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季節是葫蘆逐漸成熟的時候,筆者從小就一直不明白葫蘆娃為什麼是七個兄弟?直到最近中午偶遇到這個七個葫蘆,如圖,你們是不是也頓悟了?
中醫藥與葫蘆有不解之緣
我們言歸正傳,葫蘆在古代與中醫藥有不解之緣,甚至一度成為醫生的標誌之一。以前葫蘆裡面是盛放藥物的,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葫蘆裡面賣的什麼藥?」
據《後漢書·費長房傳》記載:「市中有老翁賣藥,懸一壺於肆頭。」從此,後人稱行醫為「懸壺」。元代詩人錢昱有詩傳世:「賣藥不二價,懸壺無姓名。」「懸壺濟世」便成為治病救人的代名詞,也是古代醫家追求的人生境界。
這裡的壺,即壺盧,是葫蘆的別稱。葫蘆幼嫩的果實和葉子是先民的食物和菜蔬。「七月食瓜,八月斷壺」,說的就是甜嫩的瓠瓜可作食用。葫蘆果實外殼色白,外層有蠟質,質堅硬而輕虛。「一個葫蘆兩個瓢」,在陶器尚未發明時代,先民用葫蘆瓢作為碗、壺、勺、杯使用。至今在我國一些地區,葫蘆依然是輕便而實用的生活工具。
葫蘆的七種中藥功效你知道嗎?
藥用的葫蘆為秋季採摘已成熟而未老的果實,去皮用。表面黃棕色,較光滑。氣微,味淡。以色黃白、潔淨、無異味者為佳。
中藥葫蘆的藥性甘、淡,性涼。歸肺、脾、腎、膀胱經。
中藥葫蘆功效主治總結起來有七種:
1、南北朝梁代著名本草專著《本草經集注》中記載葫蘆可以「利水道。」
2、唐代著名藥學著作《千金·食治》中記載葫蘆可以「主消渴,惡瘡,鼻口中肉爛痛。」這裡的消渴類似於西醫的糖尿病。
3、宋代藥學著作《本草折衷》中記載葫蘆可以「止渴,消熱。」
4、元代中醫食療著作《飲膳正要》中記載葫蘆可以「主消水腫,益氣。」
5、明代藥學著作《滇南本草》中記載葫蘆「苦能下水,令人吐,除面目風邪,四肢浮腫;甜能利水通淋,除心肺煩熱。」
6、明代著名食療著作《食物本草》中記載葫蘆可以「治石淋。」這裡的石淋類似於西醫的尿路結石。
7、清代藥學著作《本草再新》中記載葫蘆可以「治腹脹,黃疸。」
中藥葫蘆的使用注意及禁忌
1、脾胃虛寒者禁服;
2、《本草折衷》中記載葫蘆「多食吐人。」
(第一張圖片為作者拍攝,葫蘆藥用請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