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來做VCT諮詢的人很多,普遍都問了我一個這樣的問題:醫生,什麼是窗口期?窗口期有多久?熬過了窗口期是不是就可以排除感染愛滋病?在這個談艾色變的時代,很多有高危行為的人群前來諮詢是一個很好的現象,說明大家對愛滋病這種疾病有了想進一步認識的想法,但是苦於自身缺乏醫學知識而無從下手,因此,普及愛滋病相關知識刻不容緩。現在我就來簡單跟大家講解一下:
1、窗口期的定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WS 293-2019愛滋病和愛滋病病毒感染診斷》,窗口期是指從HIV感染人體到感染者血清中的HIV抗體、抗原或核酸等感染標誌物能被檢測出之前的時期。HIV感染者在窗口期雖然抽血檢測查不到HIV抗體,但在其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等體液中已含有大量HIV,具有很強的傳染性,此時是很危險的,如果不知情者接觸了其上述體液就很有可能被感染的風險,因此,我們建議大家要潔身自愛,不發生高危行為,不給愛滋病病毒任何感染的機會。
2、窗口期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一、檢測方法
無論使用什麼方法,窗口期都是客觀存在的,任何感染標誌物都有一個從無到有、數量從少到多、進而被檢出的過程。HIV感染人體後,3種常用感染標誌物能被檢出的時間先後順序為HIV核酸、抗原、抗體。現有診斷技術檢測HIV抗體、抗原和核酸的窗口期分別為感染後的3周、2周和1周左右。
二、個體差異
HIV侵入人體後,其感染進程受到病毒特性(基因型、基因亞型、複製適性)、人體免疫功能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
3、窗口期有什麼作用?
對於窗口期的了解,有助於我們選擇檢測時機、解讀檢測結果、解除感染恐慌、消除因獻血而感染HIV的概率。
一、選擇檢測時機
發生高危行為之後,即使感染了HIV也不能立即檢出,需要過了窗口期後再去檢測。目前我省最常用的愛滋病篩查試劑是第三代HIV抗體檢測試劑,建議至少3周後再去檢測。而開展核酸檢測的機構少,而且檢測成本高、一般開機頻率低,不宜用於常規篩查。
二、解讀檢測結果
獲得HIV檢測陰性結果後,應根據採樣檢測時間及檢測方法考慮處於窗口期的可能性。建議根據末次高危行為發生的時間,推算是否需要再次檢測。人感染HIV後,在窗口期內已有傳染性,因此要注意防護,避免傳染他人。
三、解除HIV感染恐慌
不少人發生過高危行為後,陷入長久的恐慌之中。他們關心的是:如果檢測結果一直陰性,需要多久才能排除HIV感染?此時要考慮個體差異,絕大多數人(99.99%以上)在發生末次高危行為3個月後可以排除HIV感染。有人總擔心自己是特殊的極少數,怎麼辦呢?可以參考醫療衛生人員和人民警察發生HIV職業暴露後的隨訪檢測時間,延長到6個月甚至1年再排除(對於存在基礎疾患或免疫功能低下,產生抗體延遲等特殊情況的,隨訪期可延長至1年)。排除感染所用的檢測方法應該是HIV抗體檢測方法,因為HIV核酸和抗原檢測結果陰性都不能排除感染的可能性。
四、消除因獻血而感染HIV的概率
由於窗口期不可能徹底消除,獻血員篩查檢測HIV抗體陰性是可以排除絕大多數HIV感染,正規臨床用血是有保證的!但由於不能斷定獻血員是否處於窗口期,所以輸血無法保證絕對安全。因此,不要輕易接受輸血,特別是來源不明的血液和血液製品。
4、怎麼順利度過窗口期?
日常工作中碰到很多諮詢者,在發生高危行為後,心理異常的緊張、害怕,每天一遍一遍地給我們打電話,不分白天、黑夜,由於不相信一些醫院的檢測結果,加上自己此時又有部分其自認為是愛滋病相關症狀(由於現在網絡發達,很多人高危行為後,礙於面子,不敢向自己的親戚朋友訴說,又羞於諮詢醫生,於是乎,他會自行在網上搜索,甚至自行在淘寶上購買檢測試劑,然後把上面的症狀跟自己所為的症狀一一對照,越對照心理就越沒底,越害怕,總感覺自己就是得了愛滋病,任憑我們醫生怎麼跟他說都沒有用),於是,總是一遍一遍地換著醫院去進行抗體檢測。這種恐艾心理是很不可取的,既徒增自己的煩擾,又浪費醫療資源。
就如何順利度過窗口期,大家不妨試試以下方法。
一、及時尋求醫生的幫助,幫你分析「高危行為」的危險度,減輕自己的心理負擔;
二、大多數人恐艾,正是因為對照愛滋病初期症狀來判斷自己是否染「艾」!事實上,在感染HIV的初期,至少有一半的人無明顯症狀;也沒有任何一種症狀能直接斷定感染HIV;
三、轉移自己的注意力。當感覺到「恐艾」壓力時,可以給自己找一些事情做,比如努力投入工作或找人交談,幫你轉移注意力。如果一味的關注愛滋病,只會讓你很快身陷「恐艾」難以自拔!#百裡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