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學糖生物所創始人:一種「新武器」或用於抗病毒持久戰

2020-12-20 澎湃新聞

牛津大學糖生物所創始人:一種「新武器」或用於抗病毒持久戰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2020-11-01 07:37 來源:澎湃新聞

COVID-19仍在全球肆虐,至今尚未有被證明安全有效的藥物或疫苗。在10月30日的世界頂尖科學家科學前沿話題講堂上,英國牛津大學糖生物研究所創始人及所長、大英帝國勳章(CBE)獲得者、英國政府首席病毒科學家雷蒙德·德威克(Raymond Dwek)教授認為,在人類與病毒曠日持久的戰爭中,一種新的武器正在研發使用中,這就是糖生物學。

糖生物學在1993年被收錄於牛津英語詞典,專門由於描述在生物進程中研究糖的作用的科學。在德威克和羅德尼·波特進行和抗體相關的研究工作時,他們發現與分子相關的糖型模式或種群可以隨疾病而改變。

糖生物學的重要發現之一就是糖基化是具有細胞特異性和位點特異性的。而另一個關於糖生物學的關鍵發現是某些附著有葡萄糖殘基的糖型可能參與糖蛋白摺疊,這對於需要分子伴侶的病毒包膜糖蛋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德威克在現場還舉了兩個例子。其中之一和1987年暴發的愛滋病危機相關,當時的一個科學小組試圖開發HIV疫苗和抗病毒藥物,其中德威克和馬克斯·佩魯茲負責抗病毒藥物的開發。儘管當時開發出了用於HIV臨床試驗的化合物,但由於副作用問題被禁止。而目前德威克團隊找到了應對的方法,也就是將亞氨基糖應用於人體,這是這種糖產生正面影響的第一案例。

早在1989年,德威克、巴魯克·布倫博格和蒂姆·布洛克共同發現亞氨基糖,鞘糖脂抑制劑可以預防B型肝炎病毒的分泌,並且停藥後似乎還有持續的作用力。於是就進行了廣泛的化學計劃,對亞氨基糖進行修飾,來看它們的抗病毒活性是否可以提高。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後,德威克團隊獲得了一些和亞氨基糖相關的關鍵結構。

總之,德威克等人得出,病毒包膜糖蛋白摺疊是一個重要的抗病毒靶標,而作為一種宿主酶,它應該是防突變的。

德威克在分享中還提到,糖生物學研究所處理貯積症的方法是基於亞氨基糖來抑制糖脂的部分合成,因此,分解較少受損的酶大概能應付一般的戈謝病。他表示,2002年生產的首批口服治療戈謝病的藥物美格魯特,歷經超過18年沒有嚴重不良事件報告,從2015年開始,該藥物在許多國家已普遍供應。

戈謝病是一種少見的遺傳代謝疾病,由於葡萄糖酶腦苷脂酶出現功能性缺陷所致,這種酶在人體內參與鞘糖脂葡萄糖鞘腦苷鞘氨醇的降解過程。

最後,德威克指出糖生物學在未來擁有非常好的發展前景,未來藥物發現將與傳統的藥物發現大不相同。他強調,儘管無法直接藥到病除,但只有科學家循序漸進的發現和研究才能更有效地對抗我們生活中面對的各式各樣的病毒。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今年2月初,德威克就對外表示,他們發現上市已久的老藥美格魯特有望抑制新冠病毒。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頂尖科學家論壇,COVID-19,抗病毒藥物,糖生物學,牛津大學,雷蒙德·德威克,美格魯特

相關推薦

評論(15)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新冠病毒疫苗極難成功?牛津大學頂尖科學家這樣解釋
    雖然疫苗被認為是預防和控制傳染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新冠病毒疫苗在研發上存在很多難度,日前,在應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以下簡稱WLA)邀約,參與中外專家線上研討會時,牛津大學糖生物學研究所創所所長Raymond Dwek教授分享了他過去幾十年的科研經驗總結,他認為新冠病毒的「高度糖基化現象」
  • 獨家丨為什麼新冠病毒疫苗極難成功?牛津大學頂尖科學家解密
    雖然疫苗被認為是預防和控制傳染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新冠病毒疫苗在研發上存在很大難度。日前,在應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以下簡稱WLA)邀約,參與中外專家線上研討會時,牛津大學糖生物學研究所創所所長Raymond Dwek教授分享了他過去幾十年的科研經驗總結,他認為新冠病毒的「高度糖基化現象」,是疫苗研發困難的重要原因。
  • 與「新冠」病毒賽跑:多種抗病毒藥物用於臨床治療
    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2月4日,已有多種抗病毒藥物、中成藥等治療方案已投入或即將用於臨床治療。根據中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數據,目前註冊為「新型冠狀病毒」的臨床試驗也已經有32個,涉及藥物包括巴洛沙韋酯、法匹拉韋、洛匹那韋/利託那韋(克力芝)、氯喹、達蘆那韋/考比司他,以及連花清瘟、血必淨注射液、糖皮質激素等。
  • 抗病毒噴劑已用於一線
    1月27日,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透露,由新發與再現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徐建青帶領的科研團隊,經過不懈努力,研製出一款抗病毒噴劑可用於應急病房職業防護,並順利通過倫理審查。拿到產品的第一時間,感染病專家、公衛中心黨委書記盧洪洲親自試用,來消除一線醫護人員顧慮。
  • 成都生物所與哈佛大學阿諾德樹木園等籤署諒解備忘錄
    成都生物所與哈佛大學阿諾德樹木園等籤署諒解備忘錄 2015-10-08 成都生物研究所 【字體   9月28日上午,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黃龍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哈佛大學阿諾德樹木園在成都生物所籤署了
  • 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
    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管理學研究教授酒向真理(Mari Sako),也將在牛津大學新開啟的人工智慧與法律服務項目中發揮關鍵作用。團隊成員將對一系列衍生問題進行研究,它們包括:調研用於法律領域人工智慧的新興商業模式,來幫助尋得治理和戰略方面的最佳實踐;理解人工智慧在解決糾紛爭議的潛在應用;探索人工智慧新方法在法律推理中的應用;以及將英國和諸如美國、香港、新加坡等競爭國家及地區的技能培訓及技術轉讓進行對比,並提煉出政策影響。項目研究的支點,將針對法律從業人員應用科技、及程序設計人員服務法律業時的培訓和教育需求 。
  • 解讀《論持久戰》解讀中國新流行的三個階段
    本文從疫情發展趨勢出發,結合《論持久戰》理論,對新皇冠的發展趨勢進行了預測和分析。第一階段採取國家統一戰略,最大限度地限制病毒的傳播,防止疫情再次爆發。《論持久戰》:「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在疫情的戰爭中,疫苗是一種武器,無論疫苗的威力有多大,戰勝疫情的關鍵還是人,對比表現面臨的疫情和國內外日益增多的感染者,不難看出問題的關鍵所在。
  • 治療痛風的秋水仙鹼或對新冠炎症有效 牛津大學開展臨床試驗評估
    據報導,用於抗炎治療的秋水仙鹼已被列入正在接受測試的藥物清單,作為RECOVERY試驗的一部分,由牛津大學運行。 「RECOVERY」試驗是世界上對Covid-19住院患者治療的最大臨床試驗。
  • 治療貓冠狀病毒的抗病毒藥物對新冠也有效 毒性很小可開展臨床試驗
    阿爾伯塔大學的研究人員正準備對一種藥物進行臨床試驗,這種藥物可用於治療一種由貓身上的冠狀病毒引起的致命疾病,他們希望這種藥物也能有效用於治療新冠。阿爾伯塔大學醫學和牙科學院的生物化學教授Joanne Lemieux說。 「這種藥物很有可能在人類身上發揮作用,因此,它將成為COVID-19患者有效的抗病毒治療手段,這讓我們感到鼓舞。」 這種藥物是一種蛋白酶抑制劑,可以幹擾病毒複製的能力,從而結束感染。
  • 牛津大學出版社「接棒」學為貴、新航道,國內英語教學內容國產化
    牛津大學出版社是全球公認的詞典、參考書、英語教材和各種學術書籍的權威出版機構。於是,能夠與與牛津大學出版社扯上關係,一直是國內英語教育機構乃至教育主管部門炫耀的「成績」。然而,牛津大學出版社如今卻在尋求中國元素。
  • 對抗新冠肺炎的藥物「武器」原來是這9種,能直接打擊病毒,增加戰鬥力
    如果把新冠肺炎的治療比作一場戰鬥,醫生好比衝鋒陷陣的戰士,那他們手中的武器和彈藥就是各種藥物和治療設備。新冠病毒是一種新型病毒,目前沒有特效藥物能將它們直接殲滅,但沒有特效藥不等於沒有治療方法。目前,有幾類藥物「武器」已經被用來對付新冠病毒。第一類是病因治療,通俗說就是」攻擊性治療」,直接打擊病毒。
  • 學海暢遊——牛津大學與劍橋大學
    當時的大學也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由學生組織掌握,由他們聘請教師,有權處罰和解僱瀆職或不稱職的教師,主要分布於義大利、西班牙和法國南部;另一種是由教師組織操縱,這種大學主要分布在法國北部、英國及北歐。 曾經英國人如果想去大學深造,一定要去海峽對岸的巴黎大學,但1167年前後,巴黎大學拒收英國學生,這些英國的學子們一下子給來了個措手不及。於是這些學生和一些教師開始聚集在牛津講學和研習,牛津大學由此誕生。 二、牛津大學的學院 要知道牛津大學初創之時也並非一帆風順。由於這些新來的青年學生血氣方剛,與當地的一些居民屢有衝突,甚至引發了不少群毆事件。
  • 人類與病毒的漫長鬥爭史:從疫苗發現到抗病毒藥物的面世
    阿巴卡韋和阿昔洛韋這兩種比較重要的抗病毒藥物,是一對師生發現的——老師是霍華德·謝佛,學生叫羅伯特·文斯。在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合成鳥嘌呤核苷類似物時,他們發現某種物質有著不錯的抗病毒活性。1967年,文斯到明尼蘇達大學工作,進一步合成了新的抗病毒藥物,效果相當不錯。不過,他沒有申請專利就發表了結果,這使得各個藥企都不願意開發這種不受專利保護的藥品。
  • 牛津大學:阿奇黴素對新冠無效,但地塞米松能降低1/3死亡風險
    據英國《每日郵報》12月14日報導,作為可用於治療新冠的潛在治療藥物,名為阿奇黴素(azithromycin)的常用抗生素,被發現對住院的新冠患者是毫無益處的。
  • 幹擾素協助新冠病毒感染人體,卻被用於治療新冠肺炎
    (來源:SHALEK LAB)分泌幹擾素是人體免疫系統對抗病毒感染的機制之一,能夠通過誘導細胞合成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的增殖。幹擾素藥物臨床上被作為一種廣譜抗病毒藥物使用。用來抗病毒的幹擾素竟是新冠病毒的 「幫兇」。
  • 日本國立宇都宮大學前校長菅野教授訪問成都生物所
    10月14日,日本國立宇都宮大學第成都生物所副所長張國林出席了會議,應用與環境微生物研究中心副主任何開澤研究員主持了報告會,有關研究領域的研究人員和研究生40餘人聽取了報告。  菅野教授在食品生物化學、高壓食品加工學研究領域上有著很高的造詣。
  • 10種常見的抗病毒藥,發揮水平靠的是這些「招數」!
    隨著數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的發布,抗病毒藥物進入了小夥伴的視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中均明確指出,可試用α-幹擾素、洛匹那韋/利託那韋、利巴韋林、硫酸氯喹、阿比多爾等藥物進行抗病毒治療。
  • 鮑魚血液可用於醫療領域!可抑制皰疹病毒1型蛋白質
    雪梨大學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華裔女博士吳佳黛透露了一個新發現:鮑魚身上流淌的藍色血液可以防止單純性皰疹病毒1型。吳佳黛說,這是一種易擴散的疾病,在全世界大約有四億人感染了這種病毒,在發展中國家,它的感染率已經超過了90%。吳佳黛目前與韋斯特米德醫學研究所的病毒專家合作,同時她也是雪梨大學的化學工程師和分子生物學工程師團隊的一員。
  • 牛津大學創業團隊正在用VR幫助人們克服恐高症
    近日,牛津大學內的一家新成立的創業公司正在嘗試利用VR治療心理疾病,他們將VR治療法應用到恐懼症、止痛治療、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等多種心理治療場景。這家公司的創始人丹尼爾·弗裡曼(Daniel Freeman)是牛津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他在VR方面已經研究了16年之久。他喜歡VR療法的理由很簡單:「絕大多數情況下,vr技術都能派的上用場。
  • 牛津大學:源自大羊駝的兩種小而穩定納米抗體可中和新冠病毒
    源自大羊駝(llama)的兩種小而穩定的納米抗體(nanobodies),被證明可以中和新冠病毒SARS-CoV-2,並且以一種與其他抗體不同的新方式與刺突蛋白(S蛋白)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