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刊特約記者 孫芙蓉
文章|《中國金融》2020年第19-20期
記者:感謝您在《中國金融》創刊70年之際接受我們的專訪。近幾年,您一直都在關注金融科技發展前沿,國際國內很多地方都在競相發展國際科技中心,首先請您談談發展金融科技中心應當從哪些方面入手?
王忠民:《中國金融》雜誌是金融人最親近的刊物,既能夠牢牢把握宏觀政策走勢,保持專業品質,又很接地氣。最近幾年對金融科技的報導非常集中而又頗具前瞻性。關於建設國際金融科技中心,千頭萬緒,我認為可以簡化為三個核心詞:底蘊、生態、人才。
「底蘊」是基因和先決條件。比如倫敦具備國際金融中心、國際科技中心等多中心疊加的底蘊。2019年5月有個統計,歐洲64家「獨角獸」企業中,20家來自英國。2015年英國金融科技從業人員就有6.1萬名,產生利潤約66億英鎊,是金融科技和保險科技發展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國內深圳、上海也具備了各自不同的發展底蘊。深圳金融科技聚集度高,又處於大灣區的平臺優勢;上海與倫敦相似,金融中心與成熟的金融市場環境構成巨大的底蘊。
「生態」是土壤和空氣,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軟環境。軟環境包括法律環境、營商環境、市場成熟度、企業個人誠信度、金融與金融科技企業生態鏈條的緊密度等。倫敦一直被認為是軟環境最好的城市之一,新加坡也在極力打造軟環境。上海、北京等都非常重視金融科技生態環境建設,不斷推出鼓勵政策。北京正在打造具有中國特色、與國際接軌的「中國版」監管沙箱。2019年12月,人民銀行批覆支持北京在全國率先開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探索構建符合我國國情、與國際接軌的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2020年3月、8月,北京先後有兩批次共計17個應用進入試點,這種生態優勢使得北京在全國9個試點省市中處於領跑地位。
「人才」是第一資本和動能。有了好的人才,自然會有資本。杭州、深圳甚至南京都培養和聚集了大量金融科技人才。如果某地想打造金融科技中心,就要首先把這個問題解決好。有分析說,上海連續三年成為最具人才吸引力的城市;杭州正成為「技術新貴」之城,人才指數連年上升。2018年前10個月有個統計,從一線城市來杭州發展的信息技術人才同比增長了37.6%,其中來自北京的人才增長了56.5%,來自深圳的人才增長了46.8%。杭州也持續出招吸引海外人才,今年並沒有因疫情產生絲毫耽擱,創客大賽等活動競爭激烈。
記者:就您對成熟國際金融科技中心的長期觀察,是否可以勾勒出一個更具體細緻的路線圖和工作表呢?
王忠民:按圖索驥,成功的金融科技中心的確顯示出很強的共性。前不久,安永基於新興市場區域和國家的26個金融科技中心發展現狀發布了一個報告,發現了十個方面的趨同性。這對我們很有啟發。
一是中心子部門專業化,即並非全面開花,而是在垂直細分領域發力。二是政府支持融資,一些金融科技中心設有專門資金或母基金為金融科技提供支持,杜拜、中國香港、新加坡支持力度都很大。三是吸納人才,如英國為非歐洲經濟區(EEA)研究人員提供了專屬籤證途徑,阿聯為投資者和專家提供10年居留籤證。四是培訓當地勞動力,如新加坡的SkillsFuture計劃、香港中文大學的香港金融技術工程專業學士學位及香港理工大學的金融科技理學學士(榮譽)、孟買證券交易所與孟買大學合作開設的金融科技MBA課程等,都培養了大量當地人才。五是有利的監管環境。包括引入沙箱支持金融科技公司在沒有必要許可的情況下推出產品和服務,創建可以享受包括免稅在內的各類福利的經濟區。六是通過開放銀行開展創新。如英國在2018年1月啟動開放銀行計劃,並要求9家英國銀行通過一系列API開放數據;新加坡金管局(MAS)鼓勵金融機構採用開放API;香港2018年7月發布了開放API框架。七是監管機構之間開展合作。與金融科技行業協會一道,全球監管機構達成合作夥伴關係,分享領先做法、經驗和框架,助力金融科技公司進軍國際市場,就籤訂雙邊協議的數量方面,英國、新加坡和澳大利亞遙遙領先。八是公共加速器計劃。通過提供指導、資金、培訓、人際關係網、營銷和公共關係機會為創業公司發展提供支撐,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已經認識到孵化器和加速器計劃的重要性,如MAS每年都會舉行全球金融科技加速競賽。九是傳統金融機構的支持。全球金融機構也通過各種舉措為金融科技行業提供支持。花旗銀行、滙豐銀行、西班牙對外銀行(BBVA)、新加坡大華銀行和曼迪裡銀行等銀行已劃撥專項資金用於投資金融科技企業。銀行還通過創新實驗室、黑客馬拉松和加速器計劃與積極參與金融科技浪潮。十是金融科技全球平臺的出現。香港投資推廣署主辦的香港年度金融科技周,既是外界了解香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的窗口,也是外界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和大灣區的入口。
記者:不少國家和地區都在借鑑英國的監管沙箱,請您談談英國監管沙箱幾年來的主要做法和經驗。
王忠民:實踐證明,監管沙箱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監管模式的創新,五年前英國就率先開始了這項創新,到今年7月27日,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發布了第六批監管沙箱入選名單。來自零售銀行、支付、零售借貸等領域的68家機構提出了申請,22家機構入選,略低於99家機構申請,29家機構入選的第五批。第六批入選企業審核時,FCA更加關注與「普惠金融」與「綠色經濟」相關的創新服務。
似乎每一批入選監管沙箱的企業都相對集中於幾個領域:第五批監管沙箱的29家公司名單裡,有8家公司基於區塊鏈技術來提供其產品和服務;第四批29家入選企業中40%使用分布式帳本技術(DLT);第三批監管沙箱,FCA收到61份申請書,18家入選,其中3家保險科技公司進入;前三批有近70家公司入箱進行創新型產品的測試與服務。
英國監管沙河有一定的標準。第一,是否在英國經營(In scope),第一、第二批進入監管沙箱的公司大部分都在大倫敦地區。雖然也有一些國際企業,但其經營都與英國市場關係密切。第二,公司是不是真正的創新,是否具有突破性,或是與現有的市場存在很大的不同。很多具有創新精神的初創型金融公司都抓住了這個機會,加入第一、第二批進入監管沙箱的公司中,初創公司佔比超過80%。第三,是否有利於消費者?對於創新的目的,FCA關注的是公司的創新是否能為消費者帶來更大的利益,或是否能促進市場的有效且良性競爭。第四,是否真的需要監管沙箱?是否真的需要進入監管沙箱進行測試?這一標準不僅是FCA的評選標準,也是想加入監管沙箱的公司自己需要想清楚的。第五,是否已經做好迎接測試的準備?即使前四關一路綠燈,但FCA還要衡量申請企業是否做好了層層測試的充分準備,並能夠提供持續的資源支持。實際上,隨著FCA在新興金融技術中心繼續擴大區域參與度,其後的每一批其他區域的公司佔比開始增加。如被邀請參加第三批測試的公司中,超過40%的公司不在倫敦,而第二批和第一批中這一比例分別為35%和25%。
記者:繼英國之後,新加坡於2016年11月起,也對金融科技公司啟用了監管沙箱,到2019年底已經為超過250家進入監管沙箱,速度大大超過英國,請您談談新加坡金融科技中心的特點。
王忠民:相對而言,英國具有先發優勢,新加坡具有後發優勢。2015年,新加坡金融科技初創企業數量僅有50家,而現在已經超過600家,創新實驗室數量已經從不到5個增加到超過40個。在2018年,金融科技為新加坡創造了超過1100個就業崗位。2019年,新加坡金融科技企業獲得的投資額超過10億新元(約合人民幣51.4億元)。在確立國際金融科技的同時,新加坡將智能金融中心智能國家作為發展目標。劍橋大學2019年發布的《全球金融科技行業基準報告》認為,擁有200多家銀行和600多家金融科技公司的新加坡是金融科技十大市場之一,已成為金融科技市場最繁榮的市場之一。在《全球金融科技指數城市排名2020》報告中,排名分析公司Findexable將新加坡評為亞太地區金融科技領袖,在全球城市中排名第四。
儘管全球發生新冠肺炎疫情並由此帶來了社會經濟挑戰,但新加坡的金融科技公司仍繼續吸引大量投資。2019年11月新加坡科技創新周有個統計,新加坡金融科技企業數量佔東協金融科技企業總數的45%。金融科技企業獲得的資金佔東協國家總數的51%。根據BCG和FCT以及MAS的合作研究報告,至今年6月中旬,新加坡金融科技公司已經獲得了總計6.5億美元的資本,其中尤為突出的是,總股本融資達到了創紀錄的4.62億美元。金融科技股權融資增長了約180%。報告證實,中小企業銀行和科技領域共吸引了2.88億美元的投資。為中小企業提供銀行服務的金融科技投資增幅最大,約為210%。報告指出,與2019年前六個月相比,這些金融科技公司在此期間吸引了大量投資。金融科技併購(M&A)的價值約為1.85億美元。報告顯示,金融科技交易的總數從2019年上半年的44宗下降至2020年上半年的41宗,但平均交易規模比2019年增加了約20%。
在打造金融科技中心的過程中,MAS一直扮演著強大推動者角色。MAS一個多月前宣布,將在未來三年內投入2.5億新元(約合人民幣12.66億元)實施「增強版金融部門技術與創新計劃」(FSTI 2.0)。一是MAS將把概念驗證(POC)項目的最高資助金額從20萬新元提高到40萬新元,並將最高資助金額從合格項目的成本的50%提高到70%。二是將加強金融行業內人工智慧的應用。三是金管局將引入一個新的AIDA-Lite資助體系,參與項目能獲得AIDA體系下項目一半的資金支持。
記者:伴隨金融科技發展的同時,消費者享受到了便捷的服務,同時數字金融監管被提上議事日程。請您談談疫情後,FCA在數字金融服務消費者保護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王忠民:對一個健康的數字金融市場來說,消費者利益保護是重中之重。FCA一直致力於與英國政府、英格蘭銀行合作,了解和解決加密資產帶來的市場危害,同時鼓勵創新、保護消費者利益。2020年1月起,FCA對英國加密資產業務開始實施反洗錢和反恐融資(AML/CTF)監管。3月的預算文件中,英國政府將某些加密資產納入金融營銷監管範圍的措施進行公眾意見徵詢。4月7日,FCA發布了2020—2021年度工作規劃(Business Plan 2020/21)。將應對疫情作為頭等大事,希望通過自身監管作用幫助社會各界獲得所需金融支持、避免金融詐騙、保持金融市場穩定,確保消費者獲得安全便捷的薪金/收益支付、不陷入過度債務之中、對其儲蓄進行有效且風險可控的投資、獲得公平合理的數字金融服務及產品。
6月,FCA發布與英格蘭銀行的合作成果《加密資產消費者研究報告(2020)》,分析了投資者對於加密資產所有權的認識、投資的初衷、購買的行為及互動的情況。共有260萬英國消費者曾經購買過加密資產,這一數字較2019年增加了110萬。而且仍然持有加密資產的190萬英國消費者中,一半的加密資產價值超過260英鎊。報告指出,大約83%的受訪者通過非英國交易所購買資產交易,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廣告會對其加密資產投資起到推動作用。此前,FCA曾發布警告稱,加密資產波動性大、風險高,目前大多不在法律監管範圍之內,導致客戶無法向金融申訴專員服務投訴或尋求金融服務補償計劃的保護。大多數加密資產投資者意識到他們缺乏監管保護,他們購買加密資產的主因是「投資加密資產就像是一場賭博」。■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中國金融雜誌。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冉笑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