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耳和陳餘本是刎頸之交,為何最終反目成仇?男人絕情起來真狠

2020-12-22 不易君子

題/從刎頸之交到反目成仇,塑料兄弟情的代表人物:張耳和陳餘

文/南箕北鬥

配圖聲明/本號所使用配圖均來源於網際網路,且難以查證著作權人,若有來源我們定會標記,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本號,我們會認真解決!

原創聲明/不易君子為文史地理愛好者原創投稿徵文平臺,文章原創性均通過作者保證與原創工具檢測,若您發現作者文章有抄襲、洗稿等嫌疑,請將線索發送至後臺,我們會嚴肅處理!

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張耳和陳餘都是魏國人,他們意氣相投,為刎頸之交。張耳曾經做過信陵君的門客,頗有賢名。戰國末期秦國滅魏的時候,兩人被秦國通緝,改換姓名逃到了陳郡。

兩人在陳郡混上守門吏。有一次陳餘被上司尋到錯處,狠狠鞭笞了一頓。陳餘年輕氣盛,欲起而反抗,被張耳阻止。張耳勸說:難道因為一個小小的羞辱,就死到一個小吏手中嗎?

從中可見,張耳更加隱忍沉穩,而陳餘相對衝動易怒。

秦末陳勝起義軍到了陳郡時,張耳和陳餘慕名前往投靠。陳勝聽過兩人的名聲,所以留用了下來。

陳勝猶豫要不要稱王,張耳,陳餘建議,不必急著稱王,應該立六國後裔為王,把自己的朋友搞得多多的,讓秦面對更多的對手。如此帝業可成。

但陳勝並沒有聽他們的意見。

張耳,陳餘被陳勝委派,跟著武臣到北方收攏趙地。張耳,陳餘擁立武臣為趙王。當武臣在叛亂中被殺,兩人便找到了趙國後裔趙歇,立為趙王。張耳為丞相,陳餘為將軍,兩人共同支撐著趙國。

兩人似乎有著立六國後的執念。大抵也是因為秦朝統一時間尚短,人們的慣性,還維持著戰國時的思維。

秦將章邯攻打趙國,張耳帶著趙王歇逃到巨鹿。章邯派王離圍攻巨鹿。

張耳派兩位親信去見陳餘,催促他派兵來救。陳餘表示兵少,無法戰勝秦軍,執意攻打也是以肉伺虎,妄送性命。兩人堅持要陳餘出兵,陳餘派給了五千人。兩人帶著五千人去攻秦軍,果然被滅了。

燕,齊,楚三國來軍,以及張耳的兒子張敖帶著代軍,都趕到巨鹿之外,但也跟陳餘一樣,迫於秦軍威勢,都只在外圍觀望著。直到項羽大破秦軍,才解了巨鹿之圍。

有意思的是,張耳獲救出城後,一味譴責陳餘不救自己。卻忽視了,就連自己兒子也只能觀望。面對生死恐怖,人性有脆弱的一面。任何交情,都經不起過分地要求。

在張耳的連番責問下,陳餘大怒,說道:沒想到你對我如此怨念,以為我稀罕這個將軍之位嗎?於是解掉印綬,甩給張耳,徑直去如廁了。

張耳一開始很愕然,似是沒想到陳餘反應這麼大,本來並沒打算接受。

其實直到這時,張耳恐怕也並未想跟陳餘決裂。對於陳餘的怨氣,更多或許只是處於必死困境時,極度恐慌情緒的宣洩。

但在左右人的建議下,張耳終究還是架不住誘惑,收下了陳餘的帥印。等到陳餘如廁回來時,一切都變了。張耳收了他的軍隊,似乎不打算還給他了。

陳餘冷眼觀望了一下,小步趨出,帶著少數親信逃走了。

兩人徹底決裂。

陳餘性格更為衝動易怒,對張耳的怨恨也深到骨子裡。僅僅因為項羽封了張耳常山王,自己只得封侯,便心懷憤懣。當齊軍背叛項羽後,陳餘便聯絡向齊國借兵,發兵攻打張耳。然後陳餘又將趙歇迎了回來,繼續做趙王。

張耳逃亡,投奔劉邦。

天下諸侯合攻項羽,劉邦派使者來聯絡陳餘時,陳餘更要求先殺了張耳,趙國才會出兵。

劉邦自然不可能殺張耳,於是找了個長得像張耳的,砍掉頭顱,送去給陳餘。

彭城之戰時,陳餘發現了張耳還活著,覺著被劉邦欺騙,便一怒之下背叛了劉邦。

再之後,劉邦建立漢朝,張耳與韓信聯合攻下趙國,陳餘便被殺了。

陳餘性格偏激。兩人決裂,最初原因的確出自張耳的過分要求,但僅因為對張耳的一己私憤,先背叛項羽,又背叛劉邦,完全不顧戰略大局,最終走向慘澹滅亡,自身原因才是首要因素。

張耳陳餘,從刎頸之交,到反目成仇,其實並不是簡單的,能共患難不能同富貴的問題。更多的是他們忽略了人性的弱點,總是對對方要求過甚,卻不顧對方自身的對於生命的需求。

生死之交,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情義關係,他因為超越血脈,又極劇衝擊力的生死信念,很受中國歷史的擁戴。

這種情懷,固然令現代人覺得盪氣迴腸,但實質上有著難解的困境。

這種義氣對友情的要求標準太高了,忽略了人性的脆弱。面對必死之局,其中一方要求對方跟自己同生共死,本身就是違反人性基本的生命需求的。

所以歷史上總是充斥著各種兄弟背叛的故事,並不盡然是道德的淪喪,更多時候也只是人性使然。

張耳和陳餘,義氣相交,共同拼搏,在楚漢亂世之際,互相扶持,反抗暴秦,一起攜手建立趙國,躋身一方諸侯,列名於史傳,本可成為青史美談。但終於經不起人性的考驗,分道決裂,反目成仇。

他們馳騁天下,建立功業的曾經,最終也只化為故紙堆裡一聲嘆息。

相關焦點

  • 由江歌劉鑫想到了歷史上的一對「刎頸之交」
    在商言商,在歷史言歷史,我就給大家說一個秦漢之際的一對好友是如何反目成仇的故事吧。 這兩人的名字分別叫張耳和陳餘,魏國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人,關係非常鐵,按照《史記》的說法是刎頸之交——為了對方,就算用劍抹脖子而死也在所不惜!
  • 秦末英雄張耳與陳餘,說翻就翻
    張耳和陳餘志同道合,成為刎頸之交。這刎頸之交,可不是開玩笑的,秦滅六國之後,大力搜捕六國英雄,老張和小陳逃亡江湖。倆人逃跑到過去的陳國,在城門口當門衛,這和他們的老前輩,魏無忌的謀士侯嬴,幹的是同一個工種。搞笑的是,秦朝下發的關於他們二人的通緝令,也是由他們二人張貼在城門口,「秦詔書購求兩人,兩人亦反用門者以令裡中」。最考驗二人生死交情的是這樣一件事。
  • 張耳
    秦國滅掉魏國後,聽聞張耳陳餘賢能,重金懸拿。   張耳和陳餘便隱姓埋名躲藏。等到陳勝吳廣起義,去見陳勝。陳勝非常高興,委以重任。   有人勸說陳勝稱王。   張耳、陳餘勸諫:秦國依然強大,現在應當扶持六國後裔,為秦國樹敵,分散秦國力量,就容易打敗秦國。
  • 點頭之交、點讚之交、刎頸之交
    朋友手機通訊錄裡的聯繫人點頭之交的多,相較於點頭之交,刎頸之交的手機號是不用存儲的,本就存在腦子裡。手機微信中的朋友點讚之交多,相較於點讚之交,刎頸之交是直接言來語往。指如飛梭,字似泉湧,間或圖如飛絮,樂此不疲;聊至酣處,直接語音;無主題變奏,聊到海闊天空,聊至天昏地暗,最後以一場約好的小酒收線。點頭之交多,點讚之交多,刎頸之交少之又少。
  • 每日成語|刎頸之交
    【成語】        刎頸之交【拼音】       wěn jǐng zhī jiāo【釋義】        刎頸:割脖子;交:交情,友誼。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解釋:如今我們倆相鬥,就如同兩猛虎爭鬥一般,勢必不能同時生存。我所以這樣忍讓,就是將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而將個人的私怨擱在後面罷了!」
  • 從張耳、陳餘談交友之道
    這裡講的兩個人,一個叫張耳,一個叫陳餘,都是秦末漢初魏國大梁的名士,他兩英雄相惜,結為生死之交,當時也叫作「刎頸之交」。
  • 再談被誤解的「刎頸之交」
    所謂刎頸之交,是指朋友之間已經達到可以用生命來表達友情的程度。「刎頸」的意思就是割脖子,「交」的意思是交情、友誼,這個成語比喻朋友之間可以同生死共患難,如果一方有難,另一方可以豁出自己的生命去幫助對方。一直以來,關於這個成語的典故都有兩種說法。
  • 刎頸之交、莫逆之交、金蘭之交都有什麼區別?
    刎頸之交解釋「刎頸」,割脖子。「交」,交情,友誼。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莫逆之交解釋 莫,沒有;逆,牴觸;交,交往、友誼。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出處 先秦·莊周《莊子·大宗師》:「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金蘭之交解釋交:交情。像金石般堅固的交情。出處 東漢·班固《漢書·韓信傳》:「足下雖自以為與漢王為金石交,然終為漢王所禽矣。」
  • 【睡前故事】| 很多人都誤解了,這才是「刎頸之交」典故的來歷!
    2021/01/26   星期二「刎頸之交」是一個成語,許多人都知道其意思是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如果你的朋友圈裡能有一個這樣交情深厚的朋友,恭喜你中大獎了!但許多人並不知道其出處。這個成語的創造人是大名鼎鼎的太史公司馬遷,出處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的「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 【定州典故】負荊請罪、刎頸之交
    【定州典故】負荊請罪、刎頸之交 2020-06-06 04: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管鮑之交、知音之交、刎頸之交……原來「八拜之交」是這些
    「八拜之交」源於邵伯溫《聞見前錄》:「公至北京,李稷謁見,坐客次,久之,公著道服出,語之曰:『而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獲已,如數拜之。」意思是說,文彥博任北京守備,李稷聽說後,便上門來拜見。文彥博故意讓李稷在客廳坐等,過了好久才出來見他。見了李稷後,文彥博說:「你的父親是我的朋友,你就對我拜八拜吧。」
  • 每天讀《史記》: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07)
    張耳謁漢王,漢王厚遇之。  陳餘已敗張耳,皆復收趙地,迎趙王於代,復為趙王。趙王德陳餘,立以為代王。陳餘為趙王弱,國初定,不之國,留傅趙王,而使夏說以相國守代。  漢二年,東擊楚,使使告趙,欲與俱。陳餘曰:「漢殺張耳乃從。」於是漢王求人類張耳者斬之,持其頭遺陳餘。陳餘乃遣兵助漢。
  • 《大秦帝國之裂變》瘦柴與千夫長雙雙刎頸而死,濃厚友情中有大義
    在大秦帝國系列三部曲之一的《大秦帝國之裂變》中,女神高圓圓飾演的白雪為了幫助衛鞅脫困,一邊求助公子卬的夫人拿到令牌,一邊安排梅姑收拾獵莊作為脫困以後的落腳點,又找到與看守衛鞅的千夫長有生死之交的瘦柴。考慮到千夫長和瘦柴會被追責,白雪早已為兩人安排好了退路。不料千夫長不願逃走,刎頸之交有大義,一人不走一人不可獨活。等到龐涓的甲士準備進入軍帳問罪時,才發現千夫長與瘦柴相對而坐,雙雙刎頸而死。生命很可貴且只有一次,兩人的做法如今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但在一個情意貶值迅速的年代,看到熒幕上呈現出來的生死之交更加讓人震撼。
  • 揭密古人的朋友圈——君子之交、生死之交
    竹馬之交指兒時就相好結交的朋友。竹馬,兒童遊戲時當馬騎的竹竿,故以「竹馬」為童年的象徵,以「竹馬之好」或「竹馬之交」稱童年好友。八拜之交古時指異姓朋友結為兄弟。王實甫《西廂記》一本一折:「有一人姓杜,字君實,與小生同鄉同學,當初為八拜之交。」再世之交指與父子兩代結交為友。
  • 劉邦殺功(六) ——張耳 ◇王寶寶
    所以,在秦末義軍首領中,張耳的地位是很高的。武臣被部下李良襲殺後,張耳和陳餘另立趙歇為王。後來他們被秦軍圍於巨鹿,項羽率楚軍趕來救援,於是發生了秦末最激烈的一場戰爭——巨鹿之戰。巨鹿之戰後,張耳陳餘鬧翻,陳餘遠走他方,趙王留守趙國,張耳跟隨項羽入關。秦朝滅亡後,項羽分封天下,張耳被立為常山王!他和劉邦都是十八個受分封的諸侯王之一。不久,他在回國的路上被陳餘打敗,張耳採納部下的建議,投靠了劉邦。
  • 張耳陳餘列傳(一)
    這位美女聽從了他的話,和原來的丈夫解除婚姻關係,嫁給了張耳。張耳只是孤身一人來到外黃縣,手中沒有一分錢,美女家中送給張耳很多錢財,張耳從此能招募四方賓客,最後做到了魏國的外黃縣令。他的名聲更加顯赫。陳餘(?~公元前204年),也是大梁人,喜歡儒術,他曾經遊歷過趙國苦陘縣。因為聽說陳餘不是平庸之輩,有家公乘氏的富戶人把女兒嫁給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