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世界精神衛生日,此前一項針對全國5萬餘人的線上調查報告顯示,疫情期間,有過抑鬱、焦慮情緒的人超半數,有過失眠急性應激症狀的也都超過兩成。儘管目前疫情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但疫情對於精神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逐漸顯現出來。後疫情時代,對於精神心理健康的關注不能少!
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
當下,所有人都圍繞著孩子轉是很多家庭生動寫照,這也使得很多人對於家中老人的關注少了很多。
前幾天,80多歲的張阿姨來我們這裡就醫。她曾經患有抑鬱症,在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治療後,病情控制非常好。張阿姨平時常和朋友社交,喜愛唱歌,但今年疫情期間,她大多待在家中,活動範圍壓縮、人際交往減少,抑鬱症又發作了。
「她常常覺得驚恐,有幾次撥打120急救電話,說自己胸悶,透不過氣。反反覆覆發作後,她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主動要求住院治療。」
她的這種反應,是急性焦慮發作的典型症狀。嚴重的心理壓力削弱免疫系統功能,壓力狀態下分泌的應激激素增加心血管活動,使得心臟負擔加重。這並不是老年人作,心病是真有可能導致身體不適的。」
很多時候許多老人外表堅強,可難掩內心的孤獨和失落。老年的心理疾病具有隱匿性,老人一般不會主動表達「心情不好」,而會反覆訴說各種軀體不適,到醫院做各種檢查並沒發現明顯異常,這個時候老伴或者子女就要密切關注老人是否有情緒異常。
「我們都沒有老過,很難說自己理解老人。老人並不需要很多的關注,很多時候他們不想麻煩子女。但當他們老去,對小輩的情感需求和依賴是會有所增加的,而子女卻很難體會到這種細微變化。」
對子女來講,要多去關心老人、多去探望老人。當所有人都圍著孩子轉的時候,一些老人內心會表現出失落感。「小輩們不要不以為然,應該給予積極的回應。過去他們曾是子女的依靠,等他們老了,也請給他們一些依靠。」
抑鬱症的病因很複雜,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確切的發病機制。但現有科學研究結果顯示,主要是遺傳和環境因素的綜合作用所致。
此次疫情的發生,讓加強公共精神衛生體系建設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9月發布了《探索防治抑鬱症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明確呼籲整個社會提高公眾對抑鬱症的認識和理解,促進疾病篩查、評估並加強對高危人群的疾病幹預。
「成人的世界裡沒有『容易』二字,尤其是今年的新冠疫情,確實激發了不少人的焦慮神經。實際上,抑鬱不等於抑鬱症,每個人都會有「鬱悶」的時候,但抑鬱症是一種病理心理性的抑鬱障礙,常持續存在,不經治療難以自行緩解,症狀還會逐漸加重惡化。
抑鬱症是一種病
同樣的還有焦慮症。焦慮症表現為持續的顯著緊張不安,患者往往能夠認識到這些擔憂是過度和不恰當的,但不能控制。焦慮症患者對於細微的事情持續性擔憂、害怕,總是往最壞的地方想。
患者焦慮持續時間很長,同時伴有很多的身體不適症狀,如心慌、胸悶、頭暈、肌肉緊張、坐臥不安、注意力集中困難、失眠和乏力等。
很多時候,人們總認為焦慮症、抑鬱症患者「想多了」「矯情」,讓他們調整情緒,「想開點」。其實,抑鬱症和焦慮症都是病,患者和家屬不要覺得羞恥,更不要覺得自己有錯。如果自己不能調節情緒,一定要及時看醫生,千萬不要硬扛。
出現心理問題時要即使尋求專業幫助
抑鬱是一種負性情緒,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我們要學會監測自己情緒的變化。對負性情緒,要分析它出現的原因,正視它、接納它,觀察它持續的時間和嚴重程度。積極採取轉換注意力、調整想法、適量運動、健康飲食、規律作息,以及傾吐、尋求專業幫助等手段,讓負性心理反應順利過去,防止發生抑鬱症。
即使被診斷抑鬱症,只要在正規的專科醫生的幫助下,選擇合適的藥物、心理或物理治療方法,堅持全病程規範治療,抑鬱症不是不可戰勝的。有些患者還是可以恢復到生病前的正常狀態,擁有正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作者:左妍,文章內容來源於新民晚報,內容略作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