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王擊凡
1. 如何「耕種」音樂?
最初我並不知道,像陳立農這樣一個年輕鮮活的「小鮮肉」,到底為什麼會覺得自己「格格不入」?當我從頭到尾認真聽完陳立農以《格格不入》來命名的首張個人專輯時,我想,我可能在這個大男孩的音樂裡,找到了藏在唱片背後的那個答案。
生於2000年的陳立農,正好出生在實體唱片工業由盛轉衰的關鍵節點上。千禧年,大家還在懼怕網上肆虐的「千年蟲」病毒,卻又紛紛開始擁抱網際網路。盜版唱片,非法下載,日流韓流……從那一年開始,有概念的實體專輯,也逐漸變成越發稀有的物種。
跟陳立農同代的00後樂迷,並沒有經歷過實體唱片的輝煌年代。自他們懂事開始,「音樂」這件事,便已經以線上發行單曲為載體,出現在他們的生命經驗當中。當不同的熱門單曲被App打亂順序隨機播放時,一張完整專輯所承載的意義,也無奈地被消解了。
00後熟諳每一個音樂串流平臺的遊戲規則,願意為偶像的線上專輯花錢買130張,卻很少真正擁有一張實體的唱片。所以,當我看到陳立農以一種近乎復古般的執拗態度,做出了《格格不入》這張有完整概念、有起承轉合的真唱片時,我的內心是震驚的。
《格格不入》並沒有刻意去做那種所謂的「大爆神曲」,幾乎整張專輯的基調,都是極其安靜舒緩的,即使是跳躍動感的舞曲部分,也都按照陳立農本人的性格來調配。每一首歌,都在為專輯的完整性而服務,這在非常割裂的單曲時代,真是一件相當難得的事。
聽著《格格不入》,我的腦海也浮現出這樣一個有趣的畫面:假如把華語樂壇比喻為一片田野的話,當別人都在急著收成、急著增加產量時,與周遭風氣看似「格格不入」的陳立農,卻仍然固守在自家的一畝三分地裡,認真深耕細作,只「種」自己想種的音樂。
如此的「格格不入」,當然不是過時,而是陳立農選擇與當下的流量世代,保持著一點清醒距離的優雅姿態。他更想留下的,是「作品」。無論外部環境如何喧囂,陳立農都繼續悠然自得地,堅持著自己最初相信的音樂理念。
華語樂壇的「風口」瞬息萬變,今天流行這個曲風,明天又流行那個舞步,跑得慢一點的人,好像很難跟得上瞬息萬變的潮流風向。但有時候,跑得慢可能也是好事,慢慢來才反而比較快——這或許便是陳立農的「格格不入之道」吧!
陳建騏作曲、葛大為填詞的專輯同名曲《格格不入》,大概也寄託了陳立農在這短短數年間的從藝心路歷程:「沿著世界畫好的線,向前進,卻沒忘記這格格不入的自己,需要些勇氣……成為你們理想的我,不猶豫,卻心疼起這格格不入的自己!」
與其盲目跟隨別人的既定路線,不如勇敢灑脫地「做自己」,流量歌手當然也可以把歌唱得很好。當陳立農在《格格不入》呈現出自己跟其他「小鮮肉」與別不同的個人特質,這樣一個跟流量生態「格格不入」的他,也逐漸成長為「理想中的那個自己」。
不少被資本裹挾的年輕偶像,都忙著收割流量帶來的短暫紅利。跟那些只圈快錢、毫無靈魂的專輯相比,反其道而行之的陳立農,當然是「格格不入」的。但這樣的《格格不入》,可能才是當下的華語樂壇,最需要的那一種「格格不入」。
2. 愛豆要怎樣唱?
像《格格不入》這樣從頭至尾把專輯概念貫徹得恰到好處的唱片,會讓很多像我這樣從實體年代走過來的中年人,懷念起實體唱片無法取代的美好質感。
十二首歌的排序、主題、關鍵詞,都帶著實體唱片的「遺風」,但同時又與新生代的聆聽習慣無縫銜接。而對於跟陳立農一樣年輕的樂迷來說,《格格不入》則有可能是他們人生當中所擁有的第一張唱片。
《格格不入》所帶來的高質量聽覺體驗,亦會成為年輕樂迷今後在鑑賞唱片時的參考標準。所以,《格格不入》還肩負著告訴新一代樂迷,「什麼才是一張真正好的唱片」的教化重任。
在我看來,陳立農最值得新生代音樂人學習的,是即使面對各種日新月異的潮流,他仍然對自己心底所鍾愛的曲風,所保有的那一份不疾不徐、絕不盲從的強大自信。
《格格不入》並沒有那些為了流行而強加的速食流行元素,於是,從陳立農口中唱出來的這些歌,幾乎都是真正最適合他的、同時亦是最令人舒服的音樂風格。
在無意之中,陳立農還以這樣一張相當我行我素的《格格不入》專輯,為長期在「流量」與「質量」之間,作「兩難選擇」的華語音樂產業,解開了一個世紀難題:
自帶流量的愛豆歌手,到底要唱些什麼歌、出一張怎樣的唱片,才能平衡音樂質感、專業評論、聽眾口味等多方面的需求,甚至還能兼顧歌曲本身的流行度?
在大部分流量藝人的首張專輯中,我們很少有機會能聽到,像《卸妝卸裝》《最後章節》《早該知道》如此大量的優質抒情中慢板作品。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裡,身為流量擔當的年輕偶像,似乎就應該整張唱片都唱唱跳跳,而《格格不入》則顛覆了這一種想像。
說到要為年輕偶像樹立個人風格,與陳立農建立緊密合作關係的環球音樂集團,可謂是這一方面的傑出佼佼者。背靠環球音樂多年來累積下來的豐富經驗,在為陳立農這樣的年輕偶像打造專輯時,環球更懂得該如何在音樂質感與流行度之間,取得一個恰到好處的平衡。
為備受矚目的流量藝人做他們的第一張個人唱片,唱片公司所拿捏的尺度也相當重要,多一分,少一分,都會引發軒然大波。真的要佩服環球音樂的深厚功力,無論是被《格格不入》驚豔到的專業樂評人,還是對陳立農首專期盼已久的「農糖」,都對環球「慢工出細活」磨出來的這張專輯放下了心頭大石。
環球深耕音樂性的操作,讓樂迷驚奇地發現,置身於「流量」標籤之下的陳立農,其實有更多不一樣的可能。即使是專輯中快歌的部分,環球也特意把這些好玩的歌,做得完全不像是流量藝人會唱的新奇風格。
金曲獎製作人剃刀蔣給陳立農量身打造的舞曲《統計學改》,正好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陳立農身上極大的可塑性:「看我表現所有可能性,以為了解但是不一定,不要輕易對我下定義……」
像陳立農這樣無法用以往既有「愛豆」標準來定義的新生代偶像,大數據對他沒有過多的限制,統計學在他身上仿佛也失靈了。個性十足的陳立農,註定就是這一批程式化的年輕偶像裡,最特殊、最無可取代的那一個。
3. 在音樂裡「透視」?
既然陳立農的性格是如此鮮明獨特,那麼要做好他的專輯的話,當然要從他本身的性格特質出發,實現真正的「人歌合一」。只要把陳立農性格裡這些跟現實世界最「格格不入」的部分,忠實地以音樂的方式呈現出來,那《格格不入》這張唱片就成功了一半。
不過,「人歌合一」這個詞,聽起來好像很簡單,只要把歌者的性格完美地融進每一首歌就好。但在實際操作的層面上,要做到「人歌合一」,卻往往是最考驗製作人的功夫與耐心的。製作人必須透徹了解歌手是一個怎樣的人,才能做出適合他的音樂作品。
這一次《格格不入》的幕後班底,有陳建騏、剃刀蔣、葛大為、劉胡軼等經驗豐富的資深音樂人,用他們的觀察角度,細緻地描繪出了陳立農的音樂面貌。而陳立農也足足花了一整年的時間,全身心地投入到專輯錄製的細節打磨中。
在《格格不入》的專輯封面上,陳立農的脖子上圍著一個三角形的發光體,既在視覺方面相當搶眼,同時亦成功傳達出「格格不入」的唱片概念意象。而這個三角形,還在文案裡被描述為陳立農「頂尖,開創,透視」的高標準三維度接軌。
亦因如此,我會把力圖做到「人歌合一」的《格格不入》,視作「透視」陳立農的一個重要起點。作為一名人生閱歷尚未夠豐富的新生代歌手,陳立農也想要透過他還沒到20歲的年輕視角,表達他對這個世界的誠實觀察。
如果放在十年後來回望,《格格不入》可能會更像是陳立農的一份青春保存檔案。它以聲音的方式,記錄了陳立農在當下這個狀態的所思所感,而這樣一種近乎「透視」一般,敢於全方位直視自身的質樸勇敢,大概也只有不到20歲的年輕人可以做得到。
在《格格不入》整張專輯當中,引發了最多樂迷熱烈討論的合唱曲目《一無所知》,除了因為有金曲歌后徐佳瑩的友情跨刀之外,陳立農在聲音裡所保存下來的,那一份獨有的天真莽撞、不知所措,也是歌曲必不可少的成功因素。
《一無所知》MV裡的陳立農,站在城市高樓大廈的落地玻璃窗前,雖然眼前是遼闊的萬千世界,卻好像依舊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這也戳到了聽歌的人的真實痛處。而「關於人生我何時開竅」,亦是讓很多年輕人感同身受的歌曲段落。
要實現「開竅」,就必須開啟自己與內心世界的自我對話,同時也要讓自己的感官變得更為敏銳,不要錯過任何與這個世界溝通的機會。陳立農透過《一無所知》想要表達的是,當我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一無所知,恰恰也正是我們願意了解更多的最好時機。
我也喜歡陳立農在專輯裡特意唱給「農糖」聽的《曾經男孩》,除了向歌迷盡訴心中情之外,曾經也在人海中迷失過方向感的陳立農,亦想藉此機會抒發內心世界的一些感受:「曾經的男孩,心滿懷著期待,逆光穿越那片海,無懼傷害……」
在我看來,《格格不入》就是這麼一張坦然展露自我的好專輯。很多華語專輯之所以還不夠「好」,就是因為歌者都把自己藏得太深,從不敢在歌裡透視內心最真實的那個自己。
而陳立農能在自己的第一張專輯就做到這一點,這也正是身為歌手的他,最勇敢的地方。
4. 好歌如何推廣?
雖然我已經反覆向身邊的朋友不斷介紹,《格格不入》是一張多麼了不起的華語專輯,但經歷了這些年流量藝人良莠不齊的洗禮,有的人一聽到「流量」兩個字,便已經對他們的作品敬謝不敏。這仿佛是流量的天生原罪,也是陳立農在唱片宣傳上亟待面對的問題。
酒香也怕巷子深,作為一名新生代的歌手,陳立農深耕細作「種」出來的音樂即使再好,唱片公司也需要用更合適的方法,才能在當下這樣一個分眾越發嚴重的信息碎片化時代,把好的音樂,及時推薦給真正喜歡它的人。
作為陳立農在音樂事業上的緊密合作夥伴,近年來一直在線上宣傳方面銳意革新的環球音樂,其實亦在努力跟上時代的腳步。環球音樂與陳立農的合作,其實也是一個互相學習的過程:環球為陳立農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音樂宣發解決方案,而陳立農則為「家大業大」的環球音樂,貢獻了生機勃勃的更多可能性。
發片碰上疫情期間,藝人無法親身參與太多的線下宣傳活動,一切幾乎全靠線上。陳立農《格格不入》這一趟相當成功的專輯線上宣傳之旅,其實剛好也能作為日後傳統唱片宣傳與新媒體互動營銷有機結合的又一個經典參考範例。
《格格不入》創新思路的宣傳手法,比起其他唱片的常規宣傳套路,其實也有那麼一點的「格格不入」。
比如在傳統唱片宣傳方面,《格格不入》就採用了百大電臺提前一天首播前導單曲《我夢見你》的復古方式,試圖讓聽眾重回守著收音機、追聽電臺的昔日情懷。
在上線12小時後,《格格不入》的線上銷量就已經突破了4530000首,並刷新了7項認證紀錄,這表達了廣大樂迷對陳立農這一位超實力新人的由衷喜愛。
當然,除了銷量之外,環球還想讓更多圈層以外的聽眾,都可以有機會了解到這張專輯。所以,在專輯線上宣傳方面,《格格不入》可以說是另闢蹊徑,走了一條極不尋常的「格格不入」之路。
無論是Emoji猜歌名的互動遊戲,還是專輯封面的解鎖拼圖,都能讓樂迷按圖索驥、樂在其中,是相當值得各家唱片宣發公司研究的新媒體傳播「出圈」手法。
而在專輯文案的深層次解讀方面,環球音樂中國、環球音樂華語部、陳立農工作室的官方微博,則分別從不同的維度,來深入剖析《格格不入》這一張有深度的唱片,甚至還有意無意地呼應了一把專輯的「三角形」設定,實在是魔鬼藏在細節裡!
背靠環球音樂的「環球天后宮」,更讓陳立農獲得了與環球國際的大師姐、電影《大黃蜂》的女主角Hailee Steinfeld一同合唱新歌《Masterpiece》的難得機會。在海外那些還沒有多少人認識陳立農的陌生地方,這首歌便是能讓陳立農成功「破圈」的關鍵所在。
對比起各家日常罵工作室、罵唱片公司「不給力」的粉絲,當陳立農的粉絲好像還真的挺幸福的。很多平時因為資源匱乏、經常要自制偶像物料的流量藝人粉絲,亦都非常羨慕陳立農這一次無比充足的宣傳物料資源,甚至還有很多「農糖」自發給環球音樂點讚。
流量歌手的新歌宣發,光靠死忠粉絲在#難聽#超話控評,以及熱搜層出不窮的乏味營銷話題,其實並不足以吸引粉絲群體以外的公眾,自發性跑去聽這些藝人的歌。
這也正是環球音樂此次在陳立農新碟的企劃與A&R方面,做得比其他公司優勝太多的過人之處。真心讓樂迷發自內心喜歡的宣發手段,其實只要在每一步都做到足夠的真誠,便有機會獲得更大範圍的廣泛認可,從「圈地自萌」直至走向公眾。
當然,即使宣傳再厲害,最終還是要靠歌曲本身的質量來說話的。在這一點上,我對陳立農《格格不入》的悅耳度是絕對放心的,只要你願意去聽,你就大概率一定會愛上,這一張跟流量世代背道而馳、格格不入的優質好唱片。
是的,「格格不入」的陳立農,正在邁出他最認真的音樂第一步。
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