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書面表達(20分)
愛思考的人善於提出問題,而提出問題有助於解決我們生活或學習中的困惑。請以「 Aquestion I asked」為題,並根據要點和要求,用英語寫一篇短文。
1.要點:
1)你提出的問題是什麼;
2)你為什麼會提出這個問題;
3)你提出的問題有什麼結果。
2.要求:
1)文中不要出現所在學校的校名和師生姓名;
2)詞數100左右。
以上是2020河南中考英語書面表達提供的寫作提示。
考試是評價,評價是導向,導向即教學方向。這一寫作題目與要求,對初中英語教學能帶來哪些思考呢?
學生的大腦不是皮箱,把要講的內容放進去即可;學生的大腦也不是U盤,可以直接發送或者「複製-粘貼」。學生的大腦具有主觀能動性,是一個思維內核,有自我思考,是否接收信息,接受哪些信息,取決於學生自主選擇。
隨著新課程改革,很多教師明白「一講到底」式教學的弊端,並竭力避免。「一講到底」不好,「一問到底」好不好?也不好!
課堂上「對不對」「是不是」等其他形式的「淺問題」(所謂淺問題,是指能夠問過即答的問題。)是教師「一講到底」的異化,也屬於一言堂。
如何避免教師的一言堂?對話。
如何對話?你問我答是對話嗎?是,但不是最佳對話。好的對話是圍繞一個核心問題,思考、分享各自觀點,優化完善彼此認知。
比如一個有關「學生違反校規」的英語聽力拓展(七下Unit4 SectionA 1b),一個教師提出以下兩個問題:
1.Doyou think Peter ,Amy and Mike are polite(有禮貌的)to the teacher? Why or why not ?
2.Whenyou see others break rules ,how should you say ? When you break rules, Whatshould you do for your mistakes?
這兩個問題是教材的延伸,是在完成教材問題(學生姓名與所違反的規則匹配)的基礎上,學會「如何描述規則」的相關語言知識,加深英語文化知識的學得以及自我反思,符合編者的編寫意圖。
這樣的問題有利於師生之間的對話,通過對話,發掘知識魅力,看透事物本質,建構新知。
課堂上,只有教師提出問題還不行,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提問題。可以從兩方面引導學生提問題:
一是學生自身的學習問題,應該讓學生知道「No problem is a big problem.」。(沒有問題就是最大的問題)教會學生學會學習總結與反思,找出自己學習的「坑」在哪裡,並在組內提出問題,匯聚組內大問題,班內展示並分享觀點。
另一種提問方式是學生針對學習內容,向他人提出問題,檢驗他人學習狀況,或者用以拓展自己的看法。這種情況,需要教師前期的示範引導,比如英語閱讀理解,老師題通常提出「作者寫了什麼」「作者如何寫的」「作者為什麼寫」「你覺得作者寫的怎麼樣」等問題,學生也會照樣子提問。
課堂問題一定基於學生已有知識、技能、態度、信仰等。通過觀察、提問、談話、分析學生活動的結果等診斷性教學,了解學生學習前概念,獲得學生學習中錯誤的或不完善的表徵。這樣,教師可以提出稍高於學生認知的問題。
通過確定問題,引導學生明確自己的問題在哪裡,從而進行理解性學習,建構新意義,在學習過程中有「哦,原來如此」的體悟。
知識中心是圍繞知識,分層次、有梯度地理解知識創生過程,發掘知識的魅力,讓學生體驗到知識的意義感。
在《人是如何學習的》這本書中,作者提出「知識中心強調弄懂意義——通過使新信息有意義以及要求學生對不清楚的知識進行澄清的方法幫助學生進行元認知。」由此可見,知識中心與學習者中心相互交叉。
比如,把2020河南英語中考書面表達作為一話題作文授課,在課堂上,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學,我們應該提出什麼問題啟發學生寫作?
1)結合所給提示與要求,如何判定文章的時態、人稱、文體格式與主題?
2)回想你提出的問題中,對你影響最大的問題是什麼?你是在什麼情形下提出的問題?向誰求教了問題?他給出的解決方法是什麼?問題解決了嗎?對你的影響是什麼?你的問題可以給他人帶來什麼意義?並按照問題提示列舉寫作要點:
Thequestion I asked:
How Iasked the question:
Whohelped me solve the question:
Theresult about the question(How it is solved, the influnce on me):
Themeaning of the question:
3)文章分幾段布局?段落內容如何銜接?
通過以上問題,學生可以「按題索文」,有寫作路徑。不過需要警惕的是提問題要結合學生對「寫作」的認知水平,如果已經形成自己的寫作方式,並且效果很好,則不需要太多問題。如果學生缺乏寫作意識,還可以提供類似寫法的範文,通過仿寫慢慢訓練。
評價的關鍵原理是評價必須提供反饋與回溯的機會,而且被評價的內容必須和學生的學習目標相一致。
換言之,評價不是下結論,而是讓學生(教師)獲得學習結果的反饋,自我調控回顧的機會。
還用上面的書面表達課例舉例說明。如果課堂上進行話題作文訓練,通常情況我們的老師會怎麼做?
讓學生完成之後上交,並按照中考的評分標準給個分數。這種評價方式被稱作終結性評價,對用心的學生來說還好,會根據老師的分數評級反思自己寫作中的不足,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則會看了分數,隨手放到一邊——寫作只是完成了老師的作業,沒有更大的價值。
以「評價」為中心的學習環境,會有不同的做法。
首先,每個學生應該清楚「考官眼中的好作文標準」(可以讓學生學習中考書面表達評分細則),結合評分要求,按照詞數要求、內容要點、語言、書寫等方面,學生自我評價文章,並在此基礎上修繕。
其次,按同樣的評分標準學習對子互評,找出優點和可提升點,並相互打分。結合對子建議,再次譽寫,並上交。
然後,小組內選出最優文章抄寫在小組展板展示,組間相互學習。教師全評或抽評上交文章,提出建設性意見,總結學生共性問題。
最後,學生結合教師或其他學生的建議,修改文章並抄寫在英語「作文本」(紅筆標註修改部分)。學生能夠利用反饋來修正他們的思維,反饋才顯得格外有價值。
這樣的話題作文不是每個單元都這樣進行,但是,每學期初的幾個單元一定要做好。
學生的學習不是孤立的,同伴之間的影響非常重要。比如A同學的問題,在B同學眼裡就不是問題。教師應該充分運用小組合作機制,優化教學。
在學習過程中,一個同學有問題,可以和對子之間討論解決,解決不了的問題,放到小組中,由全組成員共同協商研討,然後篩選小組內的「Top Questions」(大問題),並把「大問題」放大到小組展板,請其他小組或教師幫忙解決。
用這種方式可以了解學生的共性問題,教師的講解針對性比較強,可以減少課堂時間的無效浪費。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人的學習是在已有經驗基礎上進行的,是理解性學習。如果課堂沒有問題,教師就會依據「我認為」的方式教學,不能針對學生個人量體裁衣,設計恰當的學習任務,這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課堂問題。
同理,學生需要通過發現問題、求教他人(包括學習工具)解決問題,才能獲得新經驗。
2017年頒布的新課程標準,提出了課程目標是落實核心素養。「英語核心素養」四要素:語言知識、文化意識、語言知識和思維品質。與2011版新課標總目標「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五要素對比如下:
2011年課程標準由以上表格得知,此次新課標的修訂,增加了「思維品質」元素。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一定是在課堂學習中形成。思維品質主要表現在三方面:批判性、邏輯性、創新性,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問題的時候,應該關注問題的有效性。
再者,課堂上,教師沒有提出「有效問題」,或者不給學生提問題的機會,學生不會問問題,那麼這篇書面表達從何而來?
考試是導向和指揮棒,標示著選拔人才的方向。雖然不能唯考為上,但是每次高考和中考的題目動向,需要一線教師反觀自我課堂教學,深思培養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