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雜談]摺疊滑蓋鍵盤佳,電容觸屏滿天下,腦路清奇想革命,到頭來還是奇葩。
一首定場詩過後,我們今天的科技評書又開始了,上回書說到機圈大佬們對於手機的顏值手感要求得甚為苛刻,不斷的追求極致和完美,但在手機設計上,不僅有追求完美的,更有尋求創新突破的,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智慧型手機時代那些腦路清奇的手機設計~
有頭也有尾,有來就有回,說書咱得有個順序,既然現在主流的手機非安卓即蘋果,我們就從搭載二者的手機剛剛出世時說起,那麼我們要說的第一款「精神手機」就是世界上第一臺搭載安卓系統的手機——HTC G1!
HTC G1:初代安卓機竟是「彎的」
話說早些年HTC和安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世界上第一臺搭載安卓系統的手機也正是來自HTC,這是谷歌的第一臺手機,也是HTC的第一臺安卓手機,它叫做HTC Dream G1,HTC後續的多款G系列手機,火爆程度遠超iPhone,基本上成為了當時的街機~
為了與iPhone分庭抗禮,這個初代安卓機的外觀可沒有如今安卓機的全屏極簡,而是結結實實的打上了一套「組合拳」,HTC G1 正面設計了六個獨特按鍵,除了通話、主頁、返回、掛機鍵和上方居中的菜單鍵外,中間還有一個非常復古的觸控軌跡球,它在早期安卓系統上可以方便地左右操控以及點選確認,這個設計在如今看來似乎有點繁瑣,但作為第一臺安卓手機,它的功還算實用,而其它按鍵的設計則成為了之後「三大金剛鍵」的雛形。HTC G1 的厚度達到了現在看來驚人的17.1 毫米,但158 克的重量以及翹起「下巴」的彎型設計卻帶來了不錯的握持手感,這個十分有辨識度的下巴也讓用戶在通話時有更舒服的體驗。
手機側面還有一個獨立的拍照按鍵,背後的攝像頭只有 310 萬像素,但在當時也已經具備了拍照和拍攝視頻的功能,同時機器也支持 T-Flash 存儲卡,相比 iPhone 來說擴展性更好,也是一個能吸引用戶的功能點。
作為全球第一臺安卓手機,HTC G1 的硬體配置確實比不上當時的iPhone,但這些依然不影響它獨特的優勢,因HTC G1擁有功能機時代大受追捧的側滑全鍵盤,這個設計讓初期並不完美的安卓系統吸引了一部分商務人士的目光。實體全鍵盤的加入讓HTC G1變得更加好用,無論是日常瀏覽網頁、搜索信息,或者是收發郵件、編輯簡訊,你都可以通過這個全鍵盤來操作,而在和別人聊天時這個全鍵盤更會讓人提高效率,雖然按鍵手感並沒有黑莓或者諾基亞那麼優秀,但是它讓安卓手機和 iPhone 劃清了界限。
平心而論,剃刀式的機身、側滑屏幕露出QWERTY全鍵盤面板以及軌跡球等設計,出發點都是讓產品更加貼合用戶的需求,以人性化的打造來方便用戶快速上手,但在G1上實現起來還顯得有些稚嫩,讓人明顯感覺還不成熟,在G1之後,雖然「剃刀」式的彎型外觀延續了幾代,角度卻越來越平,物理全鍵盤乾脆就再也沒有採用,也多少讓人感覺到HTC自己的思考與否定,但作為初代安卓機,敢於大膽探索的精神值得被人銘記~
三星GALAXYbeam:手機變身家庭影院的美夢
如果說前面的HTC G1 是被迫迎合傳統功能機過渡而做「加法」,那麼接下來這些手機則是因為主動想在同質化的智慧型手機設計中尋求突破而做的嘗試,按照時間順序,我們第一個要講的就是有個「家庭影院」夢的投影手機——三星GALAXY beam。
其實投影儀手機在三星GALAXY beam之前就已經有廠商製造出來,但當時由於手機硬體和系統的限制,無論是從投影的質量亦或是功能性方面,表現都非常的一般,而三星GALAXY beam結合了相對成熟的硬體以及軟體,相對於過去的投影手機可以說有質的飛躍。
三星GALAXY beam的外形維持三星傳統Android手機的設計,尺寸為124x64.2x12.55mm,整機手感非常不錯。
除了常規按鍵,三星GALAXY beam還有一個投影儀專用鍵。按1下是開關投影功能;快速按2下則可以調出快捷焦距和屏幕方向設置菜單;長按則開啟快速手寫板功能。
三星GALAXY beam的焦距調節和手機與投影幕布的距離有關,通過調節焦距,在可投射範圍內的任何距離都可以獲得最清晰的圖像,此外方向調節還可以切換投影為橫屏或縱屏顯示,這些對於它之前不少具備投影功能的手機要先進很多。
曾記得,當年老師在講臺上,經常會使用一臺可以顯示展臺上物品的投影設備,通過它老師可以把試卷、練習題等內容投射在顯示器或投影儀中顯示,而三星GALAXY beam的虛擬展示臺功能就是類似這樣的一個功能。
三星GALAXY beam內置的投影儀擁有15流明的亮度,相對於專業投影設備有一定差距,所以在觀看投影影片時最好在全部黑暗的環境中,但是在全黑環境中播放的效果非常不錯,它沒被大多數人接受的原因還是在於體積和實用性上的劣勢過大~
亞馬遜Fire Phone:「裸眼3D」的曇花一現
戴眼鏡看的3D電影大家一定都看過,但不戴眼鏡就能實現的「裸眼3D」你體驗過嗎?我要是告訴你有公司還專門為此技術做了一款手機你知道嗎?沒錯,它就是美國的亞馬遜公司在2014年推出的「裸眼3D」智能機——Fire Phone~
Fire Phone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特別,外觀設計四平八穩,手機正面只有一個微微突起實體的Home鍵,由於開口大小、形狀都和上面的聽筒非常像,所以有時會出現倒著拿起手機的情況。
說它突兀是因為正面四個角加入的四個攝像頭,一方面會讓人覺得突兀,一方面也會引起別人的好奇:到底用來幹什麼?
相信我,知道了它能幹什麼之後,你可能會更好奇。這四個攝像頭並不是用來成像,而是用來捕捉和感應你的動作,實現一個亞馬遜官方稱為「Dynamic Perspective」,意為動態透視的效果,畫面的場景會隨著你的動作而移動(也有人稱之為全息)。
這個功能在第一時間會吸引很多人的注意力,由於它有四個攝像頭助力,效果非常精確,但實用性非常有限,除了在玩遊戲或者查地圖的時候能夠用來看看目前視野外的場景之外,很難想像能有什麼用處,而玩完之後,現在你應該會更好奇了:裝了四個攝像頭,僅僅用來實現這個功能?
答案是:是的。也不知道產品經理是怎麼想的,這樣實現起來的效果的確要比重力傳感器更好,也是一個不錯的營銷賣點,但是不論從外觀還是成本上看,加裝四個攝像頭還是得不償失。如果捨棄掉這個噱頭,把手機賣便宜點,在當時估計會有更多人能接受。
而且亞馬遜用內置的3D四顆紅外線攝像來實現3D效果,讓不少粉絲感覺被欺騙了,之後還有專業人士捕風捉影,他們認為這一功能只是噱頭,並沒有實質意義,「所謂的3D效果並不新鮮,根本沒人會在意這個效果!」,更是給剛問世的Fire Phone當頭潑了盆冷水。
Fire Phone並沒有像它的名字一樣火起來,這樣另闢蹊徑的雞肋設計反倒是讓亞馬遜徹底放棄了自己做手機的念頭。
若說在茫茫機海之中還能找到堪稱奢侈的個性,黑莓Passport必須算一個!它當時可是一部集高端配置、4.5英寸方屏、物理全鍵盤、兼容安卓應用的BlackBerry 10系統、高流暢攝像能力於一體的進口手機,而且並不便宜。
黑莓Passport手機的魅力是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它跳出了以往所有手機的思維框框,大膽地採用與國際護照幾乎一樣大小的尺寸,重新設計了黑莓商務手機,並將之命名為Passport。Passport的寬度達到90.3mm,除此之外幾乎沒有任何手機達到這個尺寸,給人第一眼的視覺感受就是,它確實很寬大,一點兒也不扁長。
如果你曾經使用過黑莓Q10、諾基亞E73之類的物理全鍵盤手機,你一定可以想像Passport搭載物理全鍵盤會是怎樣一種感受,說實話,全鍵盤更適合雙手操控,單手操控起來其實並不方便,這種輸入極為舒適同時也兼顧速度的原因,也正是用雙手協作才換來的。
另外,Passport的物理鍵盤同樣也經過了人體工程學的設計,每個按鍵都帶有弧度,左邊和右邊的弧度剛好對稱,很明顯是為雙手操控優化的。
把Passport和iPhone 6放在一起,只能證明兩者都是美系手機的勝利,其它的都不重要了,相比起蘋果的圓潤輕薄和摩託羅拉手機的流線型設計,黑莓Passport則顯得硬朗許多,堪稱最像PC的智慧型手機~
就差異化而言,黑莓Passport理應可以拿到全滿分,因為它具備的格調可真不是滿大街「撞衫」的iPhone或者安卓手機可以比擬的。除了apk並非100%兼容和196g的機身偏重之外,超高端的硬體配置和當時接近5000元的價格,令人嘆為觀止,尤其護照式設計和物理全鍵盤,帶來濃重的商務氣息,仿佛有冷兵器時代的剛硬神韻,黑莓Passport在當時簡直是追尋個性手機的不二之選,一意孤行的結局往往是悲劇的,而黑莓Passport也成為了黑莓系統的絕唱…
黑莓Priv:滑蓋+鍵盤,就是要死磕到底
隨著黑莓系統的消逝,時任黑莓執行長的程守宗(John Chen)也給手機業務下了最後通牒,如果黑莓的智慧型手機業務下一年再不盈利,就將要考慮放棄手機業務了。黑莓在2015年第二季度銷售量僅為80萬部,是14年前的三分一,這讓黑莓不得不考慮將改變策略,推出首款運行Android系統的智慧型手機Priv。
當時的黑莓把所有的安全功能都轉移到了Android平臺上,BlackBerry作業系統也被市場徹底的遺忘了,成為繼Symbian之後又一隕落的巨星作業系統,而Priv也是黑莓手機業務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了~
黑莓Priv由於擁有一塊5.4英寸的屏幕,而且採用滑蓋設計,所以整機個頭比較大,安卓的三大金剛採用屏內虛擬設計,但滑蓋的底部還佔據有一定的空間(看得出屏幕排線設計在滑蓋的上方了),而滑蓋的頂部有經典的Blackberry Logo。
全鍵盤可以說是黑莓的標誌性產物了,而Priv同樣不例外,作為該智慧型手機的最大亮點,黑莓在Priv的全鍵盤上確實下足了功夫,按鍵之間的間距設計合理,鍵程以及按壓力度都十分不錯,使用一段時間之後,你會很容易辨認每個按鍵的位置而實現盲打,不用擔心虛擬鍵盤帶來的誤操作,黑莓在Priv的鍵盤採用了經典的QWERTY排布,主要針對使用英語的國家,而針對其他語種的國家黑莓會進行適當的改變~
黑莓的曲面屏幕解析度達到了2K級別,機身右側設計有三顆按鍵,分別是音量上下鍵,中間是相機/通知菜單的快捷鍵。機身的左側為電源按鍵,頂部則為SIM卡槽以及microSD卡槽而底部則為microUSB口以及耳機口,考慮細緻周全,設計精巧美觀,但曲面觸屏+滑蓋+鍵盤的死磕設計也沒能挽救黑莓的命運,希望現在的黑莓能在TCL裡重獲新生~
LG G5:模塊化的先驅
摩託羅拉在2013年推出了Project Ara模塊化手機計劃,Project Ara旨在將手機的各個部分模塊化,方便用戶進行處理器、電池、相機等各個模塊的更換。而後來摩託被Google收購,Project Ara依然遵循「隨心更換」這一宗旨。
在2015年4月1號,Google宣布Project Ara項目正式完成,剩下的具體環節要靠第三方研發者和製造商去設計零部件,就這樣看來,只要有廠商依照Project Ara的設計標準(或者說是推薦標準),再生產出具體的產品,模塊化手機便能真正成為商品,確實是一個好的起點。但截止至今,能量產推出市面的模塊化手機可謂少之又少。我們現在要說的LG G5和Project Ara有著不同的概念,LG G5更傾向於LG自家標準的定製化,而Project Ara的最初宗旨則更傾向於我們常見的DIY。
LG G5採用可插拔式的機身下巴設計,可以更換電池以及不同功能的模塊配件。其憑藉著如此獨特的設計獲得了廣泛的關注,甚至不少人開玩笑稱「谷歌沒實現的LG幫它實現了(谷歌也有模塊化手機,但一直沒有量產)」。所以,LG G5並非只是堆切硬體的旗艦,相當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
LG G5擁有兩款不同的功能模塊配件(下巴),分別是Cam Plus和LG HiFi Plus。LG Cam Plus可以說是拓展LG G5拍攝功能的相機握柄,提供了物理快門鍵以及變焦撥杆。而且LG Cam Plus還內置了一塊1140mAh容量的電池,能夠增強LG G5的續航。LG HiFi Plus則是便攜的B&O數模轉換器(DAC),可以提高LG G5的音頻體驗。值得一提的是,LG也表示正在鼓勵開發者開發更多功能的G5模塊。
其實LG在智慧型手機設計方面一直「我行我素」,在設計、創新方面往往能帶來讓業界大呼過癮的產品。例如LG G2則把音量鍵與電源鍵放置在機身背面,而G3是全球首臺內置雷射對焦模塊的手機,G Flex則內置了柔性屏幕(曲面屏,比Galaxy Round稍晚推出)。而LG G5則支持可拆卸的模塊。
其實LG G5的下巴是這樣拆卸的,機身的左下側有一個觸發按鈕(物理按鍵),按下後下巴與機身之間出現一條縫隙,之後往水平方向,向外拔即可抽出模塊與電池。
而電池裝回去則比較簡單,電池與下巴各有一面標註有2個三角形符號。對齊後先插進下巴扣緊即可。(下巴與電池之間採用卡扣進行連接)
安裝完電池之後,就可以把電池與模塊一塊兒裝進G5的機身了。完全安裝後機身與下巴之間的縫隙會消失,此時就可以開機正常使用了。
LG G5的旗艦的配置,加上玩法多樣的雙攝像頭、可更換式下巴設計,讓人有一種非常「小資」的感覺,G5的這種設計距離真正的模塊化還相差很遠,但LG G5的誕生,似乎就說明了手機模塊化無需像PC領域一樣做到徹底的模塊化,只需在同一機型上開發某些不同功能的定製模塊即可,可最終消費者並不買帳,慘澹的銷量說明了一切。
Moto Z:設計師的腦洞巔峰
為了實現摩託羅拉Project Ara模塊化手機計劃,Moto Z又一次擔負起復興重任,讓手機成為了「變形金剛」,讓當時的我們體驗到了智能模塊的無限樂趣~
書歸正傳,外觀設計方面,當時Moto Z給人的印象非常深刻。當然,這種深刻並不是說該機顏值有多高,而是被其精良的工藝而折服,譬如巧妙的模塊化設計,以及如此纖薄但有如此堅固的機身。
Moto Z機身頂部和底部都有磁力,而後蓋16個金屬觸點可用來接駁不同的模塊。目前,Moto Z也已經有很多豐富的功能拓展模塊,包括了電池、外放以及拍照等多方面的拓展,甚至還有豐富的個性化手機背殼。
例如摩音-JBL揚聲器模塊可以帶來高品質立體聲效,仿如身臨其境的視聽體驗,自帶支持10小時播放時間,可獨立通過USB Type-C接口充電。雖然Moto Z內置的揚聲器效果不差,但在搭配摩音之後,外放效果更立體,品質更高。
還有當時關注度頗高的摩眼-哈蘇攝影模塊(HASSELBLAD TRUE ZOOM),它自帶了1200萬像素的攝像頭、單位像素1.55微米,可為Moto Z帶來10倍光學變焦功能。拍照手柄配備氙氣閃光燈和物理按鍵,可拍攝RAW格式照片,即拍即分享,並有哈蘇畫質加持。
此外還有更為生活化的摩電-電池模塊和摩影-投影模塊,其中,摩電-電池模塊可為Moto Z增加了2220mAh額外電量,通過激活省電模式,可增加多達20%的額外續航時間,最多額外帶來達到18小時續航福利。
摩影-投影模塊可將畫面放大至70吋,自帶多角度支撐架,輕鬆投至任意平面。摩影具備智能對焦和梯形畫面自動修正功能,內置可供1小時播放的電池,並有調焦環可設置投影明銳度、清晰度和亮度。
在當時競爭對手在外觀材質上尚不能企及Moto Maker,Moto已然進化到功能模塊的拓展,這些常規設計所不能兼顧的地方,Moto卻憑藉神奇的外掛,達到手機中的頂尖水平,Moto想要憑藉模塊化構造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Moto Z已然設計師的腦洞巔峰,時至今日我們也再沒有看到一款比Moto Z更先進的模塊化手機。
魅族PRO 7:超人一步的探索
魅族是國內最早一批做智慧型手機的廠商,當年的手機基本上都是運營商定製機,不僅配置不高,外觀簡直毫無設計感可言。2009年魅族發布的M8雖然稱不上驚豔眾人,但至少開創了屬於魅族自己的智慧型手機時代,包括後來發布的魅族M9、「夢想機」魅族MX,無論是設計還是配置,等都是當年最出色的國產機之一。這次小而美的魅族,從此積累了更多的粉絲。
隨著新機的發布越來越多,安卓手機越來越同質化。或許當時的魅族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才發布了和以往的所有魅族旗艦相比都顯得極具創意的魅族PRO 7~
魅族PRO 7的正面設計基本和那幾年的魅族手機一樣,雖然不是流行的無邊框或全面屏設計,但窄邊框帶來的視覺感受還是很不錯的,這也是魅族一貫的堅守。
背面設計才是改動最大的地方,可以說完全顛覆了以往魅族手機的設計思路,甚至在當時在國內手機圈中也是非常特別的存在。
魅族PRO 7背面的左上部分多了一個「小顯示」,魅族稱之為「畫屏」。這個畫屏可以用來顯示來電信息、時間、天氣等等,主要起到輔助的作用,這不禁讓人想到了一個當時關於魅族PRO 7的一個笑話:以前摔手機的時候都祈禱不是正面朝地,魅族PRO 7的用戶應該祈禱邊框朝地嗎……
背面的這個大開口除了用於放置副屏之外,還塞進了兩顆攝像頭+一個雙色溫LED補光燈,這樣使得魅族PRO 7的副屏更小,只有1.9英寸。
魅族在一眾國產手機,一直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夢想這個詞,已經緊緊地和魅族捆綁在一起,我們期待那個小而美的魅族再次回歸~
努比亞α:摺疊屏前夜的放飛自我
2019年,智慧型手機已經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手機通訊技術也從1G時代跨越到5G時代,在通訊技術即將迎來不亞於移動化革命的前夕,一款「新物種」設備,也隨著次世代技術橫空出世。
自穿戴式設備誕生以來,它們就無法跳脫傳統手錶設計的框架,屏幕或是方的,或是圓的,一切的視覺都被限定於一寸或二寸框架內,它們模仿智慧型手機的觸摸操作,但顯然,錶盤的設計,是只為了容納指針準備的。
智能手錶容納不下兩個對話的時候,我們應該把這個功能交回給智慧型手機...或者說,腕機。努比亞阿爾法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未來感十足,整塊可彎曲的屏幕鑲嵌於仿形設計的機身上,更像是一塊能戴在手上的屏幕。
努比亞阿爾法最主要的構成來自一塊4.01英寸的可彎折柔性OLED顯示屏,它既是用於觸摸和視覺交互屏幕,也是機身錶帶結構的構成之一。相較於傳統穿戴設備,無論是可現實面積還是可操作面積都有了成倍提升,帶來了不一樣的體驗。
而且得益於屏幕尺寸提升,它的體驗更像是一臺手機,而非智能手錶,在這塊可以像普通錶帶一樣彎折的柔性屏幕上,努比亞阿爾法採用全貼合技術覆蓋了德國肖特SCHOTT可彎曲玻璃,表面硬度達到7H。
細節方面,努比亞阿爾法屏幕兩側為距離傳感器和500萬像素廣角攝像頭,採用一體成型的設計,努比亞阿爾法支持IP65級別防塵防水,可以應對一般的生活防水要求。努比亞阿爾法還支持eSIM功能,可以進行4G獨立上網和獨立通話,另外機身也同樣提供WLAN連接和藍牙連接,從而實現與智慧型手機相同的通訊體驗。
努比亞阿爾法還無法完全代替智慧型手機紛繁複雜的功能,但我們也不知道未來「新物種」會進化成什麼形態,作為摺疊屏前夜的放飛自我式設計的代表,努比亞阿爾法還是為大家探索了一個方向。
收場
聽我說完了這些奇葩手機你可能會嘲笑它們,但一笑而過就夠了,不要不依不饒,因為偉大與榮耀總是屬於突破者的,創新的路上總有先行者,正是因為有了它們一次次腦洞大開的想法,才會有那麼多改變世界的偉大產品,探索未來的足跡不會每個都那麼好看,但只要你一直向前,曙光遲早會與你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