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某深空站攜手國家天文臺推動深空探測裝備能力躍升

2020-12-15 中國軍網

近日,位於東極邊陲的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某深空站與國家天文臺聯合攻關,某新型深空探測天線在射電脈衝星觀測中取得重要進展。日前,中國電子學會射電天文分會在佳木斯舉行2018年度研討會,與會科研專家對合作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並對該型天線後續可能的性能挖潛進行深入研討。

該站站長韓雷介紹說,此新型深空探測天線是我國深空測控網的主幹裝備,主要用於執行深空探測器的測控和探測數據接收任務。2015年,為充分挖掘新型裝備潛能、提升深空探測能力,經報上級批准,該部攜手國家天文臺,共同開展脈衝星觀測研究工作,並達成了9項聯合研究課題合作意向。

相關項目啟動後,該站科研人員攜手國家天文臺的學者專家,圍繞制約該型天線作用發揮的「短板弱項」,開始了長達3年的裝備性能提升工作,累計編寫優化代碼數萬行,徹底解決了天線指向精度不高、自動化程度偏低等問題。2017年9月,該型天線首次獲得了地外深空探測器墜毀過程跟蹤測量數據,為後續我國更遙遠的自主深空探測任務實施積累了寶貴的技術與經驗。

「既收穫了寶貴的科研數據,裝備性能又得到顯著提升。」回顧這一合作歷程,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韓金林說,「軍地聯合科研取得了雙贏的效果。」目前,該新型天線指向標校已實現自動化,指向標校時間由7天縮減為2天,指向精度提升了60%。據了解,為了我國太空飛行器飛向更遠的深空,該站與國家天文臺新一批聯合科研項目已經完成審批立項。

相關焦點

  • 中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啟用,為天問一號探火之旅保駕護航
    央視新聞11月17日消息,近日,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喀什深空站啟用,並已投入到「天問一號」「嫦娥四號」等深空探測任務中。隨著中國人邁向深空的腳步越走越遠,僅靠單個大口徑測控天線已經不能滿足深空測控任務對測控和數據傳輸的需求。
  • 翹首以盼待「嫦五」,昂頭挺胸為「天問」,中國深空測控網添猛將
    從無到有,從租到建,從分散到集群,我國逐步建立全面的深空探測網絡系統深空測控網主要指的是對航空器執行任務時用於跟蹤、測量、控制、信息傳遞的專用系統。而我國將月球探測作為深空探測的起點,逐步建立的深空探測網為探索宇宙空間提供了絕對的中堅力量,同時因為起步晚,基礎差成為我國航天航空深空測控的現實。
  • 西安寰宇衛星測控曹志遠:測控是航天各系統的信息中樞
    在會上,西安寰宇衛星測控與數據應用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曹志遠接受了網易科技記者的專訪,他表示:當前,得益於政府和相關管理部門在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勵,以及在國家創新驅動等一系列重大戰略的引領帶動,國內商業航天領域正處於能力和市場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國內許多省市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進入商業航天領域。
  • 中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正式啟用,現已投入「天問一號」、「嫦娥四號」探測任務 | 環球科學要聞
    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周一至周五第一時間掌握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航空航天 ·中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正式啟用近日,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喀什深空站啟用。隨著中國深空探測需求增加,僅靠單個大口徑測控天線,已經不能滿足深空測控任務的測控和數據傳輸需求。為提高地面系統對深空探測器下行數據的接收能力,該站新建3座35米口徑天線,與該站原有的1座35米天線組成4×35米深空天線組陣系統,達到等效66米口徑天線的數據接收能力,探測距離和接收靈敏度較現有設備大幅提升,可為各類深空探測任務提供有利測控支持。該站現已投入「天問一號」、「嫦娥四號」等深空探測任務中。
  • 專訪北大郭弟均:探月工程打開了中國深空探測的大門
    中國探月設想自1994年提出,經歷了10年醞釀,於2004年正式立項,並提出中國的探月工程將分為「繞」、「落」、「回」3個階段完成:即第一階段研製和發射我國首顆月球探測衛星,實施繞月探測;第二階段實現首次月球軟著陸和自動巡視勘測,實現「登月」後的科研勘察;第三階段實現首次月球樣品自動取樣返回探測,為我們帶回真實的月球樣本。
  • 一箭雙星 中國成功發射「極目」空間科學衛星_新聞中心_中國網
    郭文彬 攝作為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空間科學實驗室掛牌後首次發射的科學衛星,中科院與北京市政府共同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空間科學衛星命名為「懷柔一號」。同時,為推動科學傳播,該衛星暱稱為「極目」,其兩顆衛星「小極」和「小目」分布於地球兩側,形成兩「極」之勢,猶如二「目」,將對黑洞、中子星等極端天體的劇烈爆發現象進行觀測,快速下傳並發布觀測警報, 引導中外科學家利用各類望遠鏡進行後隨觀測。
  • 「天問一號」順利完成深空機動
    10月9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航天科技人員在現場工作。新華社   新華社電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2020年10月9日23時,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飛行控制團隊控制下,「天問一號」探測器主發動機工作480餘秒,順利完成深空機動。  「就像汽車從一條高速公路轉向另一條高速公路時,需要打方向盤變道一樣。」
  • 創造多項「中國首次」 嫦娥五號為未來深空探測奠定基礎
    當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國家航天局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探月工程副總指揮楊保華,國家航天局新聞發言人許洪亮,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李春來等專家就社會關心的話題進行了解答。
  • 一箭雙星 中國成功發射「極目」空間科學衛星
    此外,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還將探測太陽耀斑、地球伽馬閃和地球電子束等日地空間高能輻射現象,為進一步研究其物理機制提供科學觀測數據。中國成功發射「極目」空間科學衛星。郭文彬 攝作為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空間科學實驗室掛牌後首次發射的科學衛星,中科院與北京市政府共同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空間科學衛星命名為「懷柔一號」。
  • 日夜伴隨嫦娥五號探月之旅 上海天文臺牽頭的VLBI測軌分系統圓滿...
    作為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測控與回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牽頭的中國甚長基線幹涉測量(VLBI)網與現有航天測控網,共同完成了嫦娥五號探測器各飛行段的測定軌及定位任務。此次,上海65米口徑的天馬望遠鏡,再次攜手北京密雲站、雲南昆明站、烏魯木齊南山站的射電望遠鏡,以及位於上海天文臺的VLBI數據處理中心,組成甚長基線幹涉測量(VLBI)網——其測量精度或測量解析度等效於口徑3000多公裡的「超級望遠鏡」,為嫦娥五號保駕護航。
  • 中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 「太極一號」完成在軌交付
    IT之家1月9日消息 中科院官網消息顯示,1月8日,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太極一號」(微重力技術實驗衛星)在軌交付儀式在京舉行。會議聽取了「太極一號」衛星工程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吳嶽良對衛星在軌測試實驗情況及壽命期工作安排的介紹。自發射以來,衛星圓滿完成了4個月的在軌測試實驗任務,測試結果表明衛星功能和性能指標優於研製總要求。
  • 上海天文臺這個系統立功了
    作為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測控與回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海天文臺牽頭的中國甚長基線幹涉測量(VLBI)網與現有航天測控網,共同完成嫦娥五號探測器各飛行段的測定軌及定位任務。我國的VLBI測軌分系統由北京站、上海站、昆明站和烏魯木齊站以及位於上海天文臺的VLBI數據處理中心(VLBI中心)組成,在嫦娥五號關鍵測控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我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被命名為「悟空」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當天在酒泉宣布,將中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命名為「悟空」。 該中心表示,悟空是古典名著《西遊記》中齊天大聖的名字,「悟」有領悟的意思,「悟空」有領悟、探索太空之意;另一方面,悟空的火眼金睛,猶如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的探測器,可以在茫茫太空中,識別暗物質的蹤影。 「我也會取回真經的。」
  • 期待全國各地少兒朋友來西安「九號宇宙」「深空探秘」
    8月28日,國內首家深空主題研學基地中科大西九號宇宙項目研學戰略合作籤約儀式舉行,將向國內各大研學旅行社提供「九號宇宙」的參觀、體驗和學習,未來希望全國各地的小朋友都能來西安「深空探秘」。場館集沉浸遊覽、互動體驗、航天科普教育為一體,通過衛星設計、製造、測試、測控的系統課程,融入STEAM教育理念與方法,充分激活青少年對宇宙太空的無限好奇,啟發主動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和能力。
  •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獲得迄今最精確高能電子宇宙線能譜
    「悟空」的電子宇宙射線的能量測量範圍比國外的空間探測設備有顯著提高,拓展了觀察宇宙的窗口;測量到的TeV電子的「純淨」程度最高(其中混入的質子數量最少),能譜準確性高;首次直接測量到了電子宇宙射線能譜在~1 TeV處的拐折,反映了宇宙中高能電子輻射源的典型加速能力,其精確的下降行為對於判定能量低於1 TeV的部分電子宇宙射線是否來自於暗物質起著關鍵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