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中文摘要 17 April 2014

2021-02-18 科研圈

SCIENCE 17 APRIL 2015

VOL 348, ISSUE 6232

The complete structure of the 55S mammalian mitochondrial ribosome

哺乳動物55S線粒體核糖體的完整結構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8/6232/303.abstract

DOI: 10.1126/science.aaa3872


哺乳動物線粒體核糖體(Mammalian mitochondrial ribosomes)合成線粒體編碼的膜蛋白,這些蛋白對於線粒體功能至關重要。本文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和化學交聯譜測定法,給出了豬55S線粒體核糖體解析度為3.8埃(Å)的完整原子結構。複合體中28S亞基的結構在3.6埃(Å)下通過對焦校正而離析,這使得我們可以建立起一個包括所有15種線粒體特異性蛋白質在內的精細原子結構。這種結構顯示出55S線粒體核糖體中亞基之間的聯繫、線粒體核糖體信使RNA結合通道的分子架構,以及其與轉運RNA的相互作用,並對於信使RNA補充28S亞基的高特異性機制提供了深入信息。此外,該結構也有助於理解氨基糖苷類耳毒性的機制。

Evolutionary innovation and ecology in marine tetrapods from the Triassic to the Anthropocene

綜述:海洋四足動物從三疊紀到人類世的生態與演化變革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8/6232/aaa3716.abstract

DOI: 10.1126/science.aaa3716


現代海洋中的很多頂端消費者都屬於海洋四足動物,包括眾多從其陸生祖先獨立演化而來的譜系。化石記錄顯示了他們從陸地向海洋的轉移,但這種最初的入侵只是其演化進程的一小部分原因。本文回顧了在過去的2.5億年間發生的入侵海洋歷史,引起四足動物的解剖結構、生理特徵和生態環境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很多變化在不同分支譜系中出現趨同演化,其他的則成為個別支系的獨特特徵。這些具有重要生態學意義的譜系的演化曲線同時符合集群滅絕和海洋生態系統結構轉變的框架。人類在過去和現在對海洋四足生物造成的破壞,以及隨之而來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的一系列影響,都強調了將宏觀生態學與演化轉變聯繫起來的必要。

Quasiparticle mass enhancement approaching optimal doping in a high-Tc superconductor

高溫超導體中準粒子質量增強接近最佳摻雜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8/6232/317.abstract

DOI: 10.1126/science.aaa4990


為尋求轉變溫度(Tc)更高的超導體,一個新興的方法是,對稱破缺相的漲落可以增強利於超導性的電子相互作用。最近的實驗表明,在高溫超導銅氧化物中存在對稱性破缺,但其對基態電子相互作用的影響仍不清楚。我們對銅氧化物YBa2Cu3O6+δ施加了高於90 T的磁場,以達到大範圍摻雜下潛在的金屬態,並觀測到了磁量子振蕩,表明準粒子有效質量朝著最佳摻雜方向有了極大提高。質量增加是因為電子相互作用接近了最佳摻雜,得到空穴摻雜量子臨界點pcrit ≈ 0.18。

Dating the Moon-forming impact event with asteroidal meteorites

利用星狀隕石測定月球形成時的撞擊事件發生時間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8/6232/321.abstract

DOI: 10.1126/science.aaa0602


內太陽系已知的最大且最近的一次碰撞是一顆巨大的原行星與原始地球發生的劇烈撞擊事件,並導致了月球的形成。這次碰撞不僅僅在地球周圍形成了塵埃圓盤並最終形成月球,還將相當於地球質量百分之幾的物質濺射出地月系統之外。本文認為,來自該事件的大量數公裡大小的噴射碎片以超過每秒一萬米的速度撞擊主帶小行星,足以對目標巖石進行加熱並使之脫氣。這類碰撞產生的被加熱的材料體積幾乎是由典型小行星帶中約5千米每秒撞擊的1000多倍。通過對其時間演化序列進行建模,並將結果與石質隕石內古老的碰撞加熱跡象進行匹配,本文推測月球的形成時間約圍44.7億年前,與先前的估計一致。

Volume loss from Antarctic ice shelves is accelerating

南極冰架的體積損失正在加速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8/6232/327.abstract

DOI: 10.1126/science.aaa0940


南極冰蓋周圍漂浮的冰架阻礙了冰蓋底層的流動。減薄的冰架會減弱這一效果,導致更多的冰流入大海。利用連續18年的衛星雷達高度觀測數據,本文計算出南極地區冰架十年尺度上的厚度變化。整體來說,冰架的平均體積變化正在加速,從1994-2003年之間每年減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25±64立方千米,到在2003-2012年之間每年以310 ± 74立方千米的急劇減少。南極西部地區在過去的十年中損耗了約70%,而早前南極東部冰架的體積增長也出現停止。在阿蒙森(Amundsen)和別林斯高晉(Bellingshausen)地區,部分冰架的厚度已在不到20年內損失了高達18%。

Dilution limits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utilization in the deep ocean

稀釋作用限制了溶解有機碳在深海中的利用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8/6232/331.abstract

DOI: 10.1126/science.1258955


海洋溶解有機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是生物圈中的第二大有機碳儲庫。全球約72%的DOC儲量都經年累紀地儲存在深海沉積層中,支持了時下的觀點,即溶解有機碳由抗微生物降解的物質組成。另一假設則認為,深海DOC有多種不同的且本質上不穩定的化合物組成,這些化合物濃度過低,以至於無法補償其使用的代謝值。本文給出的實驗數據表明,低濃度阻礙了DOC的大量消耗,而不是抗性,從而導致深海微生物的生長速度緩慢。這些發現表明,深海不穩定DOC的長期儲存存在另一種機制,目前為止卻被極大地忽略了。

Oxytocin-gaze positive loop and the coevolution of human-dog bonds

催產素-凝視作用的正向循環以及人類與狗聯繫紐帶的共同演化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8/6232/333.abstract

DOI: 10.1126/science.1261022


在被人類馴化的過程中,狗可能獲得了包括互相凝視在內的類似人類的交流模式。本文發現,來自狗的凝視行為,會增加主人泌尿器官的催產素濃度,因而促進了主人的親和感並增加了狗的催產素濃度,而狼的凝視行為卻沒有這一作用。

此外,經由鼻部注入催產素增加了狗的凝視行為,反過來也增加了主人的泌尿器官催產素濃度。這些發現支持了跨物種間由凝視促進調節並由催產素介導的正向循環的存在。這種循環還可能支持人與狗之間的聯繫通過交流社會性依附的共同模式進行共同演化的觀點。

(來自《自然》,翻譯:趙歡、高睿、魏若妍,審校:程孫雪子、丁家琦)

「nature中文摘要」欄目現已在《環球科學》官網「nature專區」上線。使用電腦打開專區網頁,點擊每篇摘要中附帶的連結,即可閱讀《自然》論文全文。了解詳情,請點擊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