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2月31日),由中國信息協會主辦的《圍繞一帶一路,服務海外華人》全球視野區塊鏈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廣乾以《中外區塊鏈產業發展的趨同趨勢》為題發表演講。內容分3個部分:一是區塊鏈的貨幣屬性;二是中國區塊鏈的金融抑制與實體賦能;三是國內外最新發展形勢及其趨同趨勢。
首先,李廣乾回顧了中國區塊鏈的監管政策。2013年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委發布《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將比特幣定性為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該通知是為了防範比特幣炒作,但並沒有禁止它作為商品進行買賣。而到2017年9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聯合發布《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時,則明確禁止代幣發行融資等活動。
「區塊鏈在業界被分為公有鏈、聯盟鏈和私有鏈3大類。對於公有鏈 ,Token是讓這個系統維持運行的動力源泉,而中國禁止了token,實際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公有鏈的發展,對區塊鏈的產業發展也有一定影響。」
他用「金融抑制」這個詞來表達了觀點。所謂金融抑制就是指政府通過對金融活動和金融體系的過多幹預抑制了金融體系的發展,而金融體系的發展滯後又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從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經濟落後的惡性循環。這些手段包括政府所採取的使金融價格發生扭曲的利率、匯率等在內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工具。儘管初衷是希望促進經濟的發展,但實際上卻可能阻礙經濟的發展。
而區塊鏈的金融抑制更加複雜微妙,禁止ICO等舉措防範了金融風險,但也讓公鏈技術及其產業化的發展受到抑制。國內公鏈平臺為了規避金融屬性,出臺了諸多變通措施,一些措施在試圖對實體產業賦能的同時,也給整個產業發展帶來不利影響。李廣乾呼籲在進行區塊鏈監管的時候,一定要有「金融抑制」的概念,通過這個概念對區塊鏈行業加深理解,正確引導區塊鏈產業發展。
「公有鏈的技術架構最為複雜龐大,公有鏈的發展往往反映了一個地區區塊鏈技術的能力。如果我們在政策監管上抑制公有鏈的發展,實際上我們的區塊鏈產業發展也將是不完善的,難以實現區塊鏈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初衷和目標。」
其次,李廣乾展示了歐美國家的區塊鏈政策變化。過去幾年,美國主要圍繞數字貨幣這一金融領域發布政策。然而今年7月,美國國會批准了《區塊鏈促進法案》,專門成立了區塊鏈工作組,推動區塊鏈技術定義及標準的統一,探索區塊鏈在非金融領域更大範圍的應用,從而促進區塊鏈技術創新和保持美國高新技術在全球的領先地位。
「這個法案非常的重要,中國區塊鏈專利申請已經佔到全世界的82%,大家都往實體賦能的方向去探索。如今美國也看到了這個機會,要求往實體經濟的方向推廣區塊鏈的應用。」
還值得關注的是歐洲信息化總體戰略,他們主要從3個方面維護自身的「數字主權」,一是數字稅;二是正在籌建統一的雲計算中心,要求歐洲公民和企業相關的數據,只能存在歐盟統一建設的雲數據中心裡;三是利用區塊鏈技術在數字經濟發展中,佔據主動地位。
另外,德國經濟與能源部、財政部2019年9月18日也發布了「德國國家區塊鏈戰略」,核心思想在兩個方面,一是圍繞數字貨幣的應用方面;二是在電子政務、公共服務及其他信息化方面的應用。這表明德國對於區塊鏈技術也有一種緊迫感,希望通過大力發展區塊鏈的技術,維持工業或科技方面的優勢地位。
而就中國來看,在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第十八次集體學習後,大家也都非常明白,也感到非常振奮,這表明我們國家已經將其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了。過去社會上對於區塊鏈的非議和漫不經心,一掃而空。發改委修訂發布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將「國家允許範圍內的區塊鏈信息服務」列入鼓勵類的產業發展條目當中,這對區塊鏈產業發展是一個非常的利好。
最後,李廣乾對區塊鏈在全球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研判和建議:
1.國外(美國、德國等)已經看到了區塊鏈在數字貨幣發展的局限性,開始進行區塊鏈技術產業發展模式的轉型,往非數字貨幣領域(實體經濟)賦能方向發展;2.既然中央已經將區塊鏈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方向,毫無疑問應該全面系統地發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不能像瘸子那樣走路,而應該實現均衡發展,在大力發展實體經濟賦能的同時,也應該補齊區塊鏈的金融屬性:一是DC/EP,二是發展、規制通證經濟,同時避免重蹈P2P覆轍;3.未來,中國和其他國家將在區塊鏈金融領域和實體經濟賦能領域的雙賽道上展開技術和產業的競爭。這種競爭將更加激烈,影響也將更加深遠。這就要求我們從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角度,全面地構建促進區塊鏈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