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式簿記
西式簿記是「中式簿記」的對稱,指西方各國的記帳、算帳方法體系。早期的西式簿記,多為單式簿記。
西式簿記的特徵:
(1)實行借貸記帳法;
(2)發生經濟業務都必須取得或填制憑證,並以此作為記帳依據;
(3)設置日記帳、總分類帳和明細分類帳;
(4)一般先根據憑證登記日記帳,繼而過入總分類帳和明細分類;
(5)要根據總分類帳編制試算表,進行試算,以檢查帳戶記錄的 正確性;
(6)計算損益的方法主要是收入和費用相抵;
(7)各帳戶的結算採用「」期初餘額+本期增加額-本期減少額=期末餘額「」這一計算公式。
中式簿記
中式簿記是指我國歷史上傳統的記帳、算帳方法體系。其歷史源遠流長。《周禮.天官篇》有「歲會」、「月要」、「日成」的敘述;兩漢時出現名為「簿書」的帳冊;宋元以後,吏辦理報銷或移交時編制「四柱清冊」,簿記方法初具規模,以後傳民間,逐漸發展成完整的中式簿記體系。早期的中式簿記,多為單式簿記。明清後,出現具有複式簿記性質的「龍門帳」、「天地合帳」;19世紀未受西式簿記影響,進一步發生變化。20世紀30年代,徐水祚等提倡「改良中式簿記」,因其不能適應處理日益複雜的經濟業務的要求,建國後逐漸被淘汰。
中式簿記的特徵:
(1)實行現金收付記帳法;
(2)採用上收下付直欄式帳頁,以款項的實際收付為計算標準,確定本期收益和費用;
(3)帳簿不印頁數,使用「過」、「入」、「兩訖」、「平」、「銷」等戳記,表示過帳和結帳;
(4)將存項(各項財產總額)減去欠項(各項對外欠款總額)計算損益,存欠相抵的長途或短少,便是盈餘或虧損;
(5)在處理經濟業務時,一般是先登記流水簿,繼而過入謄清簿和分類簿;
(6)分類簿設有資本、生財、存貨、往來等帳戶;
(7)月終,分別結算前期結轉、本期共收、本期共付、本期結存,據以編製成表。
資料來源:MBA智庫百科
1931年,南京國民政府實行「超然主計制度」,建立了一套新的會計法律, 規定工商業、各機構都要按會計法的要求來處理相關事務。
與此同時,中國的工商界、會計界也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會計改革運動,代表人物是潘序倫和徐永祚。這場聲勢浩大的會計改革運動為推動中國新式會計改革,加快西式複式簿記在中國的傳播與應用發揮了重要作用。
羅徵年之長子羅毅根據自己居住生活記憶所繪製的校園平面圖
1941年,厚生會計講習所重新調整董事會成員,董事長轉由羅徵年擔任,並於同年8月在長沙西鄉油草鋪楓樹嘴怡莊(現望城區白箬鋪鎮淑一村楓樹嘴),恢復招生開學,陳家瓚繼續任所長。1941年私立厚生會計學校教職員工合影(羅徵年之子羅江提供)
1942年,陳家瓚因年老多病辭去所長職務,同年厚生會計講習所更名為私立厚生會計補習學校。本素描復原圖,是羅徵年之長子羅毅根據居住生活記憶,經學校楊安娜依據檔案史料指導,湖南師範大學藝術系畢業生黃曉妮繪製。
1944年6月長沙淪陷,學校於8月遷至長沙美桐鄉十九保嶽祠,1945年2月又轉移到安化城北鹿角溪劉家老屋。長沙光復後,1945年下學期在長沙西鄉油草鋪楓樹嘴怡莊複課。1950年9月,私立厚生會計學校由湖南省人民政府接管。1951年10月,省財政廳稅務局接辦私立厚生會計學校,學校由私立改為公辦,校名去掉了「私立」二字,改為「湖南厚生會計學校」。政府接管後,學校幾經更名和遷徙,一直隸屬於省財貿、財政部門管理,相繼更名為湖南省財政學校、湖南省財貿學校、湖南省財會學校等, 2010年3月,學校又升格為普通本科院校,正式定名為「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厚生會計學校的創辦和發展,離不開一群有抱負的教育家。這些教育家都有海外留學經歷,學成歸來後致力於傳播包括複式記帳方法在內的西方近代財經理論。儘管過程十分艱辛,學校歷經戰火和遷移重辦,但他們竭盡全力孜孜辦學,為湖南教育事業奮鬥了終身。厚生會計學校創辦者及繼任者|圖源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官網(陳柱鑫姓名有誤改為陳鑄鑫)1、銳意改革者熊崇煦
熊崇煦(1873一1960),教育家,湖南南洲廳人,清末凜生。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歷任湖南優級師範學堂、湖南高等學堂、湖南中路師範學堂教員、湖南大學中文系主任、教授。
熊崇煦曾參加戊戌變法活動,為譚嗣同、梁啓超辦《湘報》撰文,在《湘報》發表《論實力》等文章強烈呼籲社會務必改革;與梁啓超一起編寫《政論》,還組織參與了「湖南不纏足會」,推動婦女解放運動。楊昌濟逝世後,與毛澤東等人一起發起募捐,撫恤遺屬。
陳家瓚(1870--1945),別名子美,經濟學家、翻譯家,1933-1941任私立厚生講習所所長,兼任行政財務、經濟學、統計學等課程教師。湖南善化(今長沙)人。1903年,與楊昌濟等人東渡日本習法政科,光緒三十四年法政科舉人, 1911年任湖南都督府財政次長,1900年與陳家燦(陳子輝)一起創辦了《中國商業雜誌》,著有許多具有啟蒙性貢獻的經濟學教材和著作。陳家瓚還列入了中國會計博物館中國會計人物庫民國部分。群益書社出版的《新青年》
陳家瓚與陳家燦等陳氏兄弟在上海設群益書社分社,上海群益書社負責了中國文化史上裡程碑意義的革命雜誌《新青年》的前期出版發行。群益書社也幫助過一些革命志士,如黃興在1904年策劃長沙起義失敗後,受清政府追捕,陳氏兄弟將他隱藏起來,並資助其東渡日本避難,以重振旗鼓。毛澤東與王季範(左一)等人合影(資料圖)
他以湖南教育界知名人士的身份,參加了長沙市地下黨領導的迎解放活動。他常以「科學救國」、「工業救國」的理論教導學生。建國後,重回長郡中學任校董事會董事長。時光荏苒,多少年歷史變遷,畢業了的學生們都各自奮鬥在崗位上,在他們心中,對厚生會計學校都有著深刻的回憶。
校友李書鰲曾記敘:「一九四七年下半年,我剛從長沙厚生會計學校畢業回來,受聘擔任公司的主辦會計員,在嶽陽工商界中第一個採用了借貸複式記帳方法。」
湖南省勞動模範會同縣稅務局盛意誠曾回憶:「厚生會計學校是本省有名的私立職業學校,它培養的會計專業人才,遍布全省,人人都是五、六十年代的會計骨幹……」
九月,又是一年開學季,從曾經的厚生會計講習所到如今的湖南財政經濟學院,校址已變遷,先賢已故去,但是不斷有後繼的新人帶著嚮往和熱忱走進校園,心中謹記「正德厚生經世致用」的校訓,在新的時代寫下新的歷史。
資料來源: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官網、楊安娜《追憶厚生歷史 傳承先賢精神》、《一個鮮為人知的厚生會計學校》、陳敏 楊安娜《論民國時期湖南的會計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