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孩子喜聞樂見的形式培養他們不斷學習的興趣,這本身就是一種教育理念的探索和創新。
無論你的電腦操作有多麼熟練,無論你的工作生活多麼依賴網絡,必須承認的是,我們這一代人終究只是「網絡移民」——在網絡時代出現之前,我們的生活同樣豐富多彩。網絡的出現,為我們打開了一扇觀察世界的新窗口,但並不意味著整個世界。
不過,對於「00後」的孩子們來說,網絡的意義大不相同。作為真正意義上的「網絡原住民」,他們中的多數人,還沒有上學,就先學會了「上網」,雖然家裡堆滿了各種各樣的玩具,最令他們欲罷不能的,往往還是家裡面的智能設備。
網絡向「原住民」描繪出了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跨越民族與文化的藩籬,特殊的成長經歷使「網絡原住民」擁有前所未有的廣闊視野,他們也因此具有更為淵博的見識,時常能令我們這些「網絡移民」暗暗吃驚。
與此同時,在網絡虛擬世界浸淫已久,不少「網絡原住民」都對現實生活心生排斥。小時候,我們都曾因「不老老實實在家待著,到處亂跑」而挨吵挨罵。誰曾想,現在我們卻時常因孩子「天天在家待著,也不出去走走」大發雷霆?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節奏大受影響,要說受影響最小的人群,非那些「網絡原住民」莫屬。這不僅是因為他們「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紀,更是因為,只要擁有一部智能設備,他們就像擁有整個世界般滿足。
當然,現實影響還是有的——假期生活行將結束,新學期第一課應該怎麼上?
2月10日上午,很多鄭州人的朋友圈都被行少先隊禮的孩子刷了屏。孩子們或面對手機電腦,或面對電視屏幕,紛紛用自己的方式致敬開學第一課。簡單而純粹的儀式感,標註了一個特殊的日子:2月10日,是各中小學原計劃開學的日子。
為了這一天,教育主管部門進行了周密部署。2月1日,河南省教育廳發布《關於做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網上教學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市縣教育行政部門於2月10日起全面啟動實施所屬中小學校、中職學校網上教學活動。從2月2日起,河南省教育廳陸續優選推薦部分網絡教學教學工具,保障防控疫情期間學校「停課不停學」。
這個與眾不同的開學第一課,不僅令「網絡原住民」欣欣然而嚮往之,很多家長都忍不住充滿好奇和疑慮:這樣的在線教育方式,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那些還沒有長大的孩子,是否能掌握和接受這種教學方式?
事實證明,我們似乎有些多慮了。
打開「在線課堂」直播平臺之後,我還在觀察頁面功能設置,孩子略作探索就開始熟稔地與好友打招呼。課程開始後,孩子們頻頻與老師打卡互動,不時還爆發出歡快的笑聲。
孩子對「在線課堂」接受速度之快,超乎我的想像,但又並不難理解——對在線聯機毫不陌生的他們,怎麼會排斥這種聯機互動的教學模式呢?更何況,「主播」還是他們最熟悉和愛戴的老師?
那些「網際網路原住民」,終於迎來了屬於他們的開學第一課。實際上,這一課講了什麼具體內容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是一種最能拉近他們心理距離的教學方式。對於孩子來說,比在課堂上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對課堂充滿期待和嚮往。
以孩子喜聞樂見的形式培養他們不斷學習的興趣,這本身就是一種教育理念的探索和創新。
毋庸諱言,因為時間緊、任務重,「在線課堂」仍有待進一步提升和完善。同樣毋庸諱言的是,因「在線課堂」而承受更多壓力和挑戰的不是學生,而是老師。
為了備戰「在線課堂」,老師們一面加班加點準備課件,一面為轉戰線上積極「補課」,儘管如此,受制於網絡速度和軟體設置,「在線課堂」仍不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對此,我們不僅要有一些寬容和理解,更應該多一些體貼與尊重。
對於「網絡原住民」來說,「在線課堂」不失為一次理直氣壯「玩手機」的良機。對於家長來說,「在線課堂」的推出也使我們看到,「聯機」未必只能與玩遊戲聯繫在一起,在線學習也可以如此輕鬆寫意、興趣盎然。
有家長吐槽「形式大於內容」,但在我看來,「形式大於內容」其實也是進步。長期以來,傳統學校教育更側重於「內容」,很少考慮「形式」是否為孩子所喜聞樂見。
以「在線課堂」的探索為切入點,起碼為豐富教學形式提供了一個可資觀察的樣本——「內容」固然重要,但如果失去有效的「形式」,「內容」的價值究竟體現在哪裡?
尊重「網絡原住民」的心理特質,以更加鮮活生動的教學體驗去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學校教育也可以更加豐富多彩、細膩生動。寓教於樂的道理正在於此,這也不失為非常之舉的意外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