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孩子和一個大人,在夜晚散步時,聽到一種奇怪的叫聲。
2008.5.8
1. 第一次交手
五一假期快要結束。在假期中孩子做完作業後,大部分時間,他是在看電視。
傍晚,晚飯過後,我極力邀請:「一帆,走,到操場上散步去。」
孩子在我的再三邀請下終於答應我的請求,陪我一起去散步。
我們在操場上轉了一圈又一圈。有時,他還讓我背著他走一段路程,他想找回童年的樂趣。
當我們又一次轉到操場的東北角的時候,聽到草叢中傳來奇怪的叫聲。那聲音「吱吱吱---」。
這叫聲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他循著叫聲,彎著腰,躡手躡腳地走過去。人還沒有走到跟前,離那發聲的地方還有一到兩米遠,那蟲子的叫聲戛然而止。
「怎麼不叫了?」我緊跟其後,小聲問道。
他向我搖搖手小聲說:「別出聲。」
他用手指向他身子前方的草叢中,點點手指,意思再說,在這兒。鄰居家的11歲的小女孩,也在操場散步。看到我們神秘的樣子,停下來,加入到我們的活動中。
這邊的蟋蟀不叫了,那邊的蟋蟀又叫了起來。等我們靜靜地走到那邊,那邊的蟋蟀又停止了鳴叫。蟋蟀們似乎在和我們玩捉迷藏的遊戲。
兩個孩子從路邊堆放的樹枝上折下一個細枝條,去掉葉子,截去尖端。經過一番整理,一個樹枝變成了一條小木棍。
他們沿著操場外的水泥路向北走去,他們聽到路邊的草叢下蟋蟀的叫聲。一帆輕輕抬起腳,慢慢走過去。蟋蟀聽到了細微的響動,又停止了叫聲。但是,這一次他用目光鎖定了目標,小心走過去。他彎下腰,右手緊握1-2尺長的小木棒,用小木棒慢慢撥開路邊沿的草團。
「呀,蟋蟀。」孩子驚喜地叫了起來。
「快用手捂住它,注意別傷害它的身體。」我在他的身後提醒他。
借著路燈穿過樹木的枝葉露出的斑駁的餘光,可以看到蟋蟀的房屋被掀開了,此時蟋蟀正驚恐地不知所措。蟋蟀在原地轉著圈,這裡瞧瞧,那裡看看。看看他的敵人是誰,從哪裡可以逃竄。蟋蟀正伺機逃竄,一帆的小手彎成一個弧形,突然從天而降。一隻小手像一張網罩住了那隻機靈的小蟋蟀。「爸,抓住了。」
蟋蟀在他的手掌下翻騰幾下。正待他合攏手指準備捕捉住它的時候,那小蟋蟀掙扎著從手掌的虎口處的縫隙間跳了出來。
「哎呀,蟋蟀跑出來了。」他一邊笑著,一邊用手掌去追趕那隻蟋蟀,那蟋蟀蹦了幾蹦,他的手掌也跟著捂了幾下。蟋蟀又落在了他的手掌下。
「哎呀,不好,蟋蟀的大腿弄斷了。」孩子十分惋惜。孩子從地下站起來。蟋蟀在地下掙扎著。
「爸,你回家幫我拿把手電筒,再拿一個瓶子。」孩子向我請求道。
「幹什麼?」我問道。
「你快去拿,我不信今晚捉不到蟋蟀。」一帆笑著說。
我抬起腿,一路小跑,只幾分鐘的功夫邊跑回家。在家裡找到兩隻手電筒,還有一隻裝泡泡糖的大肚子塑料罐。
我攜帶上手電筒和塑料罐,飛速來到操場和孩子們回合 。
2.第二次捕捉
孩子們聽到路東邊的草坪上有蟋蟀的叫聲。那裡是剛栽的草坪,搜尋了一會,一無所獲。他們又回到操場花磚草地上。
他們聽到蟋蟀的叫聲後,根據聲源先鎖定目標,然後躡手躡腳走過去,蹲下身,伸出木棒,用木棒挑開花磚中種植的小草。「爸,快過來,這裡有隻蟋蟀。」還在激動地叫道。我拿著塑料罐趕快跑過去,蹲在兒子跟前。向花磚中望去,花磚內中空的土壤上,有一隻蟋蟀。在手電光的照射下,蟋蟀在花磚內壁的周圍,不時移動著,想尋找機會逃走。
我急忙將塑料罐的灌口對準花磚下的蟋蟀,左手伸在罐口下,想捉住蟋蟀。那蟋蟀發現勢頭不對,立即跳起來,它剛好跳進了我們設下的羅網。
「是不是蟋蟀跳進罐子裡了?」我急忙問道。
「是的,快用手捂住罐子的罐口。」兒子指揮著。
我立即用左手捂住罐口,右手順勢將罐子的罐口朝上豎起來。
只聽到:「砰砰。」的聲響。三個人的腦袋撞在了一起。三個人急著觀看那隻剛被收到罐子中的蟋蟀。
「走,回家去。」我向孩子懇求道。
「不,我要再捉一隻蟋蟀,捉兩隻了,可以看它們鬥架。」
3.親自上陣
孩子有了上次捕捉蟋蟀的經驗。不多時,我們又聽到一隻蟋蟀在草地上的西北角鳴叫。我從東向西慢慢向鳴叫地走去,他們兩個從跑道上繞過去,他們從西南方向向鳴叫地慢慢走過去。我們離鳴叫地有一米遠的距離時,蟋蟀又不叫了。我指了指蟋蟀的大概位置。孩子卻指向一塊花磚。他彎下腰,伸出木棒,木棒插進草團內,輕輕一挑,草團離開花磚,露出草團下的土壤。一隻蟋蟀從花磚內蹦了出來。
「爸,快捉住它。」孩子焦急地小聲說。
我迅速下蹲,伸出右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捂向蟋蟀。
「蟋蟀跑了沒有。」
「沒有,在你手下面。」孩子肯定地說。
我開始收攏手指,試圖捉住這隻蟋蟀。這傢伙在我手掌下跳了幾下,沒等我捏住它,他從我的虎口處跳了出來。
「蟋蟀跑了。」
「在那裡」孩子們用手指著。
我用手向前撲下去,蟋蟀跳起來,這次撲了個空。再撲,蟋蟀再跳。最後一撲,用手罩住了蟋蟀,在慢慢收攏手指的時候,左手上去封住虎口,捏住蟋蟀,很快投入到罐中。
「走,鬥蟋蟀去了。」兩個孩子高興地叫著。
他們兩個從我手中奪走塑料罐,盤腿坐在路燈下,開始鬥蟋蟀了。
4.鬥蟋蟀
兩個孩子轉過身,伸出手,從旁邊的草叢中抽出一支狗尾巴草的花穗。他們兩個右手各持著草棒,將草棒探入到塑罐中。他們頭抵著頭,睜大眼睛望著塑料罐中的蟋蟀。「這是我的蟋蟀。」「這是我的。」他們用草莖刺激著各自蟋蟀的背部。
他們一邊用草莖刺激蟋蟀,一邊嘴裡不聽地叫著「咬、咬、咬---」
「爸,你快看,他們兩個開始咬了。」一帆興奮地說道。
「戰鬥開始了。」小女孩說道
「哎呀,又蹦走了。」一帆說道。
他們兩個又開始用草尾巴刺激蟋蟀。
「咬、咬咬---」
「爸,快看,他們兩個頭頂著頭,開始咬架了。」一帆激動地說。
只一兩個回合,便分出了勝負。
「爸,你看,咬勝利的那一隻蟋蟀,在旁邊吱吱叫著。」一帆指著瓶中蟋蟀說。
「你知道,他為什麼叫嗎?」我問他。
「不知道。」一帆說。
「他在向對方示威。」我解釋道。
「他好像在向世界宣布,我勝利了。」孩子舉起手示範道。
「你看,他鳴叫的時候,是哪個地方發聲?」我提出一個問題。
小女孩說:「是蟋蟀的翅膀振動發出來的聲音。」
「不是的,是它翅膀下的鳴器發出來的聲音。」一帆認真地說。
「你怎麼知道是鳴器發出來的聲音?」我問道。
「知了在翅膀的下面有兩片薄膜,那是知了的鳴器,知了就是靠鳴器發聲的。我想蟋蟀也是靠鳴器發聲的。」孩子根據以往的經驗進行推理。
「我們可以用實驗觀察來檢驗你的推理,看看你的推理是否正確。」我建議道。
孩子捉了那隻鬥敗的蟋蟀,進行觀察,他撥開蟋蟀的翅膀,在翅膀下,並沒有發現鳴器。
那是哪裡發聲的呢?
經過反覆觀察,孩子們發現蟋蟀是通過振動起那堅硬的外翅膀,互相摩擦,發出相當響的唧唧聲的。
我們和孩子不僅僅是在玩遊戲,而同時是在進行一次科學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