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教育強國是這樣煉成的

2020-12-25 環球網

【環球時報駐美國、英國、法國特派特約記者 李秉新 紀雙城 姚蒙 趙縉雲 環球時報記者 趙覺珵 王會聰】編者按:「2049年,中國教育將穩穩地立於世界中心,中國的標準將成為世界的標準」,「中國將成為世界上人們最嚮往的留學目的國」,「中國版的教材,漢語發音的教材能夠走向世界」……22日,中國教育部長陳寶生在十九大新聞中心記者會上講述「我心目中的2049」時的這番話令國內輿論為之振奮。長期以來,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壟斷了「世界教育大國」的頭銜,如今,中國也成為世界第三、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國。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就現階段而言,中國的高等教育水平與歐美發達國家仍有距離。想成為「世界標準」的中國教育需要解決哪些問題?美國、英國、法國這些傳統留學強國的發展之路,或許能帶給我們一些啟發。

美國:本土未受兩次世界大戰衝擊的契機

去年底,美國國務院網站刊文說,美國高校一學年吸引的國際學生人數首度超過100萬,過去50年來,這一數據幾乎增加了近50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稱,美國接收留學生的數量佔全世界各國的20%,毫無疑問,美國是當今世界的留學大國。

美國留學服務機構「金橋教育集團」負責人高靖波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1636年,北美地區第一所高等學府哈佛學院(後擴建並更名為哈佛大學)成立,耶魯學院於1701年成立。1776年美國建國,百廢待興,亟須人才,一大批高等院校紛紛成立,為產業發展輸送了大批新生力量。

美國本土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並未受到衝擊,高等教育藉此有了長足進步。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25日對《環球時報》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美國大學發展的重要契機,來自德國等歐洲國家的很多人才、科學家都在這時候前往美國。江蘇師範大學留學生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周棉教授表示,雖然美國沒有趕上第一次工業革命,但從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美國依靠科學技術推動經濟發展,而第三次工業革命由美國引發,自此美國一直位居全球科技前列。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自然能吸引大批想學先進知識的海外學生。

根據美國商務部的說法,國際教育如今已成為該國「第五大服務出口業,比醫療服務還大。在許多城市都是重要因素,例如國際學生為紐約貢獻約15億美元」。國際教育協會的統計顯示,留學生每年能為美國經濟貢獻300億美元。

美國《大西洋月刊》援引國際教育協會負責人古德曼的話說,美國國際學生如此之多,首先與其高校數量有關:4000所高校,超過任何其他國家。古德曼表示:「像印度和中國難以為其所有有資格上大學的學生提供機會,而美國高校能夠吸收這些學生。」其次,各國學生之所以想要在其文憑上蓋上「美國製造」標籤,與美國基於學生素質和優點的招生有關。

常年從事教育投資的美國騎士集團董事總經理陳迅勇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吸引留學生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具體體現,而且也有可能極大地促進外國投資增長。因為不少留學生後來在本國成為商界精英,他們對留學目的地國的了解增加了他們到那裡投資的可能性。另據在英國註冊的「大學世界新聞」網站文章說,在美國近90%的高校,攻讀計算機科學和電子工程專業的全職研究生(碩士和博士)大都是國際學生,因此,歡迎國際學生對美國保持科技中心的地位「不可或缺」。

談及中國教育發展,高靖波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隨著中國經濟、科技實力以及世界影響力與日俱增,中國極有希望成為世界留學大國。不過,雖然中美兩國領土面積都很大,但中國人口比美國多10億,這就給中國增加了難度,至少在人均教育資源方面會比較吃力。另外,學習漢語對外國人來說是一大挑戰,要讓更多年輕人到中國留學,恐怕他們需要有更多勇氣過語言關。

英國:柴契爾夫人的「卓越成就」

說起英國成為留學大國的歷史時,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對《環球時報》講述了一個例子:「被稱為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的葉企孫於1918年至1923年先後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和哈佛大學學習,他從美國回國時經過歐洲,特別去考察了劍橋大學的卡文迪許實驗室等機構。」由此可見,在那個年代,歐洲是世界教育中心,英國是重要代表之一。

與法國相似,文藝復興、工業革命為那時的英國積累了經濟、文化實力。江蘇師範大學留學生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周棉教授25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確立君主立憲制度後,政治制度長期穩定,這也有利於實現英國在教育等方面的長遠發展戰略。

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在1913年赴英國伯明罕大學就讀採礦和地質學;著名作家錢鍾書曾以第一名成績考取英國庚子賠款公費留學生,在1935年赴牛津大學埃克塞特學院英文系學習。在歐美國家,留學英國的名人更多,比如美國前總統約翰·甘迺迪,早年畢業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有數據顯示,在獲得諾貝爾獎的美國學者和英國學者中,絕大多數人都接受了英國的教育。如今,每年有超過40萬國際學生挑選在英國的高等院校就讀,佔全球總數大約10%。

曾經擔任倫敦城市大學代理校長的維恩博格教授接受英國廣播公司採訪時表示,英國的高等教育在過去是精英教育,只有少數人能有機會上大學。但在最近幾十年,英國擴大了教育範圍,不僅英國國內能上大學的人數增多,海外學生的數量也不斷增長。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英國將國際學生的存在視為文化交流和傳播的途徑之一。直至上世紀70年代,「鐵娘子」柴契爾夫人任教育大臣以及後來擔任首相期間,對英國高等教育進行了革命性改革。她看到該領域發展困境的同時,也看到其能拿來推動經濟發展的潛力。1981年,英國開始對國際學生收取全額學費。英國白金漢大學前校長基萊曾回憶說,「第一年低潮期過後海外學生人數陸續增加,時至今日,這些學費成為英國大學一筆可觀且獨立的財政來源」。英國政府前大學事務部長威利茨曾感慨,柴契爾夫人的「卓越成就」將「英國高等教育帶進世界級領域」。

相關數據顯示,教育產業每年為英國經濟貢獻175億英鎊的收入,英國大學每獲得1英鎊的投資,就會在英國經濟的其他地方造成1.52英鎊的收入。高等教育在英國經濟的地位,僅次於法律服務和附屬於金融業的行業。牛津經濟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4-2015年,國際學生在英國各大學城和城市支撐20多萬就業崗位。

曾任英國伊頓公學校長的託尼·利特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很多方面,我很佩服中國的教育制度,尤其我在北京和上海訪問學校時,發現當地的學術成績很出色。」但他認為,在教育問題上有兩點需要強調。第一,文化背景是無法忽視的重要因素。無論是中國還是英國學校,都需要認清自身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第二,學校能否為學生增強「軟實力」提供幫助。利特爾說,他曾與中國的一些校長交流過這個問題,他們也擔心中國學生能否獲得國際社會所需要的多方面能力,尤其是表達意見與他人溝通的能力。利特爾認為,就這一點來看,中國的教育制度面臨挑戰,不過英國也未必就是這方面的「權威」。

法國:來自文藝復興與工業革命的「助攻」

在上世紀60年代被拆分為13所大學的原巴黎大學,是所擁有800多年歷史的古老大學。大名鼎鼎的英國牛津大學最早建校於11世紀至12世紀,從巴黎大學回英的學者被認為是當時牛津大學得以迅速發展的主要力量。資料顯示,13世紀時期,巴黎大學的學生已經上萬,許多人來自歐洲鄰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教授趙永升25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悠久的歷史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如今法國世界留學大國的地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顯示,法國如今接收國際學生佔全世界的6%,在西方國家中僅次於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在非英語國家中是數一數二的教育強國。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對《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說,歐洲在19世紀開始成為全球留學中心,此前各個區域的差異沒有這麼明顯。之所以能脫穎而出,主要是因為早前的文藝復興推動了歐洲文化的巨大飛躍,加上工業革命促使經濟、社會發展整體加速,必然吸引大批人才前來學習知識。趙永升表示,上世紀20年代左右,周恩來、鄧小平、陳毅、聶榮臻等人都曾赴法留學。在那個年代,法國不僅吸引了諸多革命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其醫學和工科專業也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

時至今日,法國在經濟實力方面早已不是世界數一數二的強國,它為何能依舊保持對國際學生的吸引力?趙永升表示,他曾多次與法國友人調侃說,「法國是能把7分能力表現出10分的國家,而中國人經常把10分能力表現為7分」,法國人善於將自身優勢主動展現出來。與此同時,「法式教育體制」非常多樣化,公立大學、私立學校、「大學校」、「大機構」、職業教育等形式並存,同時兼具「精英屬性」——要當公務員就讀行政管理學院、政治學院類,要從事企業管理層就讀高等商業學院類等。巴黎第一大學負責留學生事務的克萊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法國留學生政策也非常吸引人:公立大學入學費用比英美低許多(平均每年的註冊費400歐元左右);在食堂餐飲供應、學生保險、住宿補助等方面,對本國與外國學生一視同仁;政府與機構、企業為留學生提供各種助學金、補助金等等。

巴黎索邦大學一學院的前院長、法國高等教育部「騎士勳章」獲得者貝德來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相對於「世界留學大國」,法國人一般使用「對留學生吸引力度」這個概念。他說:「我認為,中國是一個權力相對集中的國家,這一點其實與法國很像——民主的形式有很多,不一定都和美國一樣。如果中國用國家的力量推動教育的全球化,那麼我個人很看好其教育未來前景。這是歐美無法實現的方式。」

專家:中國需要探索新模式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25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目前歐美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水平還是整體領先全球的。學生在選擇高等教育、學歷教育時,會考慮到投入的時間和成本,以及學到的知識和回報。因此,歐美學生沒有足夠理由不在歐美讀書,而選擇中國。反過來講,中國學生如果能在國內接受高回報率的教育,就沒有必要出去留學。到中國來接受教育的多是亞洲和非洲國家學生,讀的專業也以漢語、中醫專業為多,選擇理工科專業的比例也低,反映出我國理工科專業和發達國家還是有非常大的差距。

熊丙奇表示,中國大學能否滿足國內學生需求、吸引留學生,歸根結底還是教育質量的問題。中國的大學目前比較重視學術研究,對於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養重視不夠。其次,必須解決學校本身的辦學特色問題,學校應更多地自主設置課程專業,開展教育教學改革,有些大學目前還是「千校一面」。另外,大學應該加強質量控制。國內有種學歷導向,就是學生一旦被錄取,不出意外就能拿到文憑。歐美國家的高等教育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是整體辦學制度。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事實上,歐美在歷史上並非有意識地成為留學大國,而是隨著社會發展形成的一種自然的現象。他說:「麻省理工這樣的大學與傳統意義上的歐洲大學完全不同,每個時代的世界教育大國、頂尖高校都不一樣,不是照抄前面某所大學,而是需要探索新的模式。」

熊丙奇認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優勢是國家重視對該領域的投入。近幾年,高校的硬體設施建設也取得很大成就,這是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

相關焦點

  • 吳康寧:教育強國的「軟實力」——教育的品質
    而教育的軟實力取決於「教育活動的品質」,它所涉及的是教育「好不好」的問題,也就是教育究竟在培養什麼樣的人的問題。中國正在崛起,正在從一個世界大國向著世界強國崛起。這是當今國際社會普遍持有的一種觀點,也是越來越多的國人認定的一種態勢。事實上,對於許多國人而言,「成為世界強國」已經不只是一種願望、一種決心了,而且也成了一種信念、一種信心。
  • 教育強國 強在內涵
    具體提出了製造強國、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海洋強國、貿易強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等12個強國建設任務。其中,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如何把握教育強國?一看自身強不強,二看貢獻大不大,三看世界認不認。為此,本版將從這三個視角陸續刊出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鄧友超研究團隊的一組文章,以對教育強國做一些初步探討。
  • 因材施教是教育強國的需要
    三、因材施教是教育強國的需要「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這個基礎工程的主要負責人就是教師。教師們一定要因材施教,各顯其能,才能把這個基礎工程做好!「教育決定著人類的今天,也決定著人類的未來。」只有未來的人強,國家才會強。人強的關鍵在於教師的培養。我們常講的四個自信,是基本的,深沉的,持久的力量,建設教育強國,需要我們在教育工作中堅持強大的自信心。
  • 【教育】高分考生的備考「寶典」!「學霸」是這樣煉成的
    【教育】高分考生的備考「寶典」!「學霸」是這樣煉成的 2020-08-04 17: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湖南師大附中:「鋼鐵」是這樣煉成的
    湖南教育新聞網訊(通訊員 李紫玥 高卓凡 趙樂蓉 鄒其軒)湖南師大附中一直十分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暑假一放,各年級各班都相繼啟動了「實踐型」課程。在做好疫情防控等各項準備工作之後,G1914班全體同學在班主任謝美麗和9位家長的陪伴下,奔赴偉人故裡湘潭市,在湖南華菱湘潭鋼鐵有限公司、湖南華康恆健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嶽塘區陽光社區,開展了「『鋼鐵』是這樣煉成的」主題社會實踐活動。
  • 《教育強國》 第二集 強國基業
    視頻簡介 本集主要內容:中國在全世界人口最多的9個發展中國家中,率先實現全民教育目標,創造了人類教育史上的奇蹟!中國教育,背負著國家使命,承擔著民族重任。風雨兼程,一路前行。(《教育強國》 第二集 強國基業) 節目信息
  • 專題片《教育強國》即將播出
    專題片《教育強國》即將播出新華網  作者:王子銘  2019-11-05 為全面反映新中國教育事業的探索與前進歷程,展示新中國教育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
  • 世界第一教育強國?美國的狐狸尾巴露出來了
    教育水平,是判斷一個國家是否是現代化的重要標準之一,在冷戰開始後,美國便以「自由世界」標杆國自居,冷戰結束之後更是號稱「世界文明燈塔」。教育作為判斷一個國家是否先進的標準,更是重中之重,在美國輿論宣傳系統幾十年如一日的進行輿論引導。
  •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強國
    、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並強調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堅持教育自信,就是要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批判地吸收國際先進教育經驗,不做簡單的「母版」「模板」「翻版」和「再版」,海納百川、直面問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中保持清醒的戰略定力,「識變、應變、求變」,於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求新局,「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真正走出中國教育現代化的堅實道路,進而更加堅定、從容、穩健地邁向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
  • ...鋼鐵是這樣煉成的 ——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文/劉開)
    鋼鐵是這樣煉成的 ——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 文/劉開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小說是由前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基於自身的經歷改寫而成。主要內容是保爾歷經重重磨難,最終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戰士的故事。也被譽為「社會主義的教科書」。 這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不同於其他五花八門的小說。它所反映的現實意義是無法比擬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並不是什麼達官顯貴。
  • 芬蘭,危機下的憂患意識,成就世界第一教育強國!丨富有國際教育
    世界第一,意味著對於教育發展的前路沒有可以借鑑的對象,只能獨自向前摸索,不敢停也不能停,因為教育是芬蘭的立國之本。 在世界技術飛速發展的那幾年,芬蘭著名的企業諾基亞,因為沒能抓住時代的潮流而一夕倒下,給芬蘭人敲響了警鐘。
  • 世界最大英語教育市場開放包容,世界第一強國卻無端攻擊漢語教育
    感慨於語言對我們認識世界的限制,無數中國家長高度重視子女的語言學習,除了學好漢語,還不惜重金為孩子報名學英語,以至於早在2002年,國際英語培訓的權威機構美國大學理事會主任狄亞尼博士就驚喜地發現:「中國人學習英語的熱情令人驚嘆,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最重要並且是最具有潛力的英語教育市場。」
  • 陳寶生:新時代建設教育強國的根本指針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握世界發展大勢,立足黨和國家工作全局,著眼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事關中國教育發展的方向性根本性戰略性問題,作出一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形成系統的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為新時代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供了科學指南。
  • 中國高速穩步邁進世界教育強國行列
    人民網倫敦3月8日電(趙子梔)QS全球教育集團今日發布了第7年度 QS 世界大學學科排名,該排名是世界上最大的學科排名,評估46個學科中世界最好的大學。中國114所大學學科入選全球400強,全球第二。
  •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論述
    關於教育強國的論述是習近平新時代教育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建設教育強國的行動指南。  加快教育強國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當今世界強國無一不是教育強國,在其發展過程中,都十分重視發展教育。
  • 教育強國,早日實現中國夢
    「教育界應該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人才支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滬上高校的主要領導、專家教授和廣大教育工作者紛紛表示,助力中國夢的實現,是教育自身發展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實現中國夢,大學要有所擔當,也應大有作為。
  • 《怪物獵人:世界》寒氣煉成大劍配裝分享
    《怪物獵人世界》冰原DLC中拔刀大劍一直是很多玩家喜歡的玩法
  • 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科技強國離不開教育強國的支撐
    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人民網西安12月13日電 「無論你走到哪兒,當你身系這塊土地時,你會全身心地奉獻,這也是教育工作者的情懷。」12月13日上午,以主題為「加快推進高等教育現代化」2019大學校長論壇在陝西西安舉行,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在發言中如是說。 王樹國表示,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是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
  • 翻譯是這樣煉成的
    ◆ 容子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世界是屬於你們的。中國的前途是屬於你們的。」
  • 如果美國分成三個國家,還會是世界強國嗎?
    如果美國真的分裂成三個國家,可能還將是世界強國,而且擁有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可能依然還是比較強大。現在美國可能是不會分裂成三個國家的現在美國實施的是三權分立的政治體系,各州州長是選舉出來的,總統也是通過大選選舉出來的,這樣的體系能夠讓每個人都能夠表達自己的意見,也能夠說出來自己的想法,這樣的體系雖然有一些問題,但是輕易是不會導致分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