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世博絕版卡收集 | 訂製世博精彩資訊
工作人員檢查垃圾桶
本報訊記者 陳宏 如果你能夠潛心參觀,那你會發現,即使是垃圾,在世博園內也會成為讓人嘖嘖稱奇的東西:收集、管理、利用,未來垃圾處理的完整流程,都會在這裡有著先進技術的展示。在這裡,你不僅能學到知識,說不定,還會發現屬於你的商機。
【收集】
地下傳送帶杜絕二次汙染
「我看出來是個垃圾筒,但是沒覺得有什麼特別啊!」周末遊客再度「爆棚」時,記者拉住一名來自浙江的年輕人,指著中國館附近一個嫩芽狀的垃圾筒問他知不知道其中的奧妙,他大概看了看之後,坦承看不出來。
事實上,從世博園一軸四館區域綻出的這些「嫩芽」,可是大有來頭:它們是中國首次應用於大型場館和市政道路垃圾收運的自動化系統,投資達6000萬元人民幣。
據記者了解,這種垃圾箱的底部配有目前中國最大的垃圾氣力輸送系統,垃圾被投入後,將通過該氣力系統被自動回收到垃圾處理中心。整個垃圾回收流程都由電腦程式自動控制,垃圾輸送過程處於全封閉狀態,無需任何人工操作或和垃圾的直接接觸,整個區域內的垃圾回收工作僅需三個操作人員就能完全解決。這樣可以避免垃圾收集過程中的二次汙染,並且還節省了其他的人力物力。
【管理】
垃圾分類需要法律促進
前兩天,著名的日本「世博奶奶」來到了城市最佳實踐區的臺北案例館參觀,這位認真的「奶奶」受到了館長陳慶安的親自接待。而陳館長給「世博奶奶」介紹的重點之一,就包括了臺北的「垃圾管理」措施。
其實,臺北市的垃圾處理,最有代表性的當屬垃圾分類,在一樓互動體驗區,他們也展示了一種專用垃圾袋。這種袋子比較貴,有防偽標記,賣出去之後,其中一部分收入是用於垃圾處理費的繳納。這樣,由於袋子較貴,市民自然儘可能減少垃圾的排放,包括將垃圾分類等等。而這樣的措施,並不怕沒人採納,因為在臺北,這是有法律作後盾的。
這些措施,連見多識廣的「世博奶奶」都大聲叫好。「這個袋子,我想帶一個回日本,給政府做參考。」她說。
【小範圍利用】
變廢為寶做建築材料
在浦東的歐洲廣場、非洲廣場、浦西的城市廣場等很多公共大面積場合行走時,你會發現腳下軟軟的,踩上去不像水泥或者柏油路面那麼堅硬,很舒服。再埋頭看看,花花綠綠的淡淡的色彩,看起來也比清一色的灰水泥或者黑色柏油要賞心悅目得多。這麼舒服的觸覺和視覺,如果告訴你,你其實正踩在一堆垃圾上,你會不會很驚訝?
這些滲水路面,都是由礦物廢料製成,經過特別的工藝處理之後,可以無需下水道,路面本身就能夠在下雨時處理雨水。
【大範圍處理】
食物殘渣能發電
一點點垃圾不會讓人覺得噁心,但如果食物殘渣堆成了小山,你會吐嗎?隨手丟掉一個垃圾袋不覺得如何,假如它們匯集成一座巨大的垃圾填埋場,你站在旁邊會不會感覺到世界末日已來臨?大規模的垃圾如何處理,也在世博園內能找到答案。
還是在倫敦零碳館,吃不掉的餅乾能成為第二天的餐具,而如果整個城市的食品殘渣都匯集在一起,那就需要好好處理了。它演示了一套生物能熱電聯繫統,將這些食品廢棄物和有機質混合,通過生物過程降解,並產生電和熱,以實現生物能的釋放,處理完畢的殘渣,將成為生物肥料用於作物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