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魚sir朋友圈一位浙江家長發了這樣一段話:
不關注高考的人,可能根本看不懂這段話是什麼意思,有何利害關係。
隨後,魚sir私信了這位家長。
一路聊下來,她一直在表達一種情緒:後悔當時沒讓孩子選考物理。
有些家長或許覺得自家孩子還小,高考還遠著,可以暫時不關心,什麼物理不物理的,放一邊先。
魚sir建議先不要急著下結論,看完本文後你可能會有新的答案。
若要解釋上面這位家長為何後悔,以及她發的那段文字裡,究竟包含著什麼信息,還得先從新高考開始。
一些家長可能知道,2014年,國務院出臺了《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上海和浙江率先啟動了高考綜合改革試點。
新高考最大的特點是,不再分文理,也打破了「一考定終身」的規則。
魚sir以浙江新高考為例,語數英3科必考,考生再從物化生政史地技術7科中任選3科,也就是所謂的7選3,最後6科成績組成最終高考成績。
選考有兩次機會,擇高分計入高考總分。
這當然是好事情,考生有更多選擇和機會。
可改革也改出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副作用:許多學生紛紛「棄考」物理。
2017年高考,浙江全省29.13萬考生,選考物理的只有8萬人。
浙江省柯橋中學資深物理教師孫國標介紹,2019屆近800名學生中最終選擇物理為高考科目的僅為220人左右。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有人說是因為物理太難了。
這當然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原因,賦分制。
上文提到的選考科目最終成績,並不是我們以往概念裡的卷面分,而是經過賦分後的成績。
那賦分是怎麼操作的呢?
考生各科成績按等級賦分,起點賦分40分,滿分100分,共分21個等級,每個等級分差為3分。
看圖:
舉個慄子,兩位考生都選考物理,卷面分一個是91分,一個是93分,但由於兩人成績排名都在前1%,經過賦分,最後都能拿到100分。
換一個,一位考生選考歷史,卷面考了91分,但由於成績排名在前11%-15%,經過賦分後,成績會低於卷面分,計入高考總分的成績是88分。
大家發現沒,賦分制依據的是排名,考生所要考慮的不再僅僅是自己究竟能考多少卷面分,還要關注同臺競爭的「分母」們都是什麼水平,自己位次如何,靠前還是靠後。
因為理論上,選考人數越多並領先分母基數人群的位次越高,你最終取得的賦分就越高,反之,賦到低分的可能性就越大。
而物理就屬於後者。
不可否認,物理在所有選考科目中是最難的,因此容易拉開差距。
不僅如此,物理還被人為增加了難度。
出題人考慮到政治、歷史等文科科目拉開分值的可能性不大,且入選浙江高考的「技術科目」,由於學科比較新,難度係數也很低,於是就將拉開差距的科目放在了成熟科目「物理」之上。
物理越來越難,逼退了一部分原先還想嘗試一下的考生,最後只留下一批擅長競賽的尖子生,形成「神仙打架」的格局。
我們可以看下面這張圖。
這張圖表明,選考物理考生人數總體上隨著位次號遞增而逐漸減少。也就是說,位次(成績排名)越靠前,選物理的考生越集中。
北京某高中的一位老教師2015年在浙江調研學習時,就發現了這個趨勢。
她透露,「當時就聽到了一種投機的現象,就是比如比較好的學校,學生選物理的會比較多,但是比較弱的學校,學生成績比較差,覺得選物理可能比較難,他會選擇別的,避開物理。」
難度大,選考的學生多為尖子生等種種因素疊加且相互影響,導致棄考物理的人越來越多,進而使學科人數基數趨小,賦到高分更難,整體變成一個惡性循環。
說到底,大家不會考慮你不學物理,我也不學物理,國家今後會面臨怎樣的危機。
大家只關心一點,以最優的排列組合,讓自己的成績達到最好的可能,反正最後投檔看的還是總分,當然儘可能選能賦到高分的學科。
但國家也不會坐以待斃,任物理就這樣被棄之。
魚sir一位朋友在杭州一所高中擔任班主任,她帶的第一屆學生剛好是新高考第一批學生。
她告訴我一件發生在她班裡的有趣事件:
「我帶的第一屆高三就是改革的第一屆,這批學生當時都是摸石頭過河,大學招生也是摸石頭過河,就鬧了笑話。有一個最後選了藥學的孩子,高中選考科目是歷史,政治和生物,沒有學過化學,結果進到大學,給自己找了一個化學家教。」
這個事件雖然和物理沒有直接關係,但大同小異。
當時的高校在招生時,對選考科目都沒有太多限制,主要因為第一次試水,擔心限制太死,比如必選化學或物理,招不到足夠的學生。
這顯然也不夠科學,後期,一些高校在評估後,逐漸在一些專業上,增加了對應的選考科目要求。
尤其針對物理,進行了更深刻的改革。
2017年11月,浙江省教育考試院、省教育廳發布了《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深化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的若干意見》,針對物理選考人數下降的問題,實行最低人數保障機制。
《意見》明確了物理選考的最低保障人數為6.5萬人。
也就是說,如果物理選考科目某次考試賦分人數多於6.5萬,將繼續以實際人數為基數,按規定比例、規定辦法賦分。
當物理選考科目某次考試賦分人數少於6.5萬,將以6.5萬為基數,按規定比例計算各等級人數,從高到低進行等級賦分。
這個6.5萬是怎麼來的呢?
《意見》解釋,物理選考保障數量是「按高校授理學、工學學位專業近五年在全省高考錄取考生的平均人數確定」。按高校統計2013-2017年授理學、工學學位專業在全省高考錄取考生人數,物理科目保障數量為6.5萬。
可是,設定最低保障人數作用有限,相比浙江參加高考總人數,6.5萬依舊是少數,對賦分不利。
還有一招更狠的。
2018年初,教育部下發《普通高校本科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指引(試行)》(以下簡稱《指引》),給出了12個門類下的92個專業類的可選科目和選考要求,為高校專業選科給出了「官方指南」。
這份《指引》規定,共有19個專業類必考物理,佔總專業類數的20.4%(對比2017年上海高考的數據:8404個專業中只有8.2%的專業必考物理)。
高考改革啟動之初,對招生專業選考科目限制比較寬鬆,大部分是「或」的關係。但《指引》中明確規定了19個專業大類物理科目是必選。
理工科名校如清華、浙大、上交等必選物理的專業數量都在80%以上,中科大更是100%全部專業必選物理。
根據教育部《指引》,上海於2018年出規定,要求選考物理的高校比例上升,規定出來後,同年,當地考生選擇物理科目的比例相應提升到了40%,比第一年提升了十個百分點。
新高考試點省市的考生們,剛好在今年迎來這份指南的正式落地。
因此,才會有開篇那位家長的「後悔」。
今年必須選考物理的專業比例提升了,相應的招生計劃也會增加,在招生計劃總量保持穩定的情況下,那些未選考物理的考生自然少了許多機會
從整個可報計劃看,選考物理的考生可報考的高校專業範圍最廣,達到91%以上,可報總計劃佔比為83%左右,可報本科計劃佔比為87%左右,遠高於排第二的學科。
這樣看起來,不選物理,似乎怎麼也說不過去。
但選物理就一定有更大的可能嗎?也未必,因為如果成績本來就差,也許會因為賦分低,更加吃虧。
總而言之,新高考下成績平平的考生面臨著一種兩難的境地:選不選物理,都沒有保障。
那有沒有解決方案呢?
對已經在上高中,成績基本定型的孩子來說,變數不大,但對於還在上初中,甚至小學的孩子而言,尚有機會。
尤其是小娃,越早啟蒙物理,到高考時,底子越硬,選擇的空間就越大。
物理,物理,萬物之理。
我們暫且撇開應試不談,物理也應該是值得學習的一門學科。
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物理教研組組長李宇煒說,物理學科是很多其他自然學科的重要知識和能力基礎,不管是對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創新精神、邏輯推理能力等各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且從統計上來看,以物理學科為背景的學生轉向其他專業時,更容易取得成績。
而科學知識的學習啟蒙,宜早不宜遲。
史蒂芬·霍金曾說過:「給兒童解釋科學要比較容易些,因為他們沒有成見,樂於學習。」
一句話,儘早幫助孩子啟蒙物理知識,沒有條件也要嘗試創造條件讓孩子學物理,總之,不能再佛系了。
這一方面,魚sir能做的,就是推薦部分覺得不錯的物理啟蒙書籍繪本,關鍵還是靠家長自己意識到其中的利害關係,理性做出選擇。
1.《有趣的物理》,適合6-10歲
這套讀物來自韓國。
書中聚焦了16大物理主題,包括物質的特性與變化、慣性、平衡與重心、力、光與影、能量、電、重力、彈力、速度、摩擦力、磁鐵的力量、熱的傳遞、聲音、物質的狀態……
魚sir個人比較喜歡的是,書中的繪畫和語言,有趣易懂,故事性強,非常適合孩子。
2.《寶寶的量子物理學》套書,適合0-99歲
《寶寶的量子物理學》,此前因扎克伯格給自己剛出生不久的女兒讀而聲名大噪。但它只是整個系列中的一本,全套有10本。
書的作者是一位物理學家、數學家和三個孩子的父親,可以說是一位既懂孩子又懂物理的完美作者。
魚sir想強調的是,這套書書名裡雖然帶著「寶寶」,其實什麼年齡段的人都可以看,學前、小學的孩子,甚至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可以學。
各位家長可以隨便感受一下,作者是怎麼通過繪本講物理知識的。
3.《力學原來這麼有趣》,適合6-14歲
推拉的力、投擲的力、抬舉的力、驅動汽車和飛機的力……這是一本專門講力的讀物,由日本高校的幾位教授合著,適合小學生、初中生。
4.《揭秘物理》,適合7-14歲
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是,折頁翻翻,更加形象生動,家長在啟蒙孩子一些知識時,通過翻翻可以增加互動性和趣味性。
5.《喬治開啟宇宙的秘密鑰匙》,適合11-14歲
這本和上面推薦的幾本書都有些不一樣,它很特別,由史蒂芬·霍金和他的女兒露西·霍金所寫,小說,講的是一個普通少年如何開始對科學感興趣,並成長為科學家的故事。
霍金自己很滿意這本書,認為它「獨一無二」。
如果你對孩子在學習上有什麼困惑,歡迎大家隨時
和我交流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