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貼子《沙門菌分類的那些事——沙門菌屬的分類知識投票答案》中提到過,按國際原核生物系統分類會的裁決建議,沙門菌屬可分類為腸道沙門菌(Salmonella enterica)和邦戈爾沙門菌(Salmonella bongori)和2個種,以及腸道沙門菌的6個亞種(如圖)。
腸炎沙門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的正式分類是腸道沙門菌腸道亞種腸炎血清型。但由於沙門菌的分類長期存在爭議,國內一些學者沒有把Salmonella enterica和Salmonella enteritidis分清楚,竟然將實際為血清型的Salmonella enteritidis誤認為沙門菌的種,主觀地創造出Salmonella enteritidis subsp. enterica和Salmonellaenteritidis subsp.arizonae這樣的新名詞,並翻譯為「腸炎沙門菌腸道亞種」和「腸炎沙門菌亞利桑那亞種」。翻譯過後,連菌名的拉丁英文都出錯了,這大概是最奇葩的翻譯了。還好,這樣的翻譯不多。
多少風雲人物,都被一氏中
眾所周知,巴斯德是微生物史和醫學史上的一個傑出人物。在分類學上,「Staphylococcus pasteuri」也是以巴斯德命名的,以他名字命名的還有Pasteurella屬。之前,Pasteurella曾譯為巴氏菌屬,後更正為巴斯菌屬。但「Staphylococcus pasteuri」,一直以來,仍被翻譯成「巴氏葡萄球菌」。
同樣,以德國博物學家、植物學家、細菌學創始人之一的費迪南德·科恩(Ferdinand Cohn)命名的「Staphylococcus cohnii」,本應該翻譯為「科恩葡萄球菌」,卻被譯成了「孔氏葡萄球菌」。再比如,以人名「Morgan」命名的「摩根摩根菌(Morganella morganii)」,被譯成了「摩氏摩根菌」。類似的歷史名人,還有一大批。我總以為,這樣的翻譯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行為,是我們醫學微生物的一大悲哀!
3.1 Capnocytophaga菌:
「噬」「嗜」不分
「Capnocytophaga」由「Capno」和「cytophaga」組成,詞綴的前者表示「煙」,引申為「二氧化碳」,後者為「吞噬細胞」,如果直譯的話,則為「二氧化碳噬細胞菌」;但是,該菌通常根據其詞源「N.L. fem. n. Cytophaga, devourer of cell; intended to mean devourer of cell wall, cellulose digester」譯成了「二氧化碳噬纖維菌」。該菌名其實與嗜沒有任何關係,而詞根「philo」是「love」的意思,例如,哲學(philosophy)由「philo+sophy」組成,表示「愛與智慧」。在細菌名稱中,詞根「philo」通常翻譯為「嗜」,如「嗜血桿菌(haemophilus)」和「嗜肺軍團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
「二氧化碳噬纖維菌」被譯成「二氧化碳嗜纖維菌」,我總懷疑,這個錯誤很可能源于于一個失誤。比如,某細菌鑑定儀在進行菌庫翻譯的時候,技術翻譯很可能是打拼音的,不小心把「噬」打成了「嗜」;而我們臨床微生物專家竟一直沒有發現,於是乎,「二氧化碳嗜纖維菌」的翻譯,一錯到如今!
3.2、Staphylococcus capitis菌
「Staphylococcus capitis」菌翻譯成「頭狀葡萄球菌」,也是很坑爹的翻譯!因為按照詞源:「L. n. caput, head; L. gen. n. capitis, of thehead; pertaining to that part of the human body where cutaneous populations ofthis species are usually the largest and most frequent」,其命名源於其「在人體的頭皮內包含大量分布」,為「頭部」,而非鏡檢形態的「頭狀」(電鏡像頭嗎)。很顯然,我們應該根根楊瑞馥等的《細菌名稱雙解及分類詞典》,譯為「頭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capitis電鏡照片,見參考文獻:Non-contiguous finished genome sequence of Staphylococcus capitis CR01
3.3、Acidovorax facilis菌
類似的錯誤,還有「Acidovorax facilis」菌,該菌被翻譯成「敏捷食酸菌」。但按照詞源「L. masc. adj. facilis, easy, referring to the ease of cultivation of the organism」,指的是該菌採用人工方法易於培養,故應該參考楊瑞馥等《細菌名稱雙解及分類詞典》,譯為「速生食酸菌」!
4、地名被音譯
在菌名的翻譯中,還存在許多地名命名菌種被當成人名進行音譯的情況。如,「Staphylococcus lugdunensis」被譯為「路鄧葡萄球菌」,而根據詞源「lugdunensis, pertaining to Lugdunum, the Latin name of Lyon, a French city where the organism was first isolated」,其以菌株首次分離的城市「裡昂」命名,故應該譯為「裡昂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lugdunensis不能譯為「路鄧葡萄球菌」,就好像可誘發心內膜炎的「中華鏈球菌(Streptococcus sinensis)」,不能夠音譯成「支那鏈球菌」一樣!這樣的翻譯錯誤,其實是對一個城市、甚至於一個國家的不尊重!
類似錯誤翻譯還包括:腸道沙門菌印度亞種(Salmonella enterica subsp. indica)被譯成腸道沙門菌因迪卡亞種,歐洲醋酸桿菌(Acetobacter europaeus)被錯譯成「歐羅巴醋酸桿菌」,包括我們自己,也曾經把蘇黎世放線菌(Actinomyces turicensis)錯譯成了「圖列茨放線菌」。
上面主要講了4類常見的菌名翻譯錯誤。但事實上,醫學菌名的翻譯錯誤可能遠遠不只是這些。翻譯錯誤的原因很多,也很複雜,真實的原因也難以完全了解。然而,菌名的修改將涉及教材、書籍、論文、文件及檢驗科LIS系統,這是一項非常龐大的工程。
譯匠編輯,內容素材來源:細菌的分類與進化,作者:屈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