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境古屬水域地帶,蘆苞湧以南,蘆西路以東,範湖、樂平、南邊直至西南鎮北面,在秦漢時期是一片廣闊的水域,古雲東海。」在泛黃的《三水縣誌》裡,記錄了這樣一段文字,道出了佛山市三水區雲東海湖的來歷。
白雲又蒼狗,潮起復潮落。這一片萬裡湖泊曾因興修水利、圍湖造田而改變了模樣,又因人們對綠水青山的珍視而煥發新活力。如今,這片遼闊的水域,又有了翔集的鷺鳥,又有了碧綠的林蔭小徑,又再見到了那浩渺的水光。夕陽斜下,漁舟唱晚,水光粼粼之下,是漫漫歷史長河,是千載悠悠歲月。
雲東海湖水域遼闊水光瀲灩。/雲東海供圖
溯源
秦漢時期的遼闊水域
獨坐一葉扁舟,行至雲東海,水光灩瀲,鳥兒掠過水麵,不經意間回頭,萬頃湖泊隱約可見一點山,山無雜音、樹無雜色、水無雜質,這裡空曠且幽深。
千載歲月悠悠,湖還是那片湖,從它在輿圖第一次擁有名字的時刻,就被賦予了記憶。
古雲東海煙波浩渺,水域遼闊。到清末民國初年,湖面面積仍然有3萬多畝。
三水位於珠江三角洲腹地,近代以來,地形較低的地方形成大小不等的低洼渦地36處。這其中,主要有大塱渦、橫山渦、張邊渦、大塱山渦和木棉渦。
渦,其本義是形容水流旋轉而形成的中間低洼的地方,古時三水人將其用來比喻水泊。其中,大塱渦因地勢低洼,形狀似鍋而得名。
《三水縣誌》裡,一段文字記載了當時的面貌:縣境古屬水域地帶,蘆苞湧以南,蘆西路以東,範湖、樂平、南邊直至西南鎮北面,在秦漢時期是一片廣闊的水域,古雲東海,後來這片水域日漸萎縮,後人稱為大塱渦。
筆者進一步考證發現,在隋朝至北宋期間(581年~1127年),大塱渦與西南湧溝通而成為水天一色的湖泊。即便到了民國時期,渦內積水常年深至兩三米,可以從南邊寶月堂圩附近,乘船抵達魯村、伏戶村、楊梅圩等地。大塱渦四周高中間低,在珠江口海平面以下,最低處負1.07米,成為佛山海拔最低點。
變遷
滄海桑田的悠悠歲月
明朝時,雲東海湖邊的人們開始築堤、排水、造田,將渦內淤地改良為田,部分地區逐漸成為水稻產區,水面縮小。
20世紀50年代,三水成立了治理大渦工程指揮部,開始對大塱渦內低洼地進行整治,低洼地方的水用水泵抽乾後造田,渦內水面逐漸減少,稻田面積逐年增加。
當時,大塱渦周邊的漁民紛紛上岸耕種,大家種「大谷」(紅米),禾苗有一米高。由於長期水浸,當時土地特別肥沃,收成可達350公斤/畝。後來,農民將部分低洼地改造為魚塘,形成了魚塘、耕地交錯分布的格局,蔚為壯觀。
20世紀中後期,三水從缺糧縣一躍成為廣東省有名的糧食產區,人均上交給國家的商品糧一度達全省第一。1980年,三水縣糧食局被糧食部授予全國糧食先進單位。這份榮譽有雲東海湖「滄海變桑田」的一份功勞。
1998年,三水提出「退田還湖」設想,浩大的退田還湖工程歷時10年得以實現。2008年,大塱渦一帶低洼地被規劃為雲東海北湖,北江潺潺的清流通過水道注入雲東海北湖,水面規劃面積7000畝。不久後,面積3000畝的雲東海南湖也啟動開挖。南北兩湖宛如一對雙子星,使得雲東海湖成為與杭州西湖面積相當、水域面積超過萬畝的湖泊。
如今,雲東海北湖環湖綠道已經全線貫通。晨昏兩時,人們可以在這裡騎行、徒步、慢跑,聽的是數千米長堤幽幽鳥鳴,賞的是萬畝湖面水光瀲灩。
雲東海北湖夏意依舊濃烈。經過雨水的洗禮,湖畔的樹叢裡散發出清新氣味,紫荊花瓣落滿綠道,蟲鳴鳥叫之聲入耳。徐曉是雲東海街道楊梅村人,她記得,2010年前後,蓄水工程逐漸完成,第一次看到蓄水後的雲東海北湖是在一個傍晚,餘暉斜照、碧水似金、倦鳥歸巢,美如畫卷。
每隔一段時間,三水攝影愛好者盧冠東總會扛上「長槍短炮」,沿著雲東海北湖的環湖綠道走進灌木叢深處,架好器材,擺上小板凳,靜靜等待白鷺的出現。他一手輕握鏡頭調整焦距,一手不停按動快門,記錄白鷺的嬌姿倩影。
這座靜默的雲東海湖,一直守護著三水,滋養著城裡的人。它在三水人的性情裡植入了溫和、友善的基因,城市也因之而變得包容、篤定。
在這兒,人們閉上眼睛,仿佛就能看到秦漢時期那浩渺無涯的水光。從「圍湖造田」到「退田還湖」,從「滄海變桑田」到「桑田變滄海」,雲東海湖見證了悠悠歲月。
從高空俯瞰雲東海月亮湖的湖中小島,宛如一個戒指安放在湖面上。(資料圖片)
印記
源遠流長的紅色精神
雲東海湖靜謐、秀美,同時它在三水人的血脈中留下了赤子之懷,這是它給這片土地,給這個時代最好的饋贈。
三水是一座因水而生的城,湖水逶迤之處,逐漸聚集了村莊與人家。明代初期,橫湧村何、梁兩姓的先民來到這裡,並在大棉湧南的一個大沙灘上墾荒種植,同時以打魚和運輸為生。
到了今天,雲東海湖歷盡滄海桑田。昔日依水而建的村莊再也看不到煙波浩渺的景象,但是在上橫湧村一處青磚古房,門前一塊碑銘卻訴說著這片水域有過的不平凡歲月。
這一處名為榕蔭廳的房子,是橫湧村農民運動遺址。在20世紀20年代,這裡曾經點燃農民運動的火種。
上世紀20年代,當農民運動浪潮湧向三水,三水最早的黨組織和第一個農民協會成立。
大塱渦所養育的梁應坤,帶著他的鄉親走上農民運動的歷史舞臺,並參與建立了中共三水縣支部,那是1926年5月~6月之間。根據史料記載:當時,榕蔭廳正廳牆上掛著犁頭旗,大門豎起『三水縣上橫湧農民協會』 等標語,數百名農民群眾齊集榕蔭廳前空地上開慶祝大會。農民協會會員則穿著會員制服,胸前佩戴會員證章,村裡人頭湧湧,處處鼓鳴獅舞。會上,梁應坤、何挽中當選為農會正、副會長。農會成立後,清算或接管公償廟產,將錢款充當農會經費或用於農民福利事業,同時實行減租減息、禁菸禁賭,維持社會治安。
1926年11月,三水縣農民協會組建了農民自衛軍。當時,全縣已有40多個鄉村建立了農會組織,會員3480人,三水農民運動自此達到高潮,為推動農村反封建反土豪劣紳的鬥爭提供了組織和隊伍的保證。
在大塱渦另外一邊的石湖洲村,鄧培在他14歲那年遠赴唐山,從一名工人成長為工人運動革命家,最後為革命英勇獻身。如今,一批又一批黨員群眾來到鄧培故居緬懷先輩,汲取奮進力量。
1921年秋,鄧培成為唐山地區及河北省第一名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工人。1922年底,鄧培作為中國工人代表之一獲得列寧接見。隨後,鄧培積極參與唐山基層黨組織建設,並擔任主要領導人,組織開展罷工運動,將唐山工人運動推向高潮。1923年和1925年,鄧培出席中共三大、四大,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兼任中央駐唐山特派代表。後來,他回到廣東開展工人運動。
1926年到1927年春天,鄧培3次返回三水考察農民運動,幫助鄉親組織農協社並起草鄉規12條等。在村裡,他總是滿懷信心地說,家鄉太窮了,但總有一天會好起來的。在其感召下,幾個同鄉決意跟隨他參加革命。
這片盤亙千年歲月的水域,成為三水農民運動的發源地。這裡,走出了中共早期的優秀黨員鄧培、梁應坤。如今,鄧培故居、榕蔭廳,一處處不平凡的紅色印記,仍在敘說著那一段不屈不撓的紅色歲月。
原標題:煙波浩渺醉千年 漫漫歲月靜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