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我們「身邊的非遺」,那肯定要說說被稱之為「中華第一龍」銅梁龍了,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也是重慶十大文化符號之一,這可是響噹噹的名片。中國人是龍的傳人,崇拜龍,熱愛龍是理所當然的,人們通過舞龍,祈求豐年,祈求龍的保佑。而銅梁龍舞,舞動之間,人與龍合二為一!天與地交融相連!痛苦與歡樂,悲哀與幸福,失敗與追求,奮鬥與夢想……都在舞動裡飛揚,升華!「中華第一龍」當之無愧也。
銅梁龍燈歷史悠久。依據明代河南巡撫胡堯臣(銅梁安居人)在《聖水寺靈異記》的記載,銅梁龍燈應出現在明代,是百姓的祈雨活動。後來,這種祈禱活動演變成了一年一度的銅梁龍燈會。清代的《銅梁縣誌》曾經對龍燈會做過記載:「上元張燈火,自初八九至十五日,輝煌達旦,扮演龍燈獅燈及其他雜劇,喧闐街市,有月逐人、塵隨馬之觀。」
清光緒年間的《銅梁縣誌·風俗篇》這樣記載了銅梁龍舞的盛況,並且這個風俗保留至今。據悉,銅梁舞龍的風俗由來已久,在唐宋時期就有龍舞活動了。按現在公認的說法,銅梁龍舞「起於明,盛於清,繁榮於當代」,距今也有六七百年的歷史了。
在清朝,民間就有「合川的春,銅梁的燈」的口碑,這「燈」就包含龍和燈。銅梁龍燈品種繁多,大蠕龍是銅梁龍燈藝術的代表之作,也是銅梁龍的代名詞。
「銅梁龍舞」在全國比較知名的有三種,即大蠕龍、競技龍和火龍,今天就來說一個關於火龍的傳說。
明清以後,隨著銅梁火龍的發展,各地也湧現出了很多火龍風俗,可是關於火龍的傳說卻是大差不差,基本上以祈福為主:許久許久之前,巴蜀地區裡來了一條火龍,渾身噴火,興妖作怪,從此之後,周圍土地乾裂,禾苗枯死,村民們心焦如焚。
這個時候,一對年輕的夫妻挺身而出,帶著大家鑿山引水緩解土地乾旱。然而,水通了之後,那條火龍又來了,它張開血口又噴出烈火,把這對年輕夫妻烤死了,也烤乾了開鑿的水源頭。這對年輕夫妻留下了一個男孩叫張共,繼承父志,去到峨眉山求仙問道學法。三年後學成歸來,與這條惡龍苦戰了三天三夜,用神火將惡龍燒死在了洞裡,而張共也氣竭身亡。
從此之後,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當地村民為了紀念張共,慶祝豐收,慢慢每年新年之際舉行火龍活動。
滾燙的鐵水濺起耀眼的火花,人與巨龍在火花中共舞,場面極為震撼,更展現了舞龍者的技巧和勇氣。
「銅梁龍舞」中的大蠕龍的名氣自不必說,先後於1984年、1999年、2009年三度晉京參加國慶盛典,並參加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讓我們來看看「銅梁龍舞」的四度進京。
首次晉京:1984年國的慶35周年慶典
10月1日,國慶35周年大典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9條銅梁龍橫空出世,第一次向國內外展示了自己的風採,天下人為之矚目。
銅梁龍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前表演。當時的舞龍隊員是首鋼的工人。
二度晉京:1999年國慶50周年慶典
1999年10月1日上午11點28分,作為國慶50周年大典中唯一的一支外地遊行隊伍,銅梁龍的九龍方陣代表九州華夏,山呼海嘯般地舞過天安門廣場,震撼人心。銅梁龍舞過北京天安門廣場。舞龍隊員全部出自當地。
當晚的天安門國慶晚會的序幕和10月2日,在江澤民、胡錦濤等中央領導參加的國慶遊園活動中,銅梁龍表演的《二龍戲珠舞》在聖殿廣場上再展丰姿。
從此,銅梁龍燈就成為中華龍的象徵,得名「中華第一龍」!銅梁龍舞隊也被國家體育總局冠名為「國家舞龍隊」。
三晉北京: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文藝表演
2008年三月,銅梁龍舞被確定為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文藝表演節目。此次參演的銅梁龍為4條,每條長60米,參演人員共計108名。為中國、為重慶、為銅梁爭了光,表演充分展現了重慶人的精、氣、神,舞出了龍鄉兒女的風採。
銅梁奧運龍舞在動作、音樂、龍具、服裝上進行了4大創新。動作套路融入了大量競技龍的表演,與傳統的表演有著很大的不同,涉及到站腿蹬肩、力圓舞龍等高難度動作。製作龍具用的是國外的新型環保材料,不但能使龍具更加輕盈柔韌,便於舞出銅梁龍的飄逸、靈動之感。
四度晉京:2009年國慶60周年慶典
銅梁龍舞作為晚會第二篇章《騰飛中國》核心壓軸戲登場。短短5分鐘的表演,兩條騰飛的百米長龍,表現出3200萬巴渝兒女昂揚的精神風貌,驚豔世界。
兩條百米「長龍」,。兩條百米銅梁龍,首次融入了川劇「變臉」技巧,可在兩秒鐘內由「金龍」變身「紅龍」,把現場的氣氛一下子就點燃了。
2010年8月12日,上海世博,銅梁龍一亮相, 立即吸引了在附近參觀遊覽的中外遊客的眼球, 點燃世博遊客激情.道路兩邊很快聚集了數萬遊客, 為精彩的龍舞表演歡呼鼓掌。
8月13日,英國館「重慶日」活動中,一條獨具重慶特色的銅梁龍在隨風搖曳的英國館標誌性建築「種子聖殿」前上下飛舞,展現巴渝風採。
銅梁龍作為「中華第一龍」走向世界,在巴黎,在雪梨,在紐約等地留下了她璀璨的身影,向世界展示了中國重慶豐富的自然歷史文化遺產。
今年3月2日,銅梁龍在臺灣省南投縣漂紗廣場、埔裡鎮中學運動場分別舉辦了4場和2場火龍展演,雙龍出洞、金龍吐火、禮拜四方……銅梁火龍以自己獨特的動作語言,在一招一式中為臺灣民眾獻上新春祝福。
銅梁龍,重慶龍,中國龍!讓銅梁龍舞越飛越高。也希望朋友們珍惜「身邊的非遺」,珍惜我們身邊的傳統民俗文化。在今日,很多優秀的民俗文化符號在慢慢失傳,如果不去保護,最後將徹底消失,甚是可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