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高段就開始接觸文言文,考試的時候,也考一些簡短的文言文,由於閱讀的習慣和理解能力,導致小學生考文言文大量失分,有可能全軍覆沒。作為小學生,文言文的閱讀有什麼方法,答題有什麼技巧。首先以部編教材六年級第14課的文言文兩則中的《兩小兒辯日》,來說一說怎樣閱讀文言文。然後用具體的考題來說一說文言文的答題技巧。
閱讀這一篇文言文,怎樣才能讀懂呢?有五招。
招數一:識字為先,讀通為本。如這一篇中的「曰」讀yuē,「知」通「智」是智慧的意思,古今義大不相同。筆者舉一個例子:「妻子」, 現代通常理解為「男女兩人結婚後,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古文指的是「妻子和孩子」的意思。我們杜甫中詩中「卻看妻子愁何在」就不會理解錯。所以平時要多歸納整理,勤查工具書,在識字的基礎上熟讀全文,邊朗讀,邊體會,邊記憶,直至讀通讀懂。
招數二:常見虛詞的用法一定要了解。如本文中3個「也」和「乎」怎麼理解。像這樣的詞都是虛詞,在文言文中,經常會碰到「之」 「乎」「者」「也」「矣」 等詞,這些詞很少能單獨表達具體的意思,卻在文言文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們有的在句首表達某種語氣,有的在句中代替某個實詞的意思,有的在結構上起到一定的作用。理解這些虛詞,必須聯繫上下文,才能準確的翻譯這些虛詞的意思。
還有三招:注意倒裝句和省略句的句式和多了解古代社會文化生活常識;讀的時候畫好節奏。
用以上五招,基本上可以讀懂文言文,在讀懂的基礎上答題,才能去做題,否則就會做錯,文言文答題有什麼的技巧呢?下面就來看一看考卷的試題,我們一起來分析文言文的答題技巧。
從這道題,可以看出,考察文言文三個方面的知識:
文言文考題一:解釋文言詞語。本題考察的方式是解釋下列加點詞。從所有的試卷和試題來看,還有兩種考題方式:文言語句中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句中加點詞的意義或用法不相同(或相同)的一項是。基本上也就是這三種。文言文考的詞語基本上是實詞和虛詞。
A.實詞:主要集中在通假字、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 詞類活用等。
B虛詞: 主要集中在「之」「其」「而」「以」「於」等幾個詞,這類在文言文中考的非常少。
答這類題的妙招有倆:A.聯繫上下文法: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把握文意,然後探究詞語所在句子的上下文語境,進而明確句意,由此推測加點詞含義B.遷移法:根據日常課內積累的詞語的用法及含義,直接解釋詞語即可。
文言文考題二:句子翻譯。
上面的試題是用自己的話寫出短文中畫線句子的意思。那麼答這類題的辦法和妙招是什麼?妙招有三:
招數一:翻譯文言文,做到信、達、雅,忠於原文。
招數二:翻譯時,從重點詞語入手,準確的翻譯出重點詞,要字字落實,力求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招數三:弄清句式特點,翻譯出的句子儘量符合原文語言風格,文從字順。
再告訴大家翻譯文言文時「五字訣」的原則:「增、刪、調、留、換」。
增:即增加句子省略的成分,如主語、謂語、賓語、狀語等。
刪:即去掉多餘或無義的虛詞,如句首句尾語氣詞、句中表順接的連詞、起湊足音節作用的助詞等。
調:即調整特殊語序,把句子中某些語法成分調整位置。
留:即保留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國名、朝代名、年號、官職名等。
換:即調換損及整個句子「雅」的衝突內容。
文言文考題三:理解把握整篇內容。
上面的考題是:試用一句話評價文中的「北人」,這一類題是評價人物,除了本考題類型以外還有:這篇文章說明了一個怎樣的道理;xxx的具體做法是什麼?這類題型怎麼做了?答這類題型有三招:
招數一:認真審題,找主幹,抓關鍵, 弄明白題幹到底問的是什麼?
招數二:通觀全文, 了解每段大致內容,然後整體考慮。
招數三:篩選、提取,整合文段有效信息,選準切入點理解歸納。
以上是筆者總結文言文的閱讀方法和答題技巧,方法雖好,但是還是建立在大量的閱讀基礎上,才能根據方法去做,去實踐,在考試中不失分,不丟分。
聲明:圖片來源網絡,若侵權聯繫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