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從刎頸之交到反目成仇,塑料兄弟情的代表人物:張耳和陳餘
文/南箕北鬥
配圖聲明/本號所使用配圖均來源於網際網路,且難以查證著作權人,若有來源我們定會標記,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本號,我們會認真解決!
原創聲明/不易君子為文史地理愛好者原創投稿徵文平臺,文章原創性均通過作者保證與原創工具檢測,若您發現作者文章有抄襲、洗稿等嫌疑,請將線索發送至後臺,我們會嚴肅處理!
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張耳和陳餘都是魏國人,他們意氣相投,為刎頸之交。張耳曾經做過信陵君的門客,頗有賢名。戰國末期秦國滅魏的時候,兩人被秦國通緝,改換姓名逃到了陳郡。
兩人在陳郡混上守門吏。有一次陳餘被上司尋到錯處,狠狠鞭笞了一頓。陳餘年輕氣盛,欲起而反抗,被張耳阻止。張耳勸說:難道因為一個小小的羞辱,就死到一個小吏手中嗎?
從中可見,張耳更加隱忍沉穩,而陳餘相對衝動易怒。
秦末陳勝起義軍到了陳郡時,張耳和陳餘慕名前往投靠。陳勝聽過兩人的名聲,所以留用了下來。
陳勝猶豫要不要稱王,張耳,陳餘建議,不必急著稱王,應該立六國後裔為王,把自己的朋友搞得多多的,讓秦面對更多的對手。如此帝業可成。
但陳勝並沒有聽他們的意見。
張耳,陳餘被陳勝委派,跟著武臣到北方收攏趙地。張耳,陳餘擁立武臣為趙王。當武臣在叛亂中被殺,兩人便找到了趙國後裔趙歇,立為趙王。張耳為丞相,陳餘為將軍,兩人共同支撐著趙國。
兩人似乎有著立六國後的執念。大抵也是因為秦朝統一時間尚短,人們的慣性,還維持著戰國時的思維。
秦將章邯攻打趙國,張耳帶著趙王歇逃到巨鹿。章邯派王離圍攻巨鹿。
張耳派兩位親信去見陳餘,催促他派兵來救。陳餘表示兵少,無法戰勝秦軍,執意攻打也是以肉伺虎,妄送性命。兩人堅持要陳餘出兵,陳餘派給了五千人。兩人帶著五千人去攻秦軍,果然被滅了。
燕,齊,楚三國來軍,以及張耳的兒子張敖帶著代軍,都趕到巨鹿之外,但也跟陳餘一樣,迫於秦軍威勢,都只在外圍觀望著。直到項羽大破秦軍,才解了巨鹿之圍。
有意思的是,張耳獲救出城後,一味譴責陳餘不救自己。卻忽視了,就連自己兒子也只能觀望。面對生死恐怖,人性有脆弱的一面。任何交情,都經不起過分地要求。
在張耳的連番責問下,陳餘大怒,說道:沒想到你對我如此怨念,以為我稀罕這個將軍之位嗎?於是解掉印綬,甩給張耳,徑直去如廁了。
張耳一開始很愕然,似是沒想到陳餘反應這麼大,本來並沒打算接受。
其實直到這時,張耳恐怕也並未想跟陳餘決裂。對於陳餘的怨氣,更多或許只是處於必死困境時,極度恐慌情緒的宣洩。
但在左右人的建議下,張耳終究還是架不住誘惑,收下了陳餘的帥印。等到陳餘如廁回來時,一切都變了。張耳收了他的軍隊,似乎不打算還給他了。
陳餘冷眼觀望了一下,小步趨出,帶著少數親信逃走了。
兩人徹底決裂。
陳餘性格更為衝動易怒,對張耳的怨恨也深到骨子裡。僅僅因為項羽封了張耳常山王,自己只得封侯,便心懷憤懣。當齊軍背叛項羽後,陳餘便聯絡向齊國借兵,發兵攻打張耳。然後陳餘又將趙歇迎了回來,繼續做趙王。
張耳逃亡,投奔劉邦。
天下諸侯合攻項羽,劉邦派使者來聯絡陳餘時,陳餘更要求先殺了張耳,趙國才會出兵。
劉邦自然不可能殺張耳,於是找了個長得像張耳的,砍掉頭顱,送去給陳餘。
彭城之戰時,陳餘發現了張耳還活著,覺著被劉邦欺騙,便一怒之下背叛了劉邦。
再之後,劉邦建立漢朝,張耳與韓信聯合攻下趙國,陳餘便被殺了。
陳餘性格偏激。兩人決裂,最初原因的確出自張耳的過分要求,但僅因為對張耳的一己私憤,先背叛項羽,又背叛劉邦,完全不顧戰略大局,最終走向慘澹滅亡,自身原因才是首要因素。
張耳陳餘,從刎頸之交,到反目成仇,其實並不是簡單的,能共患難不能同富貴的問題。更多的是他們忽略了人性的弱點,總是對對方要求過甚,卻不顧對方自身的對於生命的需求。
生死之交,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情義關係,他因為超越血脈,又極劇衝擊力的生死信念,很受中國歷史的擁戴。
這種情懷,固然令現代人覺得盪氣迴腸,但實質上有著難解的困境。
這種義氣對友情的要求標準太高了,忽略了人性的脆弱。面對必死之局,其中一方要求對方跟自己同生共死,本身就是違反人性基本的生命需求的。
所以歷史上總是充斥著各種兄弟背叛的故事,並不盡然是道德的淪喪,更多時候也只是人性使然。
張耳和陳餘,義氣相交,共同拼搏,在楚漢亂世之際,互相扶持,反抗暴秦,一起攜手建立趙國,躋身一方諸侯,列名於史傳,本可成為青史美談。但終於經不起人性的考驗,分道決裂,反目成仇。
他們馳騁天下,建立功業的曾經,最終也只化為故紙堆裡一聲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