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於東極邊陲的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某深空站與國家天文臺聯合攻關,某新型深空探測天線在射電脈衝星觀測中取得重要進展。日前,中國電子學會射電天文分會在佳木斯舉行2018年度研討會,與會科研專家對合作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並對該型天線後續可能的性能挖潛進行深入研討。
該站站長韓雷介紹說,此新型深空探測天線是我國深空測控網的主幹裝備,主要用於執行深空探測器的測控和探測數據接收任務。2015年,為充分挖掘新型裝備潛能、提升深空探測能力,經報上級批准,該部攜手國家天文臺,共同開展脈衝星觀測研究工作,並達成了9項聯合研究課題合作意向。
相關項目啟動後,該站科研人員攜手國家天文臺的學者專家,圍繞制約該型天線作用發揮的「短板弱項」,開始了長達3年的裝備性能提升工作,累計編寫優化代碼數萬行,徹底解決了天線指向精度不高、自動化程度偏低等問題。2017年9月,該型天線首次獲得了地外深空探測器墜毀過程跟蹤測量數據,為後續我國更遙遠的自主深空探測任務實施積累了寶貴的技術與經驗。
「既收穫了寶貴的科研數據,裝備性能又得到顯著提升。」回顧這一合作歷程,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韓金林說,「軍地聯合科研取得了雙贏的效果。」目前,該新型天線指向標校已實現自動化,指向標校時間由7天縮減為2天,指向精度提升了60%。據了解,為了我國太空飛行器飛向更遠的深空,該站與國家天文臺新一批聯合科研項目已經完成審批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