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想像,寫公眾號也能給我帶來「壓中題的快感」。
十二月初的我在公眾號裡發表了兩篇文章 -「口感輪」和「澀得科學」中提到,不應該把咖啡的「醇厚度」直接等同於咖啡的「口感」來評估,而是應該綜合考慮其重量、黏稠度、吞咽過後的綜合感受。
和大家一起探討了關於「口感」更「科學」和「合理」的描述,而且還用世界賽的規則舉例,說明其實他們現行的規則也有明顯的不足。
就在短短幾天之後,WCE的規則竟然改了(下文中有具體解析)。
WCE在2020年12月16號發布的WBC(世界咖啡師大賽)最近修訂的規則中,在咖啡口感評估方面增加了不少更改。這和我們近兩期文章中討論的口感評估分類和體驗不謀而合。
看了公眾號這兩篇文章的同學可以說是先人一步掌握了一點點「更新,更對一點」的知識。
押題文章請看以下傳送門:
、
![]()
這篇文章中,我們主要選取涉及
咖啡品質得分的部分來解析,包括:在
觸感體驗評分項中,評委將評估供應的濃縮咖啡的重量、質地和餘韻。濃縮咖啡的觸覺體驗,應與濃縮咖啡的取材、製作方式和萃取參數相關。濃縮咖啡的重量與濃縮咖啡的粘度有一定相關性,例如薄和厚。質感在這裡定義為口感(例如,"水感","茶感","絲絨般的")。重量和質地的質量基於口腔中濃咖啡的觸覺。不管是重量輕還是重量重的濃縮咖啡,只要它的質地優質,均能獲得較高的觸感分數。如果重量和/或質地減損了濃縮咖啡體驗(例如,"水感","粗糙"或"渣感"),則會得到較低的分數。如果重量和質地對濃縮咖啡的體驗有積極的影響,可以得到更高的分數。如果餘韻影響了濃縮咖啡的整體體驗:例如,"澀",會得到較低的分數。如果餘韻對濃縮咖啡的體驗有積極的貢獻,則可以得到較高的分數。評委將聽取選手對濃縮咖啡的觸感描述和解釋,並將比較這些描述和解釋與所呈送對濃縮咖啡的重量、質地和餘韻的符合程度。即使選手描述與評委的體驗匹配得準確,但該體驗為負面的,即觸感體驗分數較低時,選手的描述精準度依然無法獲得高分。在濃縮咖啡、牛奶咖啡和創意咖啡中,原有的評分項
「味覺平衡度」,改名為
「味覺體驗」。並且在定義上做了些許修改。評委將評估濃縮咖啡的
味覺體驗(酸、甜、苦)的成分,以確定其質量。包括評估它們在一起的融合度以及它們之間的互補性。評估時會同時考慮萃取方式和咖啡豆本身質量對濃縮咖啡體驗的影響。如果一種或多種味覺成分減損了濃縮咖啡的味覺體驗(例如尖銳的酸、刺激的苦),則得分較低。如果濃縮咖啡不平衡(例如缺少某種味覺成分,或者某種味覺成分過分突出,均這會減損整體正面體驗),則得分較低。如果味覺成分對整體味覺體驗有積極貢獻,則得分較高。僅將舊規則中的
「味覺平衡度」更名為
「味覺體驗」,定義和評估方式均未作出改變。大家繼續關注著這個公眾號,在2021年說不定還會有更多「壓中題」的時刻。一起學習更多更有用的咖啡知識吧。
![]()
▼
- 歡迎掃二維碼關注原作者 -
![]()
![]()
版權資訊:
以上文章內容轉載自【咖啡也是技術活】,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侵權請聯繫: weixin@coffeesalon.com
投稿合作: tips@coffeesalo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