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好,風景舊曾諳……」賞過江南書畫,遊過江南園林,聽過「史姐姐」史依弘說戲,「行知讀書會·江南文化季」主題活動第四場近日再讀江南。隨著江南文化招牌「評彈」的曲調,帶領大家一同走進江南詩詞的世界。
畫船聽雨眠,唱詞聲聲入耳。活動現場,《中國詩詞大會》命題專家、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副主任、博士生導師方笑一與評彈表演藝術家周紅、徐惠新,以「說」、「唱」解讀古詩詞,讓傳頌千年的江南詩詞餘音繞梁不斷,餘味長留心間。
■「行知讀書會·江南文化季」主題活動第四場讀書會上,主持人閻華命題,方笑一教授點菜,周紅、徐惠新兩位借方教授精選出的江南詩詞原創評彈表演,讓現場觀眾大飽耳福。
那麼,哪些詩詞在吳儂軟語中值得一品再品?
評彈,起源與流行皆因蘇州,進而影響江南,自然要從蘇州說起。來自唐代詩人杜荀鶴的作品《送人遊吳》,「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詩人借送行描繪水鄉風貌,寫盡姑蘇繁華。
遊完蘇州,便到揚州。「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杜牧詩《寄揚州韓綽判官》說的是江北揚州,為何又入選「江南」?
方笑一教授說,原來江南是一個變遷的地理概念,秦漢以來,「江南」所指的區域不斷發生著變化,唐朝時期揚州亦是江南,「春風十裡揚州路」寫的正是唐時的江南風光。
詩人杜牧於離開後始終懷念江南風雅,於是寫下這無限留戀,但究竟在他筆下「草木凋」或「草未凋」卻始終存在爭論。
 >
■方笑一教授方笑一教授指出,《三國演義》開篇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作者楊慎以為「草未調」更合杜牧詩之意趣。但他將杜牧另一句詩「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之「千裡」改為「十裡」,則完全是主觀臆斷,杜牧聽見或者會生氣的!
在他看來,江南並不局限於地理,而可以是一個文化概念,詩人的精神家園。正如韋莊《菩薩蠻》所寫,人人盡說江南好,每個人心中或可有他自己的「江南」。詩人的江南便有這江南煙雨的朦朧,也有那江南女子的美麗與溫柔,既然如此又如何捨得離開江南!
古往今來,無數詩人吟詠江南,不舍江南的不僅有張籍,還有蘇軾等眾多詩人。但說起江南,最為人所熟知的詩句,非白居易《憶江南》三首莫屬。很多人說到江南首先會想到的詩詞,就是它。連孩子們也都會背誦。
那麼,《憶江南》到底有什麼特色,為何它那麼深入人心?
方笑一教授表示:「《憶江南》非常有名。北方人對江南總有一種神往,唐代特別明顯,唐代很多官員,白居易、杜牧都是北方人,對於他們來說,到蘇州杭州做幾年官,是一生當中最珍貴的回憶,最幸福的時光。白居易在江南一共加起來沒幾年,後來又到北方去了。他做官幾年,只有在江南最好了。寫這首《憶江南》時,他65、66歲,一生所見所想的江南精華,全部濃縮在三首詞裡,寫得很美。」
他指出,讀懂詩詞也便是讀懂古人。不知詩詞背後的故事,只知江南景色綺麗,還不是真懂「江南」。但要明了詩詞的意味,還需更進一步,江南詩句配合吳地方言才真正是「相得益彰」,現場的「評彈」表演讓江南的柔情與深情令人沉醉。
 >
■行知讀書會現場周紅與徐惠新兩位評彈藝術家功力深厚,不僅使人在唱詞中感同身受於詩人的情感表達,同時亦借詩詞介紹了評彈藝術的流傳與發展。 江南不僅因富庶與繁華而令人嚮往,它所代表的生活方式也讓現代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裡心嚮往之。
行知讀書會的互動環節,邀請現場觀眾以方言誦讀江南,念白之間餘音悠揚,為這夏末秋初烹煮出一壺江南好茶。
來源:周到
【來源:周到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