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王小慧最早提出跨界藝術的概念與跨界就是生產力的課題。她創辦的跨界學院倡導跨界思維,踐行跨界創新,完美跨界人生,創引跨界發展。
「她領袖計劃」是跨界學院與睿問、未來商習院聯合推出的第一個教學計劃。
跨界學院是跨界思想庫與跨界實驗室,我們在這裡將與大家分享我們腦力激蕩的成果。
區塊鏈、AI與人類永生,「最強大腦」蔣昌建眼中的明日世界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副教授
真人秀節目《最強大腦》主持人
著名節目主持人蔣昌建就與未來心理學研究院創始人託馬斯·迪淵共同探討了時下一些十分熱門的前沿問題,讓我們一起來領略「最強大腦」們的智慧火花。
關於熱門概念區塊鏈的一點看法
區塊鏈、比特幣非常火,我曾經在別人的慫恿之下,準備買一個嘗試下,後來發現這個價格根本就下不下來,即使前一段時間有調整,但是依然還在很高的位置上。我玩的目的並不是希望賺錢,而是體驗一下年輕人在想什麼,或者這個時代大家對於財富的理念是什麼。
區塊鏈和比特幣,可以說,現在各種應用五花八門。從我的角度來講,我是兩個原則。
第一,如果你讓我參與哪一個項目的話,我就參與那個我能聽懂的。區塊鏈有無數個項目,如果你說了半天我聽不懂,我肯定不參與。這是我的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則就是,我不會因為區塊鏈和其它的什麼,基於區塊鏈的應用,目前有各種各樣的爭議或者討論,我就不關注它,我就不參與它。因為我覺得,這個時代就像變化非常快,我只有參與它了,我才知道這個時代的脈搏到底在哪裡,這點很重要。
另外,我的本職是大學教師,我永遠面對的學生是18歲進來、22歲出去,如果他們今天問你,蔣老師,能不能用區塊鏈的思維來建構一下現在的國際關係?如果我不能回答這個問題的話,你怎麼做一個老師呢?所以這是我必須要做的一個事情,我要了解它,並且有限的參與。但是參與我懂的,不懂的我不參與。
如果永生真的實現了,那一石會激起怎樣的千層浪?
我覺得永生的問題,的確是一個大問題,因為我們所有的社會管理和治理的設計都是基於人類的生命是有限度的。包括我們的勞動力的界定,工作時間的界定,包括社會福利的安排,整個經濟的體系的運作,教育體系的運作等等,都是在這樣一個基礎上來運轉的。如果說出現了永生的話,現在沒有想好它帶來的機遇和帶來的挑戰哪一個更多。我們主要來看看挑戰這一面。
第一,如果人類永生的話,那麼這個星球能夠承載多少的人口量?那就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剛去世的霍金已經對這個問題有很大的憂慮。
第二,我們有多少的勞動力要支撐已經退休的不產生勞動價值的人口的需求?這怎麼來滿足?
第三,如果我們延長了退休時間,那麼年輕人向上升的空間怎麼能夠獲取?這是三個大的挑戰。
第四,隨著人的自然死亡的消失,我們遭遇的社會問題會有很多,會不會非自然死亡的數量增加?比如說老年人的自殺,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覺得面對這些問題,我並不覺得幸福,我不覺得永生是個很好的事情。我第一感覺是,好像挑戰更大一些。這是我的回答。
當性都可被AI滿足,人類是否還有行為動機?
蔣昌建提問託馬斯:您來自弗洛伊德大學,弗洛伊德研究人的行為動機是建立在對性的考慮上。您最近在研究機器人,您說人的性動機在未來可以被機器人所滿足,那麼,未來的社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 如果把人的行為動機引申到權力的領域,如果跟性有某種關係,而性又可以被機器人所代替的話,那麼整個社會的權力結構是不是要重建?是否要尋找一個新的動力?
託馬斯·迪淵答:人類都繁衍了這麼多年了,現在忽然可以用技術來代替了,而且這個技術還可能比真人好得多,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但是,到目前為止,所謂的愛情的最高境界,或者你對一個人的傾慕,或者生理上的這種高潮也好,都不是單純的生理上的現象。
未來,我們中間就會出現很多和真人一模一樣的機器人,你根本分辨不出來。這一天一定會到來,因為技術會不斷發展。但是你會發現技術終究不能滿足你的全部需求,最後,你追求的還是一種心靈的安定。人類最後還是會回歸本源。
喜聞樂見的一個老問題,人工智慧會取代人類嗎?
人工智慧現在基本上還是處在它的早期的階段,它還沒有辦法進入到有感情,還有一些複雜的處理事情的能力,並且做出準確的判斷。我講的準確判斷不是下棋這種,是這樣一個階段。
所以,我對人工智慧的看法,有兩個看法僅供參考。
第一個,當它處於初期階段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去扼殺科學研究的好奇心、探索的能力,而希望人工智慧往更廣更深度的去發展。因為目前看下來,它可能會造福人類,解決很多困擾的問題。比如說大數據怎麼治療癌症的問題,現在已經證明了,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和方法。
第二個,一旦人工智慧,如果它的聰明才智跟人相當了,甚至超出人了,是不是有必要擔憂呢?
我覺得有一個很好的哲學上的想法可以通過類比告訴我們,就是為什麼我們今天這個社會有序?
一個原因,那就是如果人與人之間都像狼與狼之間這樣相互對待的話,人類社會不能存在下去一天。因此,人們在歷史當中可以學習到很多維持這個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指導模式。既然機器人都比人聰明了,他們相互之間難道不能夠創造出一種全新的關係模式?這個關係模式的核心是共處,是某種機器與人的「人際關係」,不是自然人際。機器與人的「人際關係」,不能良好的處理人和機器的關係嗎?也就是處理好它的祖宗跟它的關係嗎?我相信也會處理好,所以我是充滿樂觀的。
回到永生的問題,即便是將來人自然的生命的凋謝,完全是機器人的生命作為矽基的生命存在,完全是另外一種生命的形式,我們又何必留戀這種碳基生命的載體?我們的晶片如果植入機器裡面去,我的記憶,我的成長曆程,我的朋友關係,我的生活體驗,存在這個小小的晶片上,矽基上,這也是一種永生的形式。那既然人的生命以矽基的形式存在的話,那個時候你會發現,機器人跟人之間的這種界限已經沒有了。
蔣昌建簡介
中國內地節目主持人,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副教授,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本科, 並取得了耶魯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後學位。
2001 年擔任陽光衛視訪談類節目《楊瀾訪談錄》的總策劃;
2012 年擔任 CCTV-13 兩會特別節目《聚焦兩會》的特約評論員;
2013 年以主持人身份加盟江蘇衛視科學競技真人秀節目《最強大腦》;
2017 年擔任安徽衛視國學益智節目《少年國學派》辯論環節的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