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闊天地中感知時代變遷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採訪體會

2020-12-11 中共中央黨校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大型主題採訪活動在河北西柏坡啟動之後,學習時報社作為中央新聞單位之一,由報社領導帶隊,組織記者深入基層、深入實際,認真記述所見所聞,反映時代變遷。在收穫一篇篇採訪報導的同時,記者思想感情的深處也深受觸動,本報特開設專版,刊登記者們的體會,以饗讀者。

——編者按

眼到心到才有意到筆到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採訪歸來的日子,每當我抬頭仰望,腦海中就情不自禁地浮現出鄭州機場上方那一片浩瀚的天空。是的,天空是寬闊的,展露著雲捲雲舒的大千氣象,正如同這個時代蓬勃而出的萬千景象、熙來攘往,也正如同「空中絲綢之路」所彰顯出的人類社會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使人體會到時代的宏大、世界的廣闊和生活的豐沛。

人們常說,眼到、心到、情到,才能意到、筆到。在到達鄭州機場之前,我曾經在心裡對即將進行的採訪作出種種預想。但是,無數預想都遠不能描述出真實場景所帶來的感動。一組又一組生動的人物群像,一個又一個精彩的奮鬥故事,一幕又一幕鮮活的工作畫面,特別是永遠忙碌不已、辦理業務的營業大廳,總是滿載貨物、來回穿梭的叉車,還有那堆滿貨物、燈火通明的西貨站,以及奔忙其中的工作人員,那種時時延宕而出的在場感,令我深切體悟到一股深藏在時代浪潮之下的生生之氣,久久縈繞在心。

無數個平凡普通的人,他們把個體的夢想融入中國夢的洪流,把個人生命記憶與時代記憶交疊在一起,用日復一日的辛勤勞動,託起了一條跨越歐亞大陸的空中飛橋,不僅拉近了世界的空間距離,還拉近了各國人民之間的心靈距離。勞動者才是時代的英雄,他們用青春和汗水為美好生活、為民族復興而奮鬥。作為新聞工作者,我們在用心用情用功書寫偉大時代的同時,不能忘記了這些默默無聞的奉獻者,特別要注意從平凡生活中去發現奮鬥和偉大,把美好激蕩的瞬間記錄下來,把鏡頭更多地對準他們,把版面更多地留給他們,用智慧和真情把精彩的新時代中國故事講得更生動、更靈動。

(作者:李瑩)

磨鍊「筆力」:做時代風雲的記錄者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大型採訪活動是記者和祖國的一次特殊的「親密接觸」,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記錄祖國這70年的風雲變幻,如何更加準確地去做一名時代的記錄者。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這「四者」便是記者始終懷有赤子之心的「保鮮劑」。

這次三沙的採訪活動,讓我感受到作為一名記者增強「四力」的重要性。只有邁開腿,讓雙腳沾滿泥土;俯下身,讓雙眼發現美好;握緊筆,讓雙手觸摸時代;勤思考,讓文章滿含深情,才能獲得鮮活的素材、生動的細節,也才能夠捧出冒著熱氣、溫暖人心的感人之作。

我們常說,要想新聞作品好,一定要到現場去。記者要一直在路上,走得足夠勤、走得足夠遠才能為讀者還原真實,才能做一個無愧於時代的記錄者。「腳力窮時眼力通」,記者要有過人的觀察力,要見人之所未見,細微之處現功力,只有這樣才能在看似平常的新聞作品中發現點睛之處。記者更要有三思而後行的深沉,要在一個新聞事件中冷靜思考、去偽存真、多方求證,才能撥開雲霧見月明,才能守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力透紙背非人功」,好的筆力絕非一朝一夕練就,記者要對自己的新聞作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只有筆耕不輟才能寫出有說服力的作品。

在這次採訪活動中,我深刻認識到記者要勤練「四力」,方能成為「四者」,汗水是記者最好的「墨水」,沾滿泥土的雙腳是對記者最高的褒獎。因為熱愛,所以值得。

(作者:翟月螢)

「火」的報導源於火熱生活

基層蹲點回來已經一個月了,仔細想想這一趟時間雖短,印象還是挺深的。作為一個在南方長大的人,第一次不是在電視裡看到耕地機在一望無際的土地上播種的畫面,要知道在南方山城,平坦的地都不多,更別說那麼大一片平整的耕地了。

我們的調研報導《從「暴風驟雨」到晴空萬裡》發表後的第7天,收到尚志市委宣傳部某幹事誇獎,他說:哎呀,你們把我們元寶村寫這麼「火」咋整呢?

我被他說話的語氣逗得直樂,學他說話:哎呀,那有啥呢?你們大城市元寶村一直都很「火」啊。

我查閱了元寶村早年的資料。清朝同治年間,山東、河北一帶災荒連年,許多難民紛紛下「關東」,其中有的來到珠河(今尚志市)山區的叢山密林中,在地上種莊稼為生。到了秋天糧食豐收了,地主就帶人來收租,等交完地租糧食已所剩無幾。到了日本偽軍統治時期就更慘了,元寶屯農民一貧如洗,這裡就因為窮到連褲子都穿不上,而成了遠近聞名的「光腚屯」。這樣惡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共產黨來到元寶村,土地革命在這裡開展,《暴風驟雨》在這裡創作,土改第一村在這裡誕生。

查完歷史資料,我好像找到了「火起來」的答案,它的「火苗」是共產黨的土地革命帶來的,是我們黨的紅色基因點燃的。

學習黨史專業的我,思維很自然地從黨史的角度發散開來。在我們黨成長的過程中,有很多這樣類似的默默無聞的地方變得聞名遐邇。這些地方,原本都是名不見經傳的,甚至是貧窮的、落後的,因為與我們國家的發展有了偶然的聯繫,成為黨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休養生息的落腳點、建功立業的沃土。於是,也就成為了後人敬仰的地方,必然的「火起來」了。

在中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有東西南北之分,有山川水流之別,也有風俗人情之異,但是,我們有共同的領路人——中國共產黨,共產黨領導著全國人民開天闢地,改天換地。相信在黨的領導下,今後,會有越來越多這樣類似的地方「火起來」。它們的「火」,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作者:邱然)

在尋找城市發展故事中提升「眼力」

我不是第一次來廈門。一直好奇,自1842年開埠以來,從軍港到商港,從通商口岸到經濟特區、副省級城市,中國美麗的城市這麼多,為什麼只有廈門將以上全部囊括其中?這一次作為記者來到廈門的我,在採訪過程找到了這個問題背後的邏輯。

此次採訪點是廈門篔簹湖,整個篔簹湖綜合治理工程開展至今一共4期,今年是第31個年頭。查閱資料,我發現國內以城市生態環境改造為目標,持續時間如此之長、投入資金如此之多、秉承的方針如此統一的項目,在全國也是很少見的。讓我覺得更有意思的是,和每一個採訪對象交流,他們都會用這樣的提問開頭,「以前廈門的中心就在八市周邊,過了廈禾路就算是郊區了。對了,你去過那裡嗎?」

於是我決定回到廈門的城中心,去尋找故事的起點和邏輯線索。在採訪的第二天清晨,我走進了八市——這座形成於上世紀20年代的海鮮市場。融入熙熙攘攘的人流,耳邊時不時傳來閩南話的叫賣聲,老闆們張羅著把海鮮擺開,扁食店前師傅正揮動著木槌捶著肉餡,餅店門口也早已經排上了長長的隊伍等著餡餅新鮮出爐。當這些景象在眼前鋪陳開來,我似乎站到了這個城市發展故事的起點。正是這些老百姓們柴米馨香的平常日子,成為這座傳統的集市至今依然存在於市中心的原因。它是廈門最有煙火氣息的地方,蘊含著繁華市井的脈脈溫情,承載著每一個成長於此的廈門人的努力生活,也記錄著廈門城市發展的軌跡。這一刻,我才明白,廈門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始終堅持生態立市的理念,也都是源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個根本出發點。

城市高速發展,變遷的是生活方式,堅守的卻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種堅守推動城市的變化,沁入城市的精神,也滋養著城市和居住其中的人們。一如在這個城市的街頭巷尾四季吐豔的三角梅,只要陽光長年有,春夏秋冬,都是你的花期。

(作者:徐黎)

走入現場才能增強「腳力」

我們採訪小組蹲點採訪的第一站是西柏坡。西柏坡作為革命聖地,有太多的素材值得深入挖掘。我們首先選擇了李家口村,因為這裡是中央馬列學院的舊址,中央黨校從這裡走向北京,一種自然而然的情感催促我們一定要去那裡看一看。

在走進李家口村之前,我專門跟河北省委黨校研究西柏坡精神的專家請教,收集了不少關於中央馬列學院黨史方面的材料,讓自己的功課做得儘量充分,並對文章怎麼寫,心裡有了種種設想。

等到了李家口村,一下子映入眼帘的,是一棵筆直挺拔的參天古樹。這是棵什麼樹呢?村支書楊桃山說,「這是棵馬列樹」。「馬列樹」?我的腦海裡像演電影似的,一下子腦補了若干場景:當年,馬列學院的學員們在這裡聽課、讀書、晨練,在這裡暢談革命理想,在這裡和老鄉們嘮家常……革命理想高於天,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我們黨始終保持著對學習的高度熱情。我被這種精神深深感動了。這棵樹,見證了歷史,超越了時空的界限,連接了過去與現在。「這是一個多麼好的角度啊!」我一下子便有了感覺,推翻了之前的種種設想。因為這棵樹,我有感而發,寫成了蹲點劄記《「馬列樹」旁的遐思》。

文章刊出後不久,就收到楊支書給我的微信留言,他很激動,說:「謝謝你們寫的馬列樹,把我們村寫出名了!」看到他給我發的好些單位在馬列樹旁開展現場教學的視頻,一種欣慰和滿足感從心底裡油然而生,再一次感受到自己工作的意義。可是,如果我沒有來到李家口村,沒有看到那棵「馬列樹」,那麼,寫出的文章就不是現在這樣的。

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聞工作者提出要加強「四力」中的「腳力」,就是要求我們走進基層,走進現場。因為,只有在現場獲得的感受才是最真實的,寫出來的文章才是有血有肉的,才能真正打動人心。

(作者:戴菁)

(原標題:

在廣闊天地中感知時代變遷——「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蹲點採訪體會之一)

相關焦點

  • ...線踐行「四力」教育暨「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大型主題採訪活動
    武山宣傳網【專題】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 70年·奮鬥新時代」大型主題採訪活動。  李菊霞指出,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 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之年,也是鞏固提升全縣脫貧成效的關鍵之年。
  • 有獎徵文|「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主題徵文活動開始啦~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主題徵文活動1949—2019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偉大的祖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西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代代人的努力,為國家和西安的發展留下了一串串輝煌的足跡,鑄就了各項事業發展的壯麗篇章,中國進入了繁榮昌盛的新時代。
  • [廣西新聞]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廣西...
    [廣西新聞]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廣西:發揮海洋優勢 做足旅遊篇章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廣西:發揮海洋優勢,做足旅遊篇章。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主題採訪活動 走進大墩梁...
    8月17日下午,「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大型主題採訪活動的媒體記者來到大墩梁紅軍烈士陵園採訪。據了解,1936年10月下旬,紅四方面軍後衛部隊5軍由通渭向會寧北進。22日,軍長董振堂命令部隊在華家嶺一帶阻擊國民黨毛炳文37軍9個團,雙方展開了激烈戰鬥。紅軍先後打退毛部5次衝鋒後,突遭7架敵機狂轟濫炸,迫使紅軍沿杜家梁、毛牛川向會寧縣城方向撤退,這次戰鬥紅軍傷亡887人,副軍長羅南輝壯烈犧牲在當地埋葬。
  • 奮筆疾書七十載,追夢奮鬥新時代
    3月28日,中宣部在河北西柏坡舉行「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大型主題採訪活動啟動儀式,全面啟動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新聞宣傳。這是記者代表在啟動儀式上宣讀倡議。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3月28日,中宣部在河北西柏坡舉行「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大型主題採訪活動啟動儀式,全面啟動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新聞宣傳。70年前,毛澤東同志帶領中共中央從西柏坡啟程,踏上「進京趕考」之路。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固達董事長鄭建新:從打工仔到集團掌舵人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70年砥礪奮進70年來,我們的祖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70人話70年:一碗飯 大變遷
    70年來,我國糧食生產不斷取得進步。  70年來,中國人碗裡的糧食品種從粗到細再到粗,數量從少到多再到少,人們越來越重視膳食營養搭配。  一碗飯的變化,折射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的變遷。70年來,我國的農業機械化取得了很大進步,但比發達國家還有差距,我們一定要加強自主創新,努力提高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靖邊縣大溝村將建成7000畝高標準農田!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靖邊縣大溝村將建成7000畝高標準農田!來源:微信公眾號「靖邊新聞」原標題:《【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靖邊縣大溝村將建成7000畝高標準農田!》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武警部隊駐守三峽大壩 守衛國之重器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武警部隊駐守三峽大壩 守衛國之重器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5月15日 09:38 A-A+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三峽工程的成功建成,使多少代中國人開發和利用三峽資源的夢想變為現實,為了確保三峽工程綜合效益的持續發揮,從2003年開始有一支武裝力量晝夜堅守在這裡
  • 「我在海外感受中國強起來」(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世界眼中的新...
    編者按:70年前,新中國成立。70年崢嶸歲月,70年波瀾壯闊,共和國以令人驚嘆的速度實現從積貧積弱到生機勃勃的轉變,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在全球關注的目光之中,中國正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
  • 染料:正在向世界強國邁進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
    染料:正在向世界強國邁進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 2019-05-24 17: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百裏運河通育樂:從低產絕收到萬畝豐饒
    視頻《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大型主題報導《還看今朝》,繼續來看《百裏運河通育樂》。回憶起南茅運河開鑿前後的生產生活變遷,育樂垸三仙湖鎮今年已84歲的許治平老人仍然記憶猶新。由食不飽腹,到倉廩豐實,運河發揮效益的第一個年頭,糧食產量就翻了一番。喜看稻菽千重浪,讓習慣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老一輩感到了滿足,卻留不住越來越多不甘於「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年輕人。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麗江市:全力打造金沙江綠色經濟走廊
    麗江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楊蘇銀 記者 黃磨西 攝  雲南網訊(記者 黃磨西 李亞芬)記者從8月13日在昆明召開的「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雲南省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新聞發布會大理、麗江專場上獲悉,麗江市委、市政府立足麗江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作出了建設金沙江綠色經濟走廊的決定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 逐夢青春系、積極進取、樂於助人的優秀青年朱聰
    朱聰,蔡家坡高級中學的一名普通青年學生,在書山學海中,她鍥而不捨,用科學的方法、永不言敗的精神克服道道難關,在日常生活中,她積極參與班集體活動,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Explore the Mysterious 'China Water...
    金秋十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迎來70華誕。根據中央宣傳部統一部署,4月11日至28日,以中央電視臺、中國新聞社、青海電視臺、青海日報、青海新聞網等主流媒體組成的「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媒體採訪團走進果洛州開展為期半個多月的蹲點採訪,他們深入基層,走進群眾,用筆墨書寫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一個藏族自治州的巨大變化。
  • 天水市圖書館舉辦 「壯麗70年,閱讀新時代」 主題親子拼圖活動
    天水市圖書館緊緊圍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主題宣傳教育活動。    9月22日上午,天水市圖書館會議室裡熱鬧非凡,天水市圖書館與超星集團聯合舉辦的「壯麗70年,閱讀新時代」 為主題的親子拼圖活動(第二期)如期舉行。來自天水市秦州區的40多位家長與小朋友參加了此次活動。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鐫刻在高山上的美麗詩行
    「從山下往上看,是一片玉米田;從山上往下看,是一片新茶園。 」1956年開始,與蜈蚣嶺一山之隔的六聯大隊,發動群眾修梯田、興水利,把荒坡地建成了「土不下坡、水不下塢」的梯田,通過茶糧間種,日子越過越寬裕,後來成了遠近聞名的學大寨典型。  六聯大隊的變遷,讓蜈蚣嶺人坐不住了。
  • 壯麗70年 闊步新時代| 公交的變遷見證遂寧城市之變 你坐過哪些?
    壯麗70年,闊步新時代今日,小編帶你看滾滾車輪裡的遂寧公交變遷↓↓↓遂寧曾經的「氣包車」從「氣包車」到「高檔」的新能源智能公交車;從汽柴油車、混合動力車到新能源車1985年,遂寧建市,原遂寧縣公共汽車站更名為遂寧市公共汽車公司,當時只有2輛公交車從事區鄉短途客運。直到1991年5月1日,市城區第一路公交車路線開通,我市才告別城市「零公交」時代。 張豔回憶,當時的公交車就是車頂上背著裝滿天然氣大橡膠袋的「氣包車」。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陽光雨露」催生「萬物...
    本文原標題:《【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陽光雨露」催生「萬物生長」——天津市優化營商環境培育核心競爭力》這兩年,搜索天津經濟社會熱詞,「優化營商環境」當之無愧高居榜單。眼下,新鮮出爐的天津經濟半年數據,漸入佳境的高質量發展趨勢,讓人們看到了天津下大力氣狠抓營商環境的「療效」。
  • 河北:逐步跨入石化大省行列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
    河北:逐步跨入石化大省行列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 2019-06-11 17: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