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秦賦》,估計裡面讓人最氣憤的莫過於太后趙姬發言。每當看到她在朝堂上講話時,只想用兩個詞來形容:「無腦」、「荒謬」。
《大秦帝國》系列四部從2009年開始播出第一部,跨度11年,在今年末迎來了最後一部《天下》,包括2015年播出的《羋月傳》,部部都是氣勢恢宏,且讓觀眾們看得過癮。
秦國在歷史上出現了很多才子名人,還有幾位女中豪傑,包括羋月、華陽夫人這兩位影響深遠的太后,為何卻單單秦始皇的生母趙姬落得了如此破敗的名聲?只從歷史劇《大秦賦》裡來看趙姬為何「無腦」?如何做一位「有智慧」的女人?
其實看《大秦賦》,看到趙姬不顧一切執意在朝堂上為了私慾封嫪毐為長信侯,她便毀在了自己手裡。無論是嫪毐的野心與不自量力,還是趙姬的縱容和為情慾迷昏了頭,他們的行為都印證了一句話「自作孽,不可活」。
羋月與華陽太后同為秦國的太后,但她們身上表現出來的眾多男人都與之不及的魄力,實在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為何他們會有如此大的差別?
有人說是因為他們的出身不同,教養便不同,這是一方面,或許也是最根本的原因。趙姬只是呂不韋身邊的一位歌舞姬,哪裡接觸過什麼政治,更別提什麼謀略了,然而,羋月是楚國公主,華陽夫人也是楚國貴族出身,她們一開始接觸的東西便不一樣,所看所思所念皆不同於趙姬這樣的階層。
其實,我倒認為,趙姬趕不上羋月與華陽夫人,最大的不同,也是最大的差別不是出身,是「胸懷」。
趙姬為一己私慾,羋月與華陽夫人想的是「國」,是「天下」。雖然這不能說是絕對的沒有私慾,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她們的考量卻是完全不同的,出發點不同,自然胸懷不一樣。
趙姬是如何將自己作死的?除了與嫪毐生下兩個私生子之外,還有她平日太過荒謬的作派,引得朝堂上下無人不覺荒唐,國之大事,豈是兒戲。
1、對寵臣嫪毐的過於信任,不去實際暗中調查,聽之任之,下放的權力太大。
2、行事由著性子來,沒有顧全大局,只能顯出她的婦人短見,遭人笑話而不自知。
3、自以為是,頂著太后的身份過於自信,對於自己不擅長且不懂的,卻被權力所撐大,以為自己坐著太后之位便無所不能,認不清自己。
4、沒有足夠的文化歷史底蘊,僅憑美貌示人,只能是花瓶,被人作為實現利益的工具。
5、依然沒有足夠的眼光看對人,這起源於智慧不足。
其實說了以上五點,分析出來就早已看出趙姬為何趕不上羋月與華陽夫人了。成大事者,魄力智慧是先決條件,而這兩樣則來自於胸懷與底蘊。
可是趙姬卻一樣不佔,只是作為「母憑子貴」坐上了太后的寶座,正如呂不韋所言:「一介婦人,掌握著天下最大的權力,卻不知如何使用。」
看過《羋月傳》的朋友,當知道羋月作為一介女子的那份魄力與膽識,是很多男人所不及的。她可以作為太后,公然在朝堂上大笑著宣稱自己懷孕了,而對方是義渠王;又可以為了國之大計,設陷滅了他並舍掉和他的孩子。這裡面除了狠心,更多的則是她知道自己是秦國的太后,為了大秦,為了後世子孫,她必須要付出的殘忍代價,哪怕遭人唾罵,自己痛不欲生,也要這樣做。
在《大秦賦》裡的,華陽太后作為一位有智有謀的太后出現,她看不起趙姬,罵她是「村婦」,足以說明趙姬的「無腦」,明明她和趙姬不和,但贏政卻尊重華陽太后,也證實華陽太后是值得尊敬的,她的胸懷依然是「天下」,是為了大秦的統一,為了大王的國。這樣的胸襟與見識,以及看到表象背後的實質,當然配得上千古留名。
每每看到趙姬出場,看到她一說話便顯出「無腦」,我便會想到羋月與華陽太后的「高明」,想到一個女人擁有「大智慧」是何等的重要。
可是,想要擁有「大智慧」卻並非想要就有,隨時恭候的,而是有關出生、家庭、教育、圈子、見識、認知、閱歷、思考等等全方位的總和。
其實,對於趙姬,我倒認為,你可以「無腦」,但不能「無德無畏」。
你可以承認自己的能力不足,見識短淺,但不可膽大妄為,自以為是,過於目中無人,認為天下她最大,可以一手遮天。到頭來,只能自己埋下禍患。
認識自己的不足,承認自己的短處,並加以遮蓋,不讓它暴露出來,發揮自己的長處與優勢,而非處處顯能,隨心所欲,自視過高。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