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裡實驗小學教育集團 朱紅
暑假裡拜讀了陶行知先生發表於1931年4月15日《師範生》的教育名篇《師範生的第一變——變個孫悟空》,剛讀到題目時,感覺很怪異。一個躥上躥下、無法無天的野猴子和一個為人師表、端莊大方的教師,實在不知道有什麼互通的地方。陶行知先生把孫悟空的行為和品性做了清晰的剖析,讀完後,恍然大悟,美猴王有許多地方的確值得老師們學習。先生在文章中提到要讓師範生學孫悟空,雖然是師範生,但是都是奔著做老師的目標去的,自己身為一個新老師,也覺得十分適用。
一、學美猴王的
「遠慮」
文中提到要讓準老師們學習孫悟空的求學精神,一要有遠慮,已經是美猴王的孫悟空在仙山福地自由自在,無人管轄,是無量的福分了,但是孫悟空卻考慮到了以後眾猴總歸是逃不過死亡一劫的,於是他不滿足於現有的自由自在,決心要去尋求長生不老的辦法。如果孫悟空是個老師了,他應該也會有足夠的遠見,不滿足於教師職業的安逸,意識到教師的責任對孩子將來數十年的影響。一個只著眼於手裡的教本、下班的鈴聲、卡裡的工資的老師很顯然不會去思考要教給學生什麼,要讓他們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樣長遠的問題。一個孩子的教育成功與否會影響很多事情,往大了說是國家的支柱,往小了說是一個家庭的未來,再往小了說,也是一個生命來到世上幾十年的幸福感,這樣一想,教育的使命實在是重大。因此教什麼?教成什麼樣?這些為長遠計的問題就應該時時擺在老師的腦海中。
這讓我聯想到了先生另一篇文章《「偽知識」階級》中提到:「只有從經驗裡發生的文字才是真的文字知識。凡不是從經驗裡發生出來的文字都是偽的文字知識。偽的文字知識比沒有準備金的鈔票還要害人,還要不值錢。」先生最有名的教育主張是教人求真,不是寫在書上的一定是真的,而是要出自孩子的切身體驗,這樣的知識才算得上是「真知識」。所以當我們站在課堂上,拿著教本侃侃而談的時候是否會注意到,孩子們看著書上的文字其實只是一個個符號,是冰冷的。為長遠計,教會孩子會認拼音,會讀文字只是準備了工具,更重要的是藉助生活的體驗習得「真知識」,這樣才能幫助學生走得更遠,才算是有「遠慮」的教法。
二、學美猴王的
「責任」
美猴王為了求長生之術花了十幾年光陰漂洋求學才找到了可以教他長生之術的老師,放在現在,若是有人花十幾年找老師,那一定是新聞一件了。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執著來源於他心懷一種使命,我不是只為了我自己一個人的長生不老,我要為我身後所有的猴子猴孫都爭取長生不老,這樣的使命感促使他不放棄。老師也是如此啊,為什麼有的老師課堂異彩紛呈,有的老師課堂無聊至極?因為有責任感的老師會花心思去研究課堂,研究學生,研究書本。我不是單單為了完成我的工作任務,我是為了我的學生真的有所習得,有這樣責任心的老師自然能把課上好,上到學生的眼中,上到學生的腦中,上到學生的心裡去。
有一個問題是,在一線教學中,不少老師會碰到「教不好」的學生,老師們往往覺得自己願意去教好他,但是奈何效果不佳,那這樣就沒有責任心了嗎?陶先生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到「智慧」和「知識」的區別,「智慧」是生來的,就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比如會說話、會走路,「知識」是學來的,比如中國人會說英語。教學的過程是把學生現有的智慧轉化為知識的過程。學生的智慧是不相同的,就好比一千個人按照智慧排列的話,總有差別的,但是這種差別無非是漸漸的差別,但是絕對沒有對壘的階級。因此,在學知識的時候也不會產生「教得好」和「教不好」兩個陣營。遇到智慧後進的學生將他現有的智慧轉變成了他自己的知識,這就是有責任心的表現了。
三、學美猴王的
「較真」
看過《西遊記》的人都知道,孫悟空在三星洞裡住了很久,菩提祖師無論要教悟空什麼本領,悟空都不願意學。因為他只想學長生之術。最後老師被打動,教會了他長生之術,還贈送了七十二變和筋鬥雲。有讀者可能會覺得這是孫悟空野性難改的表現,我卻覺得他是較真,他太清楚知道自己要幹什麼了。一再的耽誤只會拖延時間,他辛辛苦苦找了多年就是為了學長生,他有自己的堅持,並且不動搖。平時辦公室聊天,聽同事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想當個純粹的老師太難了!」的確,教師的工作中總是充滿了許多「不純粹的事情」,可能會有這樣那樣的表格,各種各樣的檢查,學生五花八門的搗蛋等等,這些的確存在,但是一味的想著這些「不純粹」,攪和在這些「不純粹」的事情中無法自拔。顯然,工作失去了很大的樂趣。試著學學孫悟空「較真」這股勁兒,較自己的真,把自己的心放在自己的「長生之術」上,我一直很清楚我想要幹什麼,至於其他的事情不過是一些小石子,邁過去就不要再去想剛剛的路有多坎坷了,一心一意地去完成自己傳道授業解惑的理想。這樣,我們的工作就「純粹」了,也有趣多了。
四、學美猴王的
「寬容」
既然有孫悟空,那就一定有唐三藏。那誰是老師的唐三藏呢?我認為是學生,西天取經,唐僧一路受孫悟空保駕護航,但孫悟空卻受唐僧指揮。學生成長的路上需要老師保護指點,但同時一個好的老師要以學生為指揮棒,從學生實際出發去制定自己的教學內容和策略。眾所周知,唐僧取經路上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而且時常有妖精扮成好人模樣騙取唐僧信任,一度把孫悟空氣走,導致師徒離心。但是無論多生氣,悟空最後總會在最後危難關頭不計前嫌,捨身來護駕,而師徒二人又將重歸於好。孩子的成長之路磨難更多,家長、社會的不理解時有發生,唐僧是人是妖分不清,還念孫悟空的緊箍咒,悟空一片真心被踐踏的心情很多老師都嘗到過,善意被誤解,熱情被澆涼,甚至偶爾還被投訴。然而,不經歷風雨怎能取真經,不嘗試困難怎能有成長?誠然,孫悟空是寬容的。而老師的教學之路也需要這種不計前嫌的寬容。一個成熟的老師往往就是這樣在不斷的嘗試、被誤解,最後又去寬容釋懷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
陶行知先生以美猴王的經歷比喻教師的成長之路,至今回味仍覺十分貼切。悟空成佛,「遠慮」帶他起航,「責任」為他壯膽,「較真」能辨方向,「寬容」助他成長。身為一個想要成長的教師,「遠慮」的目光能幫助我們在教學中看清未來的方向;「責任」的重量會讓我們在消極時重拾正能量;「較真」的心態能讓我們學會純粹的工作;「寬容」的心態幫助我們少走彎路,更快成長。教師當學美猴王!
來源:湖州晚報
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