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指導:
廣醫三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 梁燕玲
6月21日,潘粵明道歉登上微博熱搜。
起因是19日潘粵明在社交平臺發文稱,潘粵明父突發腦梗,潘媽媽和醫生視頻學救治方法,在無任何醫學基礎的情況下為潘爸爸針灸放血、度過難關。由此,「放血療法」治療腦梗引發網友熱議,隨後潘粵明便再發微博道歉。
然而,再次發文後仍有爭議,只因其文中提到「因疫情影響醫院不能接受患者」。要知道,腦卒中是急症,對於醫院而言第一時間幹預治療是業內共識。由此可見,公眾對於腦卒中後如何正確應對,仍缺乏認識。
網友表示理解
多數網友對此表示理解,認為潘粵明也是為大家上了一課:「大家都知道有病要去醫院,要相信醫生,如果不是情況緊急,誰也不會選擇如此的下策。他一沒有在微博說怎麼做,二沒有鼓勵大家都這麼做,更不存在誤導人的想法,希望大家都有一點兒同理心吧,謝謝!」
腦卒中後「放血治療」靠不靠譜?
疫情之下,卒中救治是否真的受影響?
一起來聽專家解答。
卒中救治爭分奪秒有「三別」
腦卒中又稱「腦中風」,具有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和高復發率的特點,是嚴重威脅人們健康的疾病之一。腦卒中導致的肢體癱瘓,對家庭和社會都是極大的負擔。
然而,發生卒中時,民間仍有一些「不靠譜」的做法,比如「放血治療」。廣醫三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梁燕玲介紹,發生腦梗死後最重要的就是在最快時間內復通血管,減少傷害。在腦卒中救治中,家屬和患者要警惕「三別」:
一「別」
出現症狀別等等看!
我國將「中風120」作為判斷腦卒中的預警信號。
如果發現上述症狀,應第一時間撥打「120」,儘快前往最近的具有卒中救治能力的醫院,例如卒中中心進行救治。
二「別」
心中有數別亂投醫!
突發腦卒中後很多患者和家屬就慌了神,見醫院就送或者舍近取遠大醫院就診,從而浪費大量時間,沒有在最短時間內送到有資質的卒中救治中心。更有甚者,嘗試「口服安宮牛黃丸、放血」等各種土方法,因此,平時應留意附近哪些醫院有腦卒中綠色通道,哪些醫院可以進行靜脈溶栓或急診介入治療,一旦遇上做到心中有數。
三「別」
知情同意籤字時別問問看!
急性腦卒中目前已有成熟救治方案,而且全世界的方案都大同小異,爭分奪秒救治最為關鍵,最忌諱醫生談話時被可接受的風險嚇到,要電話給親朋好友諮詢,白白浪費時間,殊不知醫師是在全面評估後給出最優的治療方案,此刻你應該做的是儘快籤字,和醫生一道共同及早啟動治療。
梁燕玲主任介紹,出現腦卒中症狀:
首先要保持安靜,臥床休息。
其次,第一時間緊急撥打急救電話,缺血性腦卒中(腦梗死)靜脈溶栓治療的最佳時間是發病3小時內,介入血管開通治療的最佳時間是6小時內。
其次,搬動最好用擔架,途中避免顛簸 。
最後是家庭緊急處理。如果家裡有血壓計的話,測量並記錄血壓。注意不要隨便用藥,更不能向潘媽媽一樣「針灸放血」。
疫情是否會影響卒中的救治?
梁燕玲介紹,其實,國內外專家很早就注意到這個特殊人群了。早在2020年3月31日,卒中領域頂級期刊《Stroke》曾預測,受疫情影響,全球腦卒中的急診救治將出現的問題,設立集中卒中救治中心,確保醫療資源充沛,充分利用網絡等新媒體的優勢和特點,加強科普宣傳,提高公眾卒中急救和預防意識等策略。
調查發現,在2020年2月腦卒中患者的收治人數、接受靜脈溶栓或機械取栓的病例數較去年同期分別下降了40%、25%,分析導致卒中患者就診人數減少及溶栓取栓比例下降的原因,其中公眾卒中急救知識的匱乏、急診運輸能力的不足以及患者對於醫院傳染新冠病毒的擔心是關鍵因素。相關研究結果再次發表在《Stroke》雜誌。
由此可見,腦卒中救治的公眾認知教育非常關鍵,公眾對其認知嚴重不足,在疫情期間一覽無遺,更加突出。以廣醫三院「國家高級卒中中心建設單位」為例,該院今年2月,卒中救治患者大大減少,很多患者因為害怕病毒而拒絕來醫院就醫,從而延誤治療。
梁燕玲介紹,儘管在疫情期間,但醫院已經有相應調整的成熟的救治流程,24小時做好隨時救治病人的準備,廣大市民千萬不要盲目相信民間「土方法」,發生卒中應當立即就醫。
關於中風,這些知識或能救命
中風有多嚴重?
一旦中風發作該怎麼辦?
中風會有什麼症狀,
又該如何預防?
戳↓↓為健康,轉發了解!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通訊員:方小波、白恬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