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吳貴敏說遊戲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當你不去旅行,不去冒險,不去拼一份獎學金,不過沒試過的生活,整天掛著QQ,刷著微博,逛著淘寶玩著網遊,幹著我80歲都能做的事,你要青春幹嗎?」這段網傳的著名流行語,被著名企業家馬雲點化為一句更著名的經典勵志語:「不吃苦,你要青春嗎?」在這個正能量噴薄欲出的標題下,我們時代裡最具標本意義的成功人士馬雲苦口婆心地教導青年說:「在最能學習的時候你選擇戀愛,在最能吃苦的時候你選擇安逸,自是年少,卻韶華傾負,再無少年之時。錯過了人生最為難得的吃苦經歷,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就會淺薄。」

這是一碗乍看激動人心、喝罷忍不住都想捨身飼虎的青春雞湯,但如果細心一品,卻覺得湯裡狠狠透著一股腐食動物嘴裡的腥氣。這種敦促青年依靠長時間的「吃苦」去攢一個看不見的「成功」的人生寶典,恰是對青春的一種誤導,以及侮辱—它飽含話語暴力的潛臺詞是:如果你不像別人那樣去吃苦,或者不心甘情願地以吃苦為樂,那你就不配擁有別人都擁有的那種叫青春的好東西—而它的本質,是一個利用體制空檔攫取了社會大部分優勢資源的「成功者」、聰明人,在金錢和地位所堆砌出的成功紀念碑上。
用符合社會主流價值取向的所謂「吃苦」重新塑造自己的奮鬥「前史」,去概括或者去掩蓋自己人生道路上那些鮮活的、隱秘的、可能並不光彩的細節。在一個資源屬於社會公眾的理論前提下,所有超出一般人之上的「成功」可能都隱含有某些非道德的成分。用一個單薄的「吃苦」去概括通向成功的複雜過程,既是一次自我貼金,也是一次掩耳盜鈴。但似乎所有的成功者都想在自己的成功史上貼滿「吃苦」的標籤,就像一個勇士,如果不露出滿身傷疤,就不能突出自己獲取勝利時所遭遇的慘烈,就不足以證明自己超凡脫俗的英勇。
而事實上,不戰而屈人之兵,不傷毫髮而獲取勝利,不更能顯示一個人的智慧、技能與風採嗎?但是,馬雲們所代表的成功群體在成功之後卻迅速地走上了「愚弄青年」的說教路線。他們恨不能讓這個時代裡所有的青年都像一群騾子和牛馬,不用鞭子抽打,就滿心豪邁地走在自願吃苦的道路上。他們從來不敢告訴青年:絕大多數的騾子和牛馬「吃苦」了一輩子,到最後也只是老死田間地頭,非但沒能成功,反倒被宰殺了當肉賣。成功的,其實是輕而易舉地獲得了「畜力」的主人。
如果你甘願做騾子、牛馬或者叫驢,就請相信「吃苦」有用的心靈雞湯吧!如果你不相信,就請在反問中思考:如果「吃苦」是難得的人生經歷,那奧斯維辛集中營裡朝不保夕的猶太青年們作為上帝的選民是不是實在太幸運了?如果說不「吃苦」,「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就會淺薄」,那出身於貴族之家和富裕環境裡的託爾斯泰、屠格涅夫們的藝術成就是不是實在太淺薄了?如果青春就是一段非苦不吃的「吃苦期」,如果你的青春全是吃不完、嚼不爛的苦與,那你還要青春幹嗎?
因為,如果沒有味覺錯亂,並沒有人願意吃苦,也並沒有一個苦盡甘來的成功在前方等著不斷吃苦的你你吃著苦賣著力想著個甜蜜的未來走上前去,卻只不過換得一個繼續吃苦賣力走回來的可能,然後,人生牛馬一般地結束了。更何況,即使你辛苦歷盡後獲得了所謂的物質「成功」,卻發現那裡面並沒有你真正想要的幸福。「如果你為人生畫出了一條很淺的吃苦底線,就請不要妄圖跨越深邃的幸福極限。」豪氣千雲的馬雲可能認為,苦有多深,幸福就有多深。
但我們都知道的事實卻是,一個在礦井裡挖煤的、一個在腳手架上背磚頭的少年民工即使苦成深淵萬丈,也不一定能幸福地照耀到一米陽光。將吃苦的深淺與幸福的厚薄綁到一起的人生設計,不禁讓人想到幾十年前,有人認為只有在糞坑前津津有味地吃憶苦飯才能表達出信仰的忠誠。但苦飯吃得再香,思念的甜蜜也不一定能夠到來,因為生活不是一根甘蔗,因為苦裡,本來就沒有甜。就像《詩經》裡一個惶惶不可終日的青年,他在自己吃糠咽菜的後青春生活裡,完全就吃不出青春時代錦衣玉食的幸福感,相反,他覺得青春時代的幸福與甜蜜,實在是太短,短得就像一個不真實的夢幻。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