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攝影的時候,究竟什麼時候要使用大光圈,又什麼時候使用小光圈?這是對於一個新手很糾結的問題,尤其是在實際使用的時候
大光圈和小光圈在理論上很容易理解,但是在實戰或者是不同場景應用下,往往是手忙腳亂,不知道用上大光圈還是小光圈好。首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小光圈什麼是大光圈,簡單來說,光圈就像一扇窗,也可以說是快門的開放時間,在同一時間內這扇窗越大,能吸收的光線就越多,這樣照片就會變得光亮,道理是很容易明白的
而在相機上,大光圈就是指把光圈調到數字小的位置,例如f1.4,f2.8這種的,數字越小光圈越大,而數字越大光圈越小,也就是窗戶會變小,能吸入的光線不多,數字和光圈的大小剛好是相反的,一定要弄清楚,不然連大小光圈都弄混,更別說運用了
在弄明白光圈是什麼以及學會了辨別大小光圈之後,就是使用不同大小光圈的效果。使用小光圈的效果,如果使用上的小光圈,像是f11,f16等,就會造成下面說的一些效果,首先第一點,是減少光線進入,讓你可以放慢快門,例如拍攝流水,車軌,星軌等。第二點是讓光點變成散射裝,也就是光芒。第三點是景深會變深,對焦主體以外的主體以外的背景或者前景不容易變模糊,可以保持清晰
圖片中就是具體的效果,一般來說在拍攝風景,有三腳架輔助的夜景,想保持前後景清晰,或者是於陽光普照,光源充足的情況下,可以使用小光圈,像是圖片中一樣,小光圈可以讓太陽的光芒更加突出,並且保持前後景在景深範圍內。如果是利用三腳架拍攝夜景時,一般可以用上f8-f11的小光圈,使景物保持於景深範圍,而這個時候很多時候也是鏡頭成像最佳的光圈
使用大光圈的效果,大光圈像是f1.4,f1.8等,也會造成三點效果,第一點是在同一快門時間下,大光圈可以讓更多的光線進入相機,從而令曝光增加照片變亮。第二就是凝固時間,因為進入的光線增加,快門就可以變得更快,令飛快移動的物體可以凝固下來。第三點是景深會變淺,這也許是大光圈最有用的用處,景深變淺讓對焦的主體從背景突出出來
圖片就是具體的效果,在拍攝人像淺景深或者是黑暗情況下手持拍攝,也會使用大光圈,像圖片中一樣,在光線不足的環境下手持拍攝,大光圈加上高iso可以令照片保持清晰,大光圈也可以創作淺景深的照片,讓主體更加突出,這是在人像攝影中經常使用到的,相信大光圈是很多人入手相機的初衷
上面說了大小光圈的使用情況,什麼時候要用什麼樣的光圈,相信都能理解。那麼繼續說一下光圈與成像質量的關係,其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最佳光圈,首先是一個問題,用一支頂級鏡頭就一定能拍出高清晰度的照片嗎?如果不知道如何使用,就算拿著的是頂級的鏡頭也是白搭,第一點是在鏡頭的最大光圈下,成像質量並不是最好的,無論鏡頭是狗頭還是牛頭,答案都是一樣的,如果平時拍攝,只用鏡頭的最大範圍光圈拍攝,就要注意。那麼是不是把光圈一直開小就可以了呢?
當鏡頭光圈縮到非常小時,通常會產生明顯的光的衍射現象,導致成像的清晰度下降,通常把成像下降的光圈值稱為衍射臨界光圈,特別小的光圈下,成像也不是很好,只要鏡頭從f11就開始下降,在一些像素特別高的單反上,這個值可能會從f5.6左右開始,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計算,只需記住像素越高,衍射臨界光圈越大
但是不代表小光圈f16,f22完全不能用,一個鏡頭的最佳成像,往往是這支鏡頭的最佳光圈,鏡頭的最佳成像質量通常出現在中間段的光圈值,通常是從比最大光圈值略小兩檔的光圈開始,到衍射臨界光圈,用這一段的光圈拍攝的畫面,明顯要比最大或者最小光圈拍攝的要清晰得多,反差色彩也會有提高很多,當成像清晰度達到最高值時,就可以稱其為最佳光圈,如果不是景深控制需要的話,建議可以多使用最佳光圈去拍攝,所以就可以發現一些商業拍攝或棚拍光圈值都是控制在f5.6或者f8左右的
這兩張圖可以進行對比,一張光圈是f22,一張光圈是f9,很明顯f9的清晰度更高
既然中間段的光圈清晰,那麼大光圈鏡頭的意義何在呢?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例如最大光圈f5.6的鏡頭,最佳光圈是縮小兩檔的f11,而最大光圈f2.8的鏡頭,最佳光圈則是f5.6,能夠獲得高質量成像的光圈範圍,可控餘地大就一目了然了。
還有一點就是最大光圈成像是由一點點下降,但並不是不能拍。在使用慢速快門拍攝時,通常都會縮小光圈,如果光圈收得過小,自然會影響照片的銳度,此時可以通過適當的調整ND,也就是中灰濾鏡來降低進光量,就可以使用最佳光圈去拍攝慢速快門,不用怕照片過曝了
那麼還有必要選擇大光圈的鏡頭嗎?可以說大光圈是讓人又愛又恨,愛是愛在大光圈鏡頭的景深控制,虛化效果已經更方便的弱光下應用,而大光圈的鏡頭都是頂尖鏡頭,無論是內在還是外在都能讓人一旦擁有就別無他求,而恨就恨在一支大光圈鏡頭通常都比較重,價格比小光圈鏡頭高上好幾倍,也不是什麼新鮮事,還有極淺的景深很容易讓人失手,所以要用好大光圈鏡頭,尤其是一些光圈特別大的定焦鏡頭,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
首先擁有特別大的光圈並不一定要用最大光圈來拍攝,上面也說過了,鏡頭的最大光圈成像並沒有中小光圈來得好,通常最大光圈收1-2檔,就能獲得最佳的成像,而大光圈的意義,在於最佳成像的光圈比普通的鏡頭大,當然在極端光線條件下,可控餘地也更大,在使用f2.8以下的大光圈拍攝時,輕微的操作失誤,就有可能導致焦點沒有.落在你想要的地方,看就去是跑焦,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養成嚴謹的拍攝習慣,使用最靠近主體的對焦點拍攝,減少半按快門,重新構圖時的移動量,對焦完畢後,不要改變與主體間的距離,如果改變了就要重新對焦
再擴展兩個知識點,一個是紫邊的問題,一個是光線的衍射。首先是紫邊的問題,當使用特別大的光圈拍攝時,更容易產生紫邊的情況,紫邊只是一個統稱,有時是紫色,也有藍色,綠色,紅色等等,通常出現在深色物體的大光比邊緣。如果使用對焦點放大功能,手動對焦的話,可以看到這一部分物體邊緣在變清晰的過程中,會有不同程度的紫邊出現
當對焦非常精準時,紫邊是非常小的,這說明想要紫邊小,對焦準確是非常重要的,另外適當的收小光圈讓這些大光比的邊緣都落在景深範圍內,也助於減小紫邊,通常來說照片中最容易出現紫邊的是:以明亮天空為背景的屋簷,樹枝,樹葉邊緣等,通過前期削減紫邊還是有限的,如果紫邊出現嚴重,也可以通過後期軟體來消除,方法是非常簡單的
還有一個光線的衍射,效果有點像星光濾鏡,想要拍攝星芒的效果也不是一定要準備星光濾鏡。有一個光芒拍攝法,首先需要找到光線強烈的點光源,比如晴天沒有遮擋的太陽,直射的射燈之類的,總之光線越硬越好,然後把光圈縮小,因為星光效果是小光圈時的光線衍射所帶來的,通常都要將光圈縮小到f16,甚至更小才能明顯,有條件的話用上超廣角,因為超廣角的鏡頭焦距短,小光圈時光圈葉片組成的光孔更細,更容易獲得衍射效果,因此16-35鏡頭,通常要比24-70鏡頭更容易拍攝出星光四射的效果
相信說了這麼多大家也知道大小光圈以及什麼是最佳光圈了,那麼就說一下在實際拍攝時如何使用光圈吧,假設正在使用光圈優先模式拍攝,鏡頭為18-55,f3.5-5.6的套機頭,首先看到想要拍攝的風景或者物體,先要找好一個需要的大致角度,然後在進行景深的選擇,選擇淺景深的時候就選擇大光圈,不需要淺景深的時候就選擇小光圈。
第三點就進行畫面的構圖,確定完景深之後才能進行構圖,因為淺景深的構圖是以突出主體和展示焦外為主,而深景深的構圖則是以整個畫面為主,二者的構圖方向是不一致的,所以第一步是先找好合適的角度,再進行景深選擇,在選擇構圖
第四點如果是手持拍攝的話,快門速度一定不可以低於安全快門,而這時候加大光圈可以讓快門變快,手持拍攝也不容易模糊,第五點要考慮景物是否會移動,如果想要拍攝的景物會移動,快門就要提高了,才能捕捉清晰,因為想提高快門速度,那麼調大光圈還是有所幫助的。
第六點要考慮光線是否足夠,光線不足就要開大光圈,如果光線足夠,使用大光圈或者小光圈都是可以的,但是在光線充足的條件下,使用大光圈就要考慮快門會不會超出相機最快快門的範圍,比如1/4000秒或者1/8000秒,最後要考慮的是按照快門的速度來決定iso的數值,如果在設定的光圈下,快門速度還是國慢,那麼就必須提高iso。照一張圖片就是上述中的那麼多步驟,畢竟拍攝出來的作品也要有一定的嚴謹性
相信大家現在能理解大光圈與小光圈的作用了,歡迎關注我每天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