僑港小吃聞名四方。藍永前 攝
「我們一家老小25口,搖著兩艘小船漂過茫茫北部灣,回到祖國。」今年73歲的僑民周勝林對40多年前的經歷記憶深刻。從住大棚到公寓樓,再到4層樓房,周勝林的經歷在歸僑同胞中是一個普遍現象。
「我們鎮已經沒有貧困戶了。」鄭道富告訴記者,僑港鎮從建鎮初期僅有300多艘風帆小船,現在已成為擁有1300多艘大功率漁船的全國漁業重鎮,形成泛北部灣最大的海產品交易市場,佔廣西交易額的70%,年魚貨交易量50多萬噸、總產值達23億元,產品遠銷歐美、日韓及東協各國。2019年,僑港鎮農(漁)民人均純收入2萬多元。
僑港是泛北部灣地區停泊漁船最多的漁港,每年開海節,這裡都迎來千舟競發的大場面。
黃長凌 攝
2016年以來,北海謀篇布局「陸海」文章,發展產業扶貧項目1151個,惠及全市有扶貧任務的24個鄉鎮(街道)的334個行政村(社區),79個貧困村分別有縣「5+2」、村「3+1」特色產業;每個縣區都有2-5個縣級扶貧產業園;每個貧困村都有1-4個特色產業、1個有貧困戶參加的農民專業合作社、1個以上的產業扶貧基地,符合扶持政策的貧困戶到戶產業覆蓋率達100%。
「對新建大棚連片2畝以上的農戶按每畝1萬元標準進行獎勵。」北海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馮群聲介紹,今年全市實施大棚果蔬產業獎勵政策,目前已申報5631.32畝。
市扶貧移民局局長羅鵬介紹,開展脫貧攻堅以來,全市累計減少貧困人口5.32萬人,實現73個貧困村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由2015年底的3.57%下降到2019年底的0.17%。
「我們鎮到處是民宿」
「這裡空氣好,公共設施也很棒。」在銀灘疍家小鎮廣場文化舞臺排練的寧阿姨,退休前在河北省當老師,已經連續3年來北海度長假。
疍家小鎮位於銀海區銀灘鎮,距離國家4A級的銀灘景區1.5公裡,前身為北海市最大的搬遷安置區。小鎮目前居住群眾1500戶,人口6000人,每年數萬過冬人群在此居住。
疍家小鎮充滿漁家風情。藍永前 攝
疍家小鎮採用塗鴉式後現代風格對主步行街進行了外立面改造,突出海洋文化,在商業上形成了以疍家海鮮美食、疍家風情住宿為主打的餐飲和住宿業態。疍家小鎮管委會還通過組建綜合黨委,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聯繫群眾、開展服務的優勢,黨員戶在門口懸掛「黨員志願服務牌子」,為遊客提供服務,深受「候鳥」們歡迎。
「我們這裡民宿林立,已經成為『候鳥』眷戀的第二故鄉。」疍家小鎮宣傳幹事小陳告訴記者,當地「候鳥經濟」風生水起,民宿多達200多家。
「您的房間已預訂好,到時憑身份證辦理入住即可。」黃思婷向顧客發出確認信息。跨省團隊遊開放後,她變得更加忙碌。
黃思婷是石橋塘村民。她說:「石橋塘民宿沒開發前,我一直在家照顧小孩,後來村裡產業轉型升級,引進公司合作開發民宿後,我就到公司上班,在家門口就業。」
石橋塘村如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藍永前 攝
石橋塘和疍家小鎮,相距約10公裡,在旅遊業的帶動下,都積極發展民宿經濟。「2019年,石橋塘世嘉宜居度假區獲評廣西四星級鄉村旅遊區,全村人均年純收入超2萬元。」平陽村黨總支部書記林貴說,石橋塘55戶村民,有49戶拿自家房參與民宿開發。
作為濱海旅遊勝地,近年來,北海把發展文旅產業作為創建國家全域旅遊城市、打造「向海經濟」的重大戰略選擇,努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項目優勢和產業優勢,通過推動「旅遊+」新模式、新業態,促進旅遊與文體、商貿、海洋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群眾發家致富。2019年,北海接待國內旅遊者超過5200萬人次,同比增長34%;旅遊總消費695億元;同比增長39%。
「我們的孩子就近上學」
「有了新學校,我們家受益非常大。」學生家長胡豔青說,原來海城區東南部的學校很少,導致周邊許多適齡兒童無法就近入學。海城區第二實驗小學去年秋季學期開始招收一年級8個班,「小孩就近上學,省了家長很多接送精力。」
「我們的孩子可以就近上學」這樣的聲音,是群眾對北海解決民生難題的肯定。為解決制約教育發展問題,從2019-2021年,北海實施「330工程」,計劃3年投入30億元建設30所高品質學校。其中,2019年投入9.5億元,新建擴建學校10所、新增學位2萬個。同時,該市實施「暖心工程」項目33個,為學校解決沒有熱水洗澡等問題,惠及16所中小學校和幼兒園。
在衛生健康事業方面,北海還通過實施「名醫工程」,去年柔性和全職引進國內外知名專家50多名,建立院士工作站1個、引進4名院士進站工作,成立名醫專家工作室7個。目前,已有75批次專家團隊到北海開展診療服務,診療患者1100多名、指導手術80多臺,有效帶動了當地醫療水平的提升,並在全國率先落實鄉村醫生「六險」保障制度,365個定點村衛生室實現醫保直接結算。
「我們財政支出的76.9%用於民生領域。」北海市財政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持續投入改善和保障民生,加快補齊群眾最關切的小康短板。
在市政公共設施方面,今年北海還結合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在去年推進總投資達25.5億元的市政路網暢通工程基礎上,繼續加大投入,其中投資7億多元建設改造1887條背街小巷。
來源:北海藍
文字作者:《廣西日報》記者 藍永前 管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