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軍學長在課上傾囊相授,我不僅感受到學長對於外國建築史豐厚的知識儲備,還感受到了學長閱歷與眼界的開闊。
知識在於理解,在於融會貫通。學長的講授非常生動,是因為他對於課本上的知識有所感,有所悟,他曾到過課本中所寫過的地方,把知識從生硬的文字變成鮮活的感受,成為他人生閱歷的一部分。「如今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如今音樂、建築、哲學等已然內化成為學長氣質中的一部分。在成為這樣的人之前,學長一定經歷了多次自我價值與目標的設定和實現。
而我們現在走的路學長也曾走過,於我而言,在目前階段,我要認真學習專業課知識,在奠定學科基礎上多涉獵不同方面的知識。給自己設定未來發展的更多可能性,就如同學長所言,每一領域知識的涉足都對建築師的發展有益,我希望幾年後的我不是在機械地畫圖謀生,而是將建築變成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熱愛它並且熱愛著生活。
有理想,志四方。學長的經歷讓我認識到建築師未來的更多可能性,我也給自己立一個flag,年輕時必走出去看看世界的萬千繁華。
張崟
王晨軍學長是一個多麼純粹而真實的人,我們能感受到他那種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領悟到的智慧都掏出來放在大家面前的心情。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學長向我們傳授的是書上難以學到的真實的自己體悟而得的智慧。用三維坐標系去看待建築、評判歷史,是一種立體的思維方式。宇宙樹的模型讓人豁然開朗,仿佛一下子眼睛明亮地看到了更遠的風景。
其實我們每個人本來都自成一個世界,但是很多人走著走著就忘了,被體制化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所以找回自己的世界多麼重要,我認為它的方法就是自己去思考每一個看似有現成答案的問題,在自己的價值體系和知識體系中尋找邏輯與答案,構築自己的世界。讀史使人明智,王晨軍學長向我們展示了思考為什麼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在不斷的追問為什麼中,人可以接近真相。他把中世紀一千多年的建築史講活了,在這個時期中建築發生的變化都不再僅僅是書中艱澀的風格。我們了解到背後的邏輯,驚嘆於原來世界這麼奇妙,不同的藝術風格背後是相似的美學規律。讀書讀書,我們常被書所讀,真正的讀書應該如是,超越書本去尋找背後的規律。
學長提到去儘量多地接觸新的領域,成為一個通才。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只能在圈圈地邊緣徘徊。世界在不同人眼中太過不同。所有的領域無論是技術、科學、音樂、繪畫、文學、宗教最終都指向哲學,在建築領域叫建築現象學。
中世紀的建築很好地詮釋了建築空間的精神性,高聳的空間,垂直的線條,形成一種強烈地向上的趨勢。上帝在空間裡,空間仿佛無限向上生長,上帝在無限高的地方,那裡有彩色的光滲進。讓人油然而生信仰,在痛苦的俗世中找到心靈的寄託。
創造人們的精神空間是一代代建築師們的追求,建築師們用不同的形式敘說空間的意義。現代建築語言同樣可以建構當代人的精神空間,值得我們不斷求索。
林思怡
今天王晨軍學長的中世紀建築講座讓我受益匪淺。學長從空間邏輯對教堂進行分析,運用生動的比喻,將不同時期的教堂進行比較,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角度。無論是教堂內部並排立柱之間的等級性,還是牆體上水平與豎直線條之間的元素邏輯變化,都讓我從細節上感受到了中世紀建築的魅力。此外,學長還和我們分享了自身的經歷,並且為我們展示了知識樹的概念圖。這讓我聯想到了北歐神話中的世界樹,所有知識分布在這棵樹的枝幹上,互相之間存在交集,組成了整個世界。同時,學長學習樂器的經歷和時間與效果的曲線圖也引發了我的思考,或許我們可以更合理地分配自己的精力,保有自己的興趣並嘗試新事物,達到一種與時俱進的生活狀態。
王思涵
這節課楊老師請來03級的王晨軍學長,為我們帶來了一堂別開生面的中世紀建築的課,在他個人經歷和體驗的基礎上,從中世紀的建築出發,為我們營造了一個宏偉的宇宙觀,在體會中世紀人們精神世界的力量和利用有限的技術創造無盡的智慧的同時,學長用他的遨遊歐洲親歷建築的體會和在學習音樂時的思考與貫通,也在引導著我們體會著我們的信仰和世界觀。出去轉一轉才會知道這世界有多大,自己有多渺小。其實,不論是中世紀的人們用智慧和創作,拼命去追求比例、追求光、追求他們的信仰和神聖,還是是學長不斷去嘗試,不斷去挑戰,不斷去探索生命的意義,不斷地從生命、音樂、歷史、建築多個維度去充實自己,都深深的觸動著我,短短的三個小時於我又恍若隔世,像是為小小的我打開了通向宇宙世界的大門,對我整個靈魂都是一種洗禮。或許我的生命中也可以有許多的嘗試,或許我也可以有許多的可能。
朱雪晴
今天非常感謝王晨軍師兄給我們帶來精彩的講解,這堂課不僅為我解答了許多我在學習這門專業中的疑惑,更讓我覺得王晨軍師兄是一個活的特別通透果敢的人,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他將我們自身看做一個多面體,對待不同的人和事用不同的面去表達,但永遠不要忘記自己最重要最核心的點,並且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現象也可能僅僅是別人想讓我們看到的那個面,或許並不是全部,他的人生觀解答了我面對越來越多的社會壓力時非常大的一個疑惑,並且給了我對待普遍現象的態度的啟示,非常感謝楊哲老師還有師兄為我們提供這樣一次難得的機會。
龔清
聽完王晨軍學長的一堂課之後,它真正給我的不只是知識點,還有一種認可:真正覺得建築是要親身體會的。
在這之前,感覺在網頁上看到的建築不管是建築照片還是文字介紹都有一種無形的距離感。一種你明明已經知道它是什麼,它的特點,或者是它的前後歷史,但是心裡的情感,那種共鳴是無法由內心產生的,就像學長所說,我們一直徘徊在最外圍,最核心的領域一直沒有達到,這讓我很苦惱,該怎麼去體會建築的內涵。但晨軍學長用自身的經歷為我完美解答了我的疑惑,照片也就只是照片,親臨現場,與建築身心交流才是體會它的文化、歷史、構造等的最佳方式。
印象最深的是在課後提問環節,晨軍學長說:沒必要取悅所有人,只要表達你想要的東西就好了。這句話感觸還是蠻深的,因為自己有時很懷疑自己的設計是不是被大眾所接受,會不會被別人嫌棄……就是擔心很多,但課後就有一種釋然,不僅是對歷史建築心懷虔誠和尊敬,對自己的每次靈感也要懷有敬畏之心。
這節課的主題前四個字是:信念力量,不管是對待建築還是對待學習都要靠心中的信念支撐,我們才能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楊鑫
三個小時的時間,了解到的不只是中世紀的建築與建築中的精神表達,收穫的還有學習方法和處世之道。除此之外是對學長滿滿的敬佩,真希望學長那句「我像你們這麼大的時候哪懂這些啊」是真的,所以未來、可能、或許也有機率可以成為一個像學長那樣有著自己看待問題的方法與角度,並能夠不斷汲取知識,構建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的人。
任若珺
非常感謝學長的傾情分享,我覺得這堂對我的意義,遠不止深入了解了中世紀的建築史。
首先,學長不是用普遍的簡介性的方式來呈現中世紀建築,而是通過或有聲有色的故事評論,或簡明扼要的特徵提取,使我對原本許多熟悉卻不理解的建築形式、建築特徵有了真正的認知。
另外,哥特教堂裡構件等級特徵的不斷強化,以及學長可能不經意間提到的看一筆畫一筆的錯誤畫法,這兩者幾乎同時刻進入我的腦海,我好像突然明白了建築速寫的精髓:提取出它的等級,這就好比建築的骨骼,當骨骼映入腦海,還怕什麼看過一眼記不住,還怕什麼不知從哪下筆,還怕什麼速寫淪為工筆畫,看懂這個建築,提取他的等級脈絡,這是我以前未真正理解的建築速寫的意義,我想明白了這些也會使我以後把建築速寫當作一件更輕鬆和更有收穫的事。
最重要的,學長貫穿始終的「大樹」醍醐灌頂,使我在從大二升到大三現階段設計上的迷惑仿佛得到了解答:從大一升到大二後,設計課相比大一簡單的空間營造組織,更要尋找一種使自己的設計出彩的手法或者概念,我在大二下學期苦苦思考有什麼手法能夠支撐我普遍的設計,到了大三,老師變得對手法概念並不強調,使我一時之間迷惑了,不知這時候怎麼讓自己的設計不淪為平庸,隨著設計課進展過半,我漸漸意識到有突破手法方式局限的更深層次的引導設計的思路,但我並沒有一個清晰的確定的結論,而正是學長的大樹邏輯,在這個晚上使我得以明白,我每升一個年級,每產生新一輪的迷惑,就是在往大樹的枝幹更進一步,我接觸的知識,就好比是從近現代的風格手法逐漸返回到古代建築的精神家園,越往裡面走,就會有架構於原本大樹表層的更深層次的思路及視野,我逐漸明白超越功能手法的精神、感受、感情、感動的真正含義,我覺得這讓我對建築有了全新的理解,她仿佛變得更加有血有肉了一些,我更加意識到建築學是一個能夠觸發感動的專業,這讓我更加愛她。
學長這一堂課對我的很多方面的啟發使我收穫不盡,這或許正解答了外建史這門課設立的意義,除了了解建築發展的歷史,帶我們走到更深層的地方,感受更飽滿的情感,對生活、人生有更多的感悟思考。
張佳昕
久久感動於這節橫貫建築和人生的外國建築史,也引發我對於建築和人生的一些疑問和思考。
學建築兩年多,我一直在試圖理解什麼樣的建築才算是好建築。聽完王晨軍學長對於中世紀建築的剖析和對於這些建築背後的情感的理解,於是對此,我有了一些更深的領悟和理解。楊哲老師說「人類對建築中永恆價值的核心追求依然存在並傳承著,只是以富於「神性」的表現而形式(型制)或風格(拜佔庭、羅馬風、哥特)著」。我想,一個好的建築正是體現在它所承載的精神或故事以及它帶給人的共鳴吧。中世紀的人們在修建這些教堂的時候正是心懷虔誠和對上帝的敬仰,才能修建出這些偉大的建築,人們的虔誠和信仰凝聚成了這個建築,這個建築又通過它的形式和空間向更多的人傳達這份情感,於是,當人們進入這些教堂便產生了共鳴,感受到那份敬畏和虔誠。那當代公共建築所要承載的精神又該是什麼呢。我的理解是它的公眾性,是建築師對使用者即公眾的情感。如果我一心希望我的建築是為公眾服務的,公眾通過建築形式和空間感受到建築師對於他們的那份情感,那這便是這個建築所承載的精神和它的核心價值吧,便也能算上是個好建築吧。這是目前我對於這個問題一些片面的理解,我想它一定有著更多層面或更多方向的答案。正如學長所繪的那棵宇宙樹,我需要通過更深入地學習建築,涉及更多領域,才能透徹領悟所謂好的建築。聽完學長環遊世界各地建築的經歷,我也更覺得自己應該親身去感受這些建築的魅力和內在,這讓我有立刻休學去環遊世界的衝動。
以前我覺得建築將會成為我生活的大部分甚至全部,我似乎都能看得到將來的我在做些什麼,它可能枯燥乏味。今天雖然我還不能透徹領悟那棵宇宙樹,但我也能明白建築只能是人生的一小部分,生活不該被固化或被局限在一個框裡,應該去涉及更多更多更多的領域,讓建築和其他貫通,才能看透建築。希望我的人生也能像王晨軍學長那樣自在又真實。
範夢凡
學長的課讓我知道原來建築史這麼有趣。複雜的教堂結構上的邏輯,宏大莊嚴的建築背後隱藏的情感等等都讓我感受到了歷史的生命力,特別是看到綴有星星窗的屋頂時我真的被古建築裡的可愛感動到了。對音樂和語言感興趣的我,在這節課特別有共鳴。我彈過鋼琴,但是從不知道音樂也存在「比例」的魔術(把巴赫彈出跳音是我本人了);說到空間的賦值性的時候,還可以用英語來舉例……那個樹幹圖和函數圖讓我頓悟,原來「什麼都會一些」真的是個優勢,原來「只達到80%」也不一定是壞事。
蘇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