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白馬,坐轎轎!重慶的「城門幾丈高」?

2020-12-17 上遊新聞

04-28 20:58:57 來源:重慶發布微信公眾號

重慶發布微信公眾號消息,「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騎白馬,坐轎轎……」

這是重慶人熟悉的童謠,可是這裡面唱的城門,你知道多少?

重慶古城最多時有「九開八閉」17座城門,歷600年滄桑變遷,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認為老城牆只剩下通遠門和東水門兩座。

但隨著近年來考古發掘的推進,太平門、人和門以及南紀門甕城相繼與世人見面,太平門至人和門段城垣,更是日前入選重慶市文物保護名單。

重慶發布帶你一起走過城門「穿越」過往!

通遠門

交通要塞歷經百年風雲

見證老重慶滄桑變遷

通遠門的城牆下,有兩個城門洞,現在是重慶車水馬龍的交通主幹道。但實際上,這兩個通車的隧道是後來拓城時修築的。旁邊那座拾階而上的門洞,才是正宗的通遠門老城門洞口。

通遠門最先為明朝重慶守將戴鼎所築,是陸路往西,到成都方向的必經之路,出城後從枇杷山、神仙洞到兩路口,再往現在的鵝嶺方向,過佛圖關經大坪、歌樂山即可下川西;經上清寺過嘉陵江便可上川北。門外的七星崗則是一片墳地。直到現在,儘管城門的外貌早已被歲月改變,城門仍散發著古樸與凝重的氣息。

通遠門的城牆。唐浩 攝

但凡了解通遠門歷史的人,站在通遠門下「張獻忠攻城」銅像前,難免都會對第一次來這裡的人介紹一番,聽者也往往會對這栩栩如生的銅像出神:1644年正月,張獻忠進四川,義軍攻克夔州、萬縣、梁平、忠縣和涪陵,率部60萬將重慶城圍得水洩不通,面對重慶「九宮八卦」的連環城門防禦陣地,張部先取佛圖關卡死明軍唯一退路,再選擇當時唯一平整道路的通遠門為主要攻城戰場。經過激戰,最終攻破重慶,並長驅直入攻破成都,建立大西國。

現在,通遠城門內外容顏已改,城樓後的金湯街也成為重慶市渝中區的重要歷史街區。高樓鱗次櫛比,高低錯落,一派繁榮景象。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重慶人愛在這裡的黃葛樹下「擺龍門陣」,渴了喝杯山城沱茶,餓了吃一碗豆腐腦或雞絲涼麵。幾盞蓋碗茶,幾碗小吃,透出重慶城牆文化的厚重和人們舒適的閒暇時光。

東水門

曾經前往滇黔的主要口岸

老重慶的繁華會館集中區

沿著打銅街一路向下,遠遠就能望見湖廣會館和東水門的城牆垛口了。東水門所在,為渝中半島正東。過去,這裡是城內人們前往滇黔的主要口岸,也是舊時重慶城最繁華的商業區之一。清朝時外地來的商客們,大都從水路到達重慶城,而往往就自東水門下船。

東水門、通遠門及城牆。鄒樂 攝

人們心中總認為城牆的形象就應該是巍峨、挺拔或險峻。東水門卻告訴人們,城樓也可以有精緻、精湛和精細的修飾,特別是在重慶。

值得一提的是,東水門城牆一帶,還曾是重慶著名的會館集中區。當年重慶城內八大會館,現有廣東會館、江南會館、兩湖會館、江西會館及四個戲樓,包括廣東公所、齊安公所。會館建築浮雕鏤雕栩栩如生,其題材主要為西遊記、西廂記、封神榜和二十四孝等人物故事的圖案,還有龍鳳、動物及各種奇花異草。整個古建築群雕欄畫棟,工藝精美,是我國明清時期南方建築藝術的代表,也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會館建築群。

東水門與城牆。鄒樂 攝

「現在重慶人習慣將這片區域統稱為湖廣會館。」重慶地方史研究會副會長黃曉東介紹,1998年初,重慶組織力量進行了深入研究規劃並維修翻新,如今,湖廣會館建築群與東水門城樓,已經成為了一組重慶的重要文化遺產參觀遊覽地。

東水門城門。鄒樂 攝

當外地遊客來到這裡,看到城門內的石壁上洞痕依然,耳邊仿佛響起厚重而動聽的木門開掩聲。仿佛又回到當年,那些挑著剛從渡船上卸下的貨物的腳夫們,正一個接一個地在門洞中穿行。

南紀門

「南紀門,菜籃子,湧出湧進」

長江東流第一門

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認為老城牆只剩下通遠門和東水門兩座。17座老城門中,到底還有沒有其他存世的城門?

2017年4月,一群地理愛好者在「踏訪重慶古城門」的活動中,根據古地圖記載的方位,找到了疑似南紀門的拱門,一時引起轟動,曾主持巴縣衙署和釣魚城考古發掘的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袁東山,冒雨趕到現場。隨後,深諳重慶城防之道的他給出了答案:沒錯,這就是「失蹤已久」的清代南紀門甕城城門。

就這樣,重慶城又多了一個存世的城門。

袁東山介紹,南紀門在重慶古城南邊靠西,正門朝南,上書「南屏擁翠」。作為當時長江上遊來重慶城途經的第一道城門,這裡的碼頭水運業務十分繁忙、熱鬧,城門與碼頭之間為南紀門正街,則是為數不多在城門外的正街之一。彼時的南紀門外,曾是水運木材、牲畜等貨物的集散地,碼頭靠西是屠宰業集中的川道拐街。

南紀門又是老城聯結通遠門方向的主要通道,連接前往川西各縣的陸路。城外一帶的河灘,因其散居著勤勞的菜農,枯水期在河灘沙壩種菜為生,故被稱為菜園壩。菜園壩的蔬菜就近供應老城居民,故有民謠流傳道:「南紀門,菜籃子,湧出湧進。」

人和門

「人和門,火炮響,總爺出巡」

這裡的電燈點亮重慶城

2012年1月,當時渝中區長濱路儲奇門至太平門一帶的人和灣正在進行拆遷施工,工人們突然停下手頭的工作,帶著一臉好奇地看著從土地裡冒出一截的老門洞形狀的建築物,「這是啥子哦?莫不是挖到寶了?有點像個城門也。」

接到消息迅速趕到現場的考古專家,在經過詳細的現場勘測和參閱文獻資料研究後,興奮地發現,這一次真的「挖到寶了」——這個看著有些殘破的老門洞,就是重慶17門之一的人和門。

如今的人和門。鄒樂 攝

雖然出土的斷壁殘垣,已經看不出人和門昔日的風姿,但這座記錄重慶從古至今城市演變的「歷史化石」依舊令人驚嘆。袁東山介紹,人和門之名是取「天地人和」之意,流傳已久的民謠《重慶歌》裡有「人和門,火炮響,總爺出巡」之說,意思是人和門內重慶各處鎮臺衙門林立,官員們會從人和門前出行,巡視地方。

1891年,重慶開埠後,人和門附近區域成為了重慶最大的藥材、山貨的交易市場。清朝光緒年間,在人和門裡的一條街巷誕生了當時四川省的第一家官辦郵政局——重慶大清郵政官局。1906年,住在人和門裡的紳商劉沛膏、趙資生等人共同集資,在人和門的人和灣安裝蒸汽發電機一臺,發電100千瓦供家庭照明,同年,「燭川電燈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重慶公用電燈事業從此開始起步。

太平門

「太平門,老鼓樓,時辰保準」

古重慶的戰略要地及政經中心

維修中的太平門。唐浩 攝

2013年7月12日,在白象街和四方街交界處拆遷工地上,出土了一段老城牆,隨後,通過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專委會成立專家組的實地勘測和參閱文獻,確定這段城牆就是重慶老城門中的太平門。

史料記載,太平門位於重慶城的東南,從宋代至明清,太平門周邊是重慶老城的核心區,商賈營集,舟楫交錯,始終是重慶城臨長江一線的重要口岸。太平門甕城上曾刻有「擁衛蜀東」四個大字,重慶的自然形勝和軍事戰略地位更可見一斑。

維修中的太平門。唐浩 攝

重慶開埠後,太平門城門下穿行的行人中,也隨之多了許多商人的身影,其中最繁華莫過於太平門附近的白象街,許多銀行、輪船公司、運輸公司紛紛進駐其間,使這裡成為當時最豪華的街道和金融中心。太平門上的老鼓樓,也成了老重慶城的一大景色。

鼓樓中存放了一套銅壺滴漏報時裝置,據說這套裝置報時相當準確,每到正點,都會有人敲鼓擊鐘,向全重慶報時。所以民謠《重慶歌》中描述太平門用的就是鼓樓的典故——「太平門,老鼓樓,時辰保準。」

內容指導: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 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

原標題:山與城丨騎白馬,坐轎轎!重慶的「城門幾丈高」?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重慶造」紀錄片再斬殊榮!《城門幾丈高》獲「第26屆中國紀錄片...
    《城門幾丈高》海報「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騎白馬,帶把刀,城門底下走一遭……」一首童謠勾起的不僅僅是無數重慶人的兒時回憶,更串聯起來了一部聚焦重慶開埠歷史的紀錄片。去年9月,這部名為《城門幾丈高》的「重慶造」紀錄片一亮相就引發了山城熱議。與此同時,它也備受業內關注。
  • 聚焦重慶開埠史的紀錄片《城門幾丈高》下月登陸央視
    十年前,這裡被列為第二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兩年前,它完成了誕生122年來的首次大修;如今,它又將憑藉自己特別的「身世」現身一部「重慶造」紀錄片,講述自己「參與」其中的那段重慶開埠史——由央視紀錄頻道、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聯合出品、國內資深紀錄片導演、製作人徐蓓執導的紀錄片《城門幾丈高》將從下月2日起登陸央視紀錄片頻道,開篇就是「立德樂洋行」!
  • 幼兒園小班優秀遊戲教案《城門城門幾丈高》含反思
    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小班優秀遊戲教案《城門城門幾丈高》含反思適用於小班的遊戲主題教學活動當中,讓幼兒能一個一個連貫、有序地鑽過城門,學習「城門城門幾丈高」的玩法,練習彎腰鑽過小朋友搭的城門,體驗合作創編遊戲的樂趣,快來看看幼兒園小班優秀遊戲《城門城門幾丈高》含反思教案吧。
  • 清代,坐轎的和抬轎的
    乾隆初年「京官尚乘驢車」,到了嘉慶、道光時期,就變成三品以上官員乘轎、四品以下官員乘車了(《京塵雜錄》)。乾隆、嘉慶年間,京官出行由坐轎改為乘車,道光初年恢復坐轎,同治年間三品京堂官以下沒有坐轎的了(《郎潛紀聞初筆》)。清人福格記載,京官中的一二品漢官,均坐四人抬的轎子,三品以下不坐轎,也沒有二人抬的轎子。清朝後期,坐轎的官員就更少了。
  • 《重慶歌》唱盡十七座城門,迎官接聖大碼頭,是零公裡背後的滄桑
    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名城重慶,兩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出現了人類的生息繁衍活動。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趙接踵於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內禪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遂將恭州升格命名為重慶府。重慶得名迄今已八百餘年。一部紀錄《城門幾丈高》的紀錄片,講述了重慶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下,如何門戶洞開。
  • 真白馬王子!李敏鎬街頭騎白馬穿越感十足
    網易娛樂4月21日報導 近日,李敏鎬參加新劇宣傳活動,當天他所飾演的袞王在鬧市騎白馬馳騁,高糊視頻都抵擋不住的帥氣。網友們紛紛評論道:「真白馬王子,臉看起來比電視上的小」 「我的意中人有一天一定會騎著一匹白馬向我走來,是你嗎?
  • 古代也是有車改的唐朝宋朝不允許乘轎,清朝則只能騎馬
    史載唐朝和北宋時期,對官員出行所使用的交通工具有嚴格的規定,除特殊情況外,一般不許乘轎。到了唐中後期此種政策才有所改變,唐武宗規定:只允許三品以上的高級官員可以乘轎子出行,也就是說只有官至尚書令、三公、宰相的高官才能坐轎,其餘官員不論官階高低一律不許乘轎,而且即便有資格乘轎者也必須自掏腰包僱請轎夫。
  • 明蘭出行的暖轎,除了身份和地位象徵,它和其他的轎子有什麼區別
    文|少年常樂遊在知否的最後幾集中,太后聯合劉貴妃造反,派內官假傳皇后懿旨讓明蘭等官眷進宮,實則想要軟禁她們以此要挾朝中要臣。內官來傳旨時給明蘭備的是暖,暖轎和其他轎子有什麼區別呢?我們今天就來漫談一下古代轎子的前世今生。
  • 觀察:說說坐轎和抬轎文化
    幾十年來耳聞目睹諸如「大姑娘上轎——頭—回」、「你就是八抬大轎來請我也不去」之類的語言文字,真正的的轎子卻是沒有見過。記得97年在長江三峽的張飛廟坐過一回轎子,做為遊客,在被人家顛了一圈之後,沒嘗到什麼特殊的滋味,便排出了五十元轎資。不過,有一點是顯而易見的,即便沒有體驗也想像得到,坐轎肯定比抬轎舒服,前者悠然享受,後者狼狽驅馳;前者若非有錢必是有權,後者不過腳夫或者僕役而已。
  • 《命運2》身騎白馬進入保險庫方法介紹
    《命運2》中的很多任務都需要玩家解謎才能完成,身騎白馬這一任務中的第一步就需要玩家尋找進入保險庫的方法。玩家「小迷弟」帶來了《命運2》身騎白馬進入保險庫方法介紹,有需要的小夥伴就來看看吧。《命運2》身騎白馬進入保險庫方法介紹:薩瓦拉辦公室今天已經開業了 身騎白馬任務也開啟了 話不多說!
  • 揭其唯一一次坐轎經歷
    毛澤東接過木棍,拄著在泥濘的小路上試走了幾步:「這樣走起路來的確輕鬆多了!」   「這根拐棍不要弄丟了,帶回北京去!」   新中國成立之後,毛澤東亦如通常的老人,也間或用拐杖,特別在登山的時候,拐杖必備。   秋天,他去京郊登香山。毛澤東與女兒李敏、李訥一路歡笑,來到香山腳下。
  • 坐轎要有人品,抬轎要有素質
    如果倒黴恰遇見抬轎的是個脾氣不大好的人,就有可能人倒轎翻,不把你自己摔個嘴啃泥巴背朝天?這還算好,僅僅受了點皮肉外傷,更倒黴的是如果抬轎人脾氣更烈,氣一上來,來個一不做二不休,把轎子扔到深溝裡你不就連命都沒有了?
  • 《命運2》身騎白馬保險庫攻略 進入方法分享
    導 讀 命運2身騎白馬保險庫進入方法 發布時間:2020-06-07 10:26 來源:bilibili  作者:Kuboke 命運2身騎白馬任務保險庫如何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