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大型主題採訪活動在河北西柏坡啟動之後,學習時報社作為中央新聞單位之一,由報社領導帶隊,組織記者深入基層、深入實際,認真記述所見所聞,反映時代變遷。在收穫一篇篇採訪報導的同時,記者思想感情的深處也深受觸動,本報特開設專版,刊登記者們的體會,以饗讀者。
——編者按
眼到心到才有意到筆到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採訪歸來的日子,每當我抬頭仰望,腦海中就情不自禁地浮現出鄭州機場上方那一片浩瀚的天空。是的,天空是寬闊的,展露著雲捲雲舒的大千氣象,正如同這個時代蓬勃而出的萬千景象、熙來攘往,也正如同「空中絲綢之路」所彰顯出的人類社會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使人體會到時代的宏大、世界的廣闊和生活的豐沛。
人們常說,眼到、心到、情到,才能意到、筆到。在到達鄭州機場之前,我曾經在心裡對即將進行的採訪作出種種預想。但是,無數預想都遠不能描述出真實場景所帶來的感動。一組又一組生動的人物群像,一個又一個精彩的奮鬥故事,一幕又一幕鮮活的工作畫面,特別是永遠忙碌不已、辦理業務的營業大廳,總是滿載貨物、來回穿梭的叉車,還有那堆滿貨物、燈火通明的西貨站,以及奔忙其中的工作人員,那種時時延宕而出的在場感,令我深切體悟到一股深藏在時代浪潮之下的生生之氣,久久縈繞在心。
無數個平凡普通的人,他們把個體的夢想融入中國夢的洪流,把個人生命記憶與時代記憶交疊在一起,用日復一日的辛勤勞動,託起了一條跨越歐亞大陸的空中飛橋,不僅拉近了世界的空間距離,還拉近了各國人民之間的心靈距離。勞動者才是時代的英雄,他們用青春和汗水為美好生活、為民族復興而奮鬥。作為新聞工作者,我們在用心用情用功書寫偉大時代的同時,不能忘記了這些默默無聞的奉獻者,特別要注意從平凡生活中去發現奮鬥和偉大,把美好激蕩的瞬間記錄下來,把鏡頭更多地對準他們,把版面更多地留給他們,用智慧和真情把精彩的新時代中國故事講得更生動、更靈動。
(作者:李瑩)
磨鍊「筆力」:做時代風雲的記錄者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大型採訪活動是記者和祖國的一次特殊的「親密接觸」,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記錄祖國這70年的風雲變幻,如何更加準確地去做一名時代的記錄者。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這「四者」便是記者始終懷有赤子之心的「保鮮劑」。
這次三沙的採訪活動,讓我感受到作為一名記者增強「四力」的重要性。只有邁開腿,讓雙腳沾滿泥土;俯下身,讓雙眼發現美好;握緊筆,讓雙手觸摸時代;勤思考,讓文章滿含深情,才能獲得鮮活的素材、生動的細節,也才能夠捧出冒著熱氣、溫暖人心的感人之作。
我們常說,要想新聞作品好,一定要到現場去。記者要一直在路上,走得足夠勤、走得足夠遠才能為讀者還原真實,才能做一個無愧於時代的記錄者。「腳力窮時眼力通」,記者要有過人的觀察力,要見人之所未見,細微之處現功力,只有這樣才能在看似平常的新聞作品中發現點睛之處。記者更要有三思而後行的深沉,要在一個新聞事件中冷靜思考、去偽存真、多方求證,才能撥開雲霧見月明,才能守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力透紙背非人功」,好的筆力絕非一朝一夕練就,記者要對自己的新聞作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只有筆耕不輟才能寫出有說服力的作品。
在這次採訪活動中,我深刻認識到記者要勤練「四力」,方能成為「四者」,汗水是記者最好的「墨水」,沾滿泥土的雙腳是對記者最高的褒獎。因為熱愛,所以值得。
(作者:翟月螢)
「火」的報導源於火熱生活
基層蹲點回來已經一個月了,仔細想想這一趟時間雖短,印象還是挺深的。作為一個在南方長大的人,第一次不是在電視裡看到耕地機在一望無際的土地上播種的畫面,要知道在南方山城,平坦的地都不多,更別說那麼大一片平整的耕地了。
我們的調研報導《從「暴風驟雨」到晴空萬裡》發表後的第7天,收到尚志市委宣傳部某幹事誇獎,他說:哎呀,你們把我們元寶村寫這麼「火」咋整呢?
我被他說話的語氣逗得直樂,學他說話:哎呀,那有啥呢?你們大城市元寶村一直都很「火」啊。
我查閱了元寶村早年的資料。清朝同治年間,山東、河北一帶災荒連年,許多難民紛紛下「關東」,其中有的來到珠河(今尚志市)山區的叢山密林中,在地上種莊稼為生。到了秋天糧食豐收了,地主就帶人來收租,等交完地租糧食已所剩無幾。到了日本偽軍統治時期就更慘了,元寶屯農民一貧如洗,這裡就因為窮到連褲子都穿不上,而成了遠近聞名的「光腚屯」。這樣惡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共產黨來到元寶村,土地革命在這裡開展,《暴風驟雨》在這裡創作,土改第一村在這裡誕生。
查完歷史資料,我好像找到了「火起來」的答案,它的「火苗」是共產黨的土地革命帶來的,是我們黨的紅色基因點燃的。
學習黨史專業的我,思維很自然地從黨史的角度發散開來。在我們黨成長的過程中,有很多這樣類似的默默無聞的地方變得聞名遐邇。這些地方,原本都是名不見經傳的,甚至是貧窮的、落後的,因為與我們國家的發展有了偶然的聯繫,成為黨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休養生息的落腳點、建功立業的沃土。於是,也就成為了後人敬仰的地方,必然的「火起來」了。
在中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有東西南北之分,有山川水流之別,也有風俗人情之異,但是,我們有共同的領路人——中國共產黨,共產黨領導著全國人民開天闢地,改天換地。相信在黨的領導下,今後,會有越來越多這樣類似的地方「火起來」。它們的「火」,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作者:邱然)
在尋找城市發展故事中提升「眼力」
我不是第一次來廈門。一直好奇,自1842年開埠以來,從軍港到商港,從通商口岸到經濟特區、副省級城市,中國美麗的城市這麼多,為什麼只有廈門將以上全部囊括其中?這一次作為記者來到廈門的我,在採訪過程找到了這個問題背後的邏輯。
此次採訪點是廈門篔簹湖,整個篔簹湖綜合治理工程開展至今一共4期,今年是第31個年頭。查閱資料,我發現國內以城市生態環境改造為目標,持續時間如此之長、投入資金如此之多、秉承的方針如此統一的項目,在全國也是很少見的。讓我覺得更有意思的是,和每一個採訪對象交流,他們都會用這樣的提問開頭,「以前廈門的中心就在八市周邊,過了廈禾路就算是郊區了。對了,你去過那裡嗎?」
於是我決定回到廈門的城中心,去尋找故事的起點和邏輯線索。在採訪的第二天清晨,我走進了八市——這座形成於上世紀20年代的海鮮市場。融入熙熙攘攘的人流,耳邊時不時傳來閩南話的叫賣聲,老闆們張羅著把海鮮擺開,扁食店前師傅正揮動著木槌捶著肉餡,餅店門口也早已經排上了長長的隊伍等著餡餅新鮮出爐。當這些景象在眼前鋪陳開來,我似乎站到了這個城市發展故事的起點。正是這些老百姓們柴米馨香的平常日子,成為這座傳統的集市至今依然存在於市中心的原因。它是廈門最有煙火氣息的地方,蘊含著繁華市井的脈脈溫情,承載著每一個成長於此的廈門人的努力生活,也記錄著廈門城市發展的軌跡。這一刻,我才明白,廈門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始終堅持生態立市的理念,也都是源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個根本出發點。
城市高速發展,變遷的是生活方式,堅守的卻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種堅守推動城市的變化,沁入城市的精神,也滋養著城市和居住其中的人們。一如在這個城市的街頭巷尾四季吐豔的三角梅,只要陽光長年有,春夏秋冬,都是你的花期。
(作者:徐黎)
走入現場才能增強「腳力」
我們採訪小組蹲點採訪的第一站是西柏坡。西柏坡作為革命聖地,有太多的素材值得深入挖掘。我們首先選擇了李家口村,因為這裡是中央馬列學院的舊址,中央黨校從這裡走向北京,一種自然而然的情感催促我們一定要去那裡看一看。
在走進李家口村之前,我專門跟河北省委黨校研究西柏坡精神的專家請教,收集了不少關於中央馬列學院黨史方面的材料,讓自己的功課做得儘量充分,並對文章怎麼寫,心裡有了種種設想。
等到了李家口村,一下子映入眼帘的,是一棵筆直挺拔的參天古樹。這是棵什麼樹呢?村支書楊桃山說,「這是棵馬列樹」。「馬列樹」?我的腦海裡像演電影似的,一下子腦補了若干場景:當年,馬列學院的學員們在這裡聽課、讀書、晨練,在這裡暢談革命理想,在這裡和老鄉們嘮家常……革命理想高於天,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我們黨始終保持著對學習的高度熱情。我被這種精神深深感動了。這棵樹,見證了歷史,超越了時空的界限,連接了過去與現在。「這是一個多麼好的角度啊!」我一下子便有了感覺,推翻了之前的種種設想。因為這棵樹,我有感而發,寫成了蹲點劄記《「馬列樹」旁的遐思》。
文章刊出後不久,就收到楊支書給我的微信留言,他很激動,說:「謝謝你們寫的馬列樹,把我們村寫出名了!」看到他給我發的好些單位在馬列樹旁開展現場教學的視頻,一種欣慰和滿足感從心底裡油然而生,再一次感受到自己工作的意義。可是,如果我沒有來到李家口村,沒有看到那棵「馬列樹」,那麼,寫出的文章就不是現在這樣的。
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聞工作者提出要加強「四力」中的「腳力」,就是要求我們走進基層,走進現場。因為,只有在現場獲得的感受才是最真實的,寫出來的文章才是有血有肉的,才能真正打動人心。
(作者:戴菁)
(原標題:
在廣闊天地中感知時代變遷——「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蹲點採訪體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