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月份,月初與孩子一起度過歡樂的六一兒童節,月中與父親度過一個溫馨的父親節!
世界上對於父親節的說法眾說紛紜,版本較多,但時間都訂在六月的第三個星期日。其實中國也有自己的父親節,只不過日期不是六月第三個星期日,其起源要追溯到民國時期,1945年8月8日,上海發起了慶祝父親節的活動,市民立即響應,抗日戰爭勝利後,上海市各界名流,聯名請上海市政府轉呈中央政府,定「爸爸 」諧音的8月8日為全國性的父親節,在父親節這天,人們佩帶鮮花,表達對父親的敬重和思念。
2020年的6月21日已在眼前,作為外漂的遊子,內心深感愧疚,一人漂泊久了,思念變成了心底最深的情感,一旦聽到父母的聲音,便會更加地想家。有時深夜難眠,兀自茫然,父輩年事已高,卻無法照顧左右,在這節日裡,對遠在故鄉的父親說一聲,對不起!
我的父親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在他跟前我有兩個身份一個是他的女兒,一個就是他的學生!他既是我的父親,也是我的老師,助我成長,教我學業!今年5月回家,白髮已然滿頭,歲月的年輪對於每一個人而言都是公平的,細細端詳十年前父親的照片,未生華髮,神採亦是飛揚。十年後的今天華發已布滿雙鬢。曾幾何看著父愛如山,每一位父親都不善於表達,卻又默默地愛著子女。這份愛,都需要用心體會。
香港電臺第二臺節目主持人梁繼璋,在離世時給兒子的一封信,在網上流傳甚廣,也深深觸動了我的心,我記得最清楚一句,梁先生說:「親人只有一次的緣份,無論這輩子我和你會相處多久,你一定要珍惜共聚的時光,下輩子,無論我們愛與不愛,都不會再相見。」
是呀,親人的緣分只有一次,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曾在心底有「孝敬」父母的念頭或「計劃」,可是忽視了時間的殘酷,沒有意識到人生的短暫。「樹欲靜而風不止 ,子欲養而親不待」,別讓時間成了終生遺憾!
關於父愛,最近讀了一本《傅雷家書》,他是一本「充滿著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是最好的藝術學徒的修養讀物」。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了傅雷對兒子濃濃的愛。書中有傅雷夫婦給兒子傅聰寫的近百封家書可以看出,傅雷先生對人生的如此認真和對子女的如此關愛,家書中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穿衣花錢,事無巨細,無不關懷備至,純真、質樸洋溢在字裡行間,傅雷的愛子教子精神深深打動了我。
父親對我的教育,也如此事無巨細,他順其自然,極力不打擊,經常積極鼓勵我,只有在極不合理的情況,才會罵我,但從未動手過。在這種教育方式下,對學習成績不好,但是做事很積極,態度端正,雖不成器但內心陽光,自信滿滿!
記得在《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中有一句話,讀來讓人頗為受益:「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故事是這樣子的:「戰國時期,秦國趁趙國政權交替之機,大舉攻趙,並已佔領趙國三座城市。趙國形勢危急,向齊國求救。齊國要求趙威后的兒子長安君做人質,才肯出兵。趙威后溺愛長安君,執意不肯,國家危在旦夕。觸龍說服了趙威后,讓她的愛子到齊國做人質,終於化解了危機。」
天下之大愛就是父母對孩子的那種愛,父母習慣為孩子做長遠打算,想給孩子謀一個好的前程。一國之君尚且不能躲在城牆與母親的羽翼下,需要去經歷磨難和建功立業,何況我們的大多數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