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兒不易,養兒更難!一個孩子的到來固然會給家庭帶來很多歡笑,但伴隨而來的也有育兒過程中的各種煩惱與焦慮,作為一個新時代的父母,要如何避免那些日常可見的育兒坑,將兒女們培養成獨立有主見、身體健康又伶俐的小天使?
我覺得父母要有正確的求知意識,並不是網絡上那些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育兒文章都能帶給我們正確的育兒經驗,有的說法甚至還會將我們帶坑裡去。因此很有必要分清楚哪些是真的為孩子好,哪些是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阻礙孩子的自我成長的,摒棄那些不好的經驗,理智地應對育兒生活,真正地將好的經驗應用於實際,在實踐中實現父母與子女的共同成長。
這裡分享一下我在育兒過程遇到的幾個坑,希望也能幫助在同在育兒途中有共同煩惱的夥伴:
很多父母或孩子的爺爺奶奶都會犯這樣一個錯誤:覺得孩子小,而對他的種種行為有諸多的限制。不管是小時候的想要嘗試自主吃飯,還是想要玩些泥巴類的,父母長輩就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不讓接觸。
一般一周歲多點的孩子對於吃飯就表達出強烈的好奇與自主吃飯的願望,這時候作為孩子的長輩應該對此表示支持而不是阻止,也許他們會把地板弄髒,也許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收拾,但探索會讓孩子的動作更靈活,對將來的寫字、畫畫也是有好處的。同樣玩泥巴、玩水、甚至接觸些工具也是可以的,但一定要在父母長輩的監督下進行,在安全的前提下,大膽地讓孩子多去探索。
在「美國豆瓣」GOODREADS 票選好書《「不管教」,是更好的管教》一書中,作者傑西卡·萊西這樣說:
「不管教」並不是放任孩子,而是在一個大體的原則下,退後一步,給孩子成長空間,激勵孩子的自主性,讓他們體會屬於自己的勝任感和存在感。這樣孩子才能在脫離父母的那一天,擁有獨立面對世界的勇氣和智慧。
你以為自己的安排是為了孩子成長好,實質上是在為他們的成長設限。若總是管太多,孩子永遠學不會獨立!在抱怨孩子不獨立的時候,先反思自己要的是什麼樣的孩子,而自己又是怎麼樣培養的。只有放手,孩子才會有更多的成長空間,有一天他會成為雄鷹,翱翔在他本該在的天空。
管教孩子是父母長輩的本能,適當放手卻是管教者的大智慧。
曾經我也是一位愛管教的媽媽,孩子都幼兒園階段了,家裡吃飯全得靠喂,生活日常都伺候得他妥妥噹噹的。到了上小學,孩子還不會做任何家務:做飯洗衣、切菜洗碗,就連洗澡水、換洗衣服都是當媽的準備好。小孩不懂心疼媽媽,媽媽也同樣覺得自己太累太委屈。後來換了個思路,放手讓孩子多做一些事情,比如指導做個簡單的家常菜、榨個果汁、包辦飯後的洗碗收拾,孩子經過鍛鍊後,開始懂得媽媽的不容易,懂得感恩與關心,更收穫比同齡孩子更多的自理能力。
很多父母為何要給孩子報興趣班,無非是想著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沒傘的孩子更要努力地奔跑」,很勵志的一段話。可問題是,報讀興趣班並不是孩子自發的努力,而可能是趕鴨子上架的被逼學習。
5歲的孩子萱萱本以為暑假是她最快樂的時光,可是媽媽為了讓她能贏在起跑線上,卻讓她學習各種各樣的興趣班,鋼琴、圍棋、英語、繪畫……光一天就要上四五個興趣班,每天一大早孩子就要跟著老人到處趕場,弄得孩子疲累不堪,哭著鬧著不想去上課,還叫嚷著要讓警察叔叔把媽媽帶走。
興趣班本應該是培養孩子興趣而設立,如今卻被功利的家長包圍。「別人家的孩子都在學,如果我家的不學,那不是落後了嗎?」 「早知道3歲就送孩子來學鋼琴了,看別人家孩子彈的多棒」。我們也是抱著這樣的心態,讓孩子去報讀各類的課程,其中有個鋼琴的興趣班,大抵孩子對此並沒有多大的興趣,沒學多久就表示不願意去了。美妙的音符在他的眼裡早已失去了趣味,更不願意靜下心來練習曲子。有一天甚至還對我說,這課程是我逼著他去學的,非他本人意願。在經歷了這些後,興趣班的選擇上,我更看重的是他自身的興趣,而不是我認為這門課程能有利於他的未來發展。因此,後面的課程都進行得相當的順利,因是他個人的選擇即使再累點,他也可以堅持得下去。
做父母的,不應該給孩子報讀太多的課程,適當考慮一下孩子的心態與接受能力;也不應該硬下命令說一定要學某項課程,那可能會適得其反。我們應該將孩子的需求放在首位,引導他去堅持自己的興趣,學到真正感興趣的內容,並形成這樣的正向反饋,激勵他努力,這樣孩子才可能成長得更好。
網絡上經常會刷到孩子揮霍的新聞,玩個遊戲、購買頂級裝備,把父母積蓄都花掉的;利用父母的血汗錢,大額打賞主播的。這類的新聞幾乎年年都有,即使父母有金山銀山,也禁不住孩子你那麼大的手筆啊!
這些孩子如此缺乏管理金錢的意識,到底是誰的錯?不跟孩子談錢,孩子不知道金錢是什麼概念,更不會有意識地去珍惜父母的錢財。很多父母都以為自己的孩子小,自己的孩子沒必要懂,講錢會導致孩子分心於學習等等,不願意去跟孩子談錢。
有個電視臺採訪很現實地記錄了孩子的金錢認知,「你了解自己父母每個月能賺多少錢嗎?」 有的孩子說父母每月可以賺兩百,有的孩子卻說父母每周能賺千萬,還有的孩子只是一臉迷茫,像是聽不懂說的是什麼。這不是孩子的錯,更應該反省的是我們這些做父母的,沒有做好財商方面的引導,而讓他們金錢意識如此的匱乏。
其實當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階段,知道能用錢來買買買的時候,我們做父母的就應該利用好這個時機引導他們認識金錢,拓展孩子的財商。我們家孩子大概3-4歲的時候,會問很多小朋友都會問的問題:我們家有錢嗎?這說明了他已經開始關注家裡的財務狀況,對錢有了好奇心。此時可以利用他的好奇,適當地跟他談一下,錢是什麼?錢會從哪裡來?並且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消費觀,讓他可以合理地分配並使用自己的零花錢。
有本很好的兒童財商啟蒙書《小狗錢錢》,走心地推薦給寶爸寶媽和孩子一起翻看。這本書籍告訴孩子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來看待金錢,金錢又會帶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正向作用。其實說,給孩子普及財商知識會影響孩子學習,其實真的是想太多,猶太家庭的孩子就是自小在財商教育中浸潤,他們卻是那麼的優秀,那麼的耀眼。
「小兒難養,父母難當!」我們做父母的在培育孩子的過程中會遇到許許多多意想不到的坑,但我們可以多看書、多瀏覽相關知識,從中能避免些掉坑的經歷,少走些彎路。父母都不容易,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