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讀這本書以前,我從未想到,在文明時代的中國,還曾有過這樣一群人。他們沿襲著祖先的古老生活方式,篤信自然神崇拜為主的薩滿教,與馴鹿相伴,居住在大山深處的叢林裡;他們靠採集和狩獵為生,日常用品來自於「以物易物」的最原始交易方式。走出森林以前,他們甚至從未接觸過金錢……
同阿來的《塵埃落定》一樣,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的主題也是「消亡」;與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樣,《額爾古納河右岸》同為一部充滿「魔幻」色彩的民族史詩,書中記述了「鄂溫克」這個弱小民族的生存狀況及百年間的滄桑。
令人著迷的兒童視角
其實今年是我第三次閱讀這本書。而第一次讀的時候,說來有趣,也算是緣分吧!我竟是因為隨便翻開一頁,看到其中的一句話,便瞬間喜歡上了遲子建的寫作語言和寫作風格。並一口氣讀完了這部小說。為此,我很願意把這段話分享出來,她不是雞湯,也不是什麼寓意深刻的金句。
雖然涉及到一點點情節,但算不上劇透,因而有必要做個簡單的說明。書中的「我」,是故事的講述者,一個90歲的鄂溫克女人;「安草兒」是我的孫子;「木庫蓮」是類似口弦琴的一種簡單樂器。這個樂器被插在了小說中一個死者的墳頭上。有一天下雨,安草兒很興奮地說:
雨來了,木庫蓮得到滋潤,就會生長了。我問他木庫蓮會長成什麼?安草兒說,它叫出的聲音那麼好聽,起碼要長出一群小鳥啊……
我被這天真的童語和奇妙的想像感動了。其實在這部小說的寫作中,有大量兒童視角的運用,多處情節呈現出鮮明的兒童思維特徵。而這種特徵不同於林海英筆下的《城南舊事》,也不同於蕭紅筆下的《呼蘭河傳》。這是遲子建獨有的語言,因為她筆下這些孩子在森林裡長大。他們看慣了花朵、蝴蝶、馴鹿、飛鳥和蜜蜂;聽慣了樹葉與河流的歌唱;也習慣了枕著星星睡覺,踏著白雪走路。
所以,透過這些孩子的語言、行為,以及經他們視角觀察的事物,他們眼中的森林及馴鹿。我仿佛看見他們泉水一般清澈的眼眸、白雪一樣純潔的心靈;他們的聲音,就像一首久久迴蕩在山間的歌謠,響亮、美麗、悠長、空靈……
森林裡沒有童話
我想起梭羅的《瓦爾登湖》,想起那個為親近自然、回歸簡樸生活而獨居湖畔的作家。但實際上,《額爾古納河右岸》中描述的鄂溫克人的故事完全不同。森林不是世外桃源,他們的生活充滿艱辛,世人的痛苦他們都有。甚至於大山之外,紛紛擾擾的事故變遷,對他們的影響也一樣不少。
森林裡沒有童話,但童話在人們心中,在真誠、善良又勤勞的人們的夢想裡。當我閱讀這本小說時,童話就呈現在我眼前。是的,總體來說,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古老而悲傷的故事。但我同時又感覺到這是一部寫給成人的童話。童話未必都是快樂的,但她卻是可以淨化心靈的。
我之所以說她是童話,因為童話都是假的。就像書中那些真誠善良的人們,那是在閱讀小說時你最想與之交流的一群人。他們最終卻和這個古老的民族一起消亡了,雖然他們曾經那樣真實地存在過。他們的生活並不輕鬆,但他們卻充滿希望地活著。而都市中的我們,相比他們可以多出一百樣舒適,然而卻未必有他們那種對待生活的熱情和希望,以及在他們圍著篝火唱歌跳舞、分享食物時的幸福感與滿足感。
小時候我們喜歡童話,卻從未真正讀懂童話;長大後我們可以讀懂了,卻不再相信童話。
人性的光輝
為了不做關鍵情節方面的劇透,我不想把我的文字變成書評,我只希望說出自己真實的閱讀感受。然而,有些地方我又不能不說,因為我再沒見過有哪位作家,能用如此平靜的語言、平緩的節奏,書寫表面上平淡無奇,仔細回味又可滌蕩心靈的故事。
「金得」是書中一個青年人物角色,由於不滿母親強行為他安排的婚姻而自縊。然而,他有意吊死在森林裡不太多見的一棵枯樹上。因為按照氏族的規矩,凡是吊死的人,定要連同那棵樹一同火葬。這段情節,作者幾乎是一筆帶過的。可是在我看來,這卻是催人淚下的。人性之善,在那一刻,顯現出最耀眼的光輝。
類似情形還有達西在火葬金得的時候,因可憐結婚當日就變成寡婦的傑芙琳娜而向她求婚;妮浩每次跳神救活一個人,就會失去一個自己的孩子,但她卻從未因此而見死不救。合上書,我便再沒見過那麼善良、那麼可愛的一群人。於是我意識到小說人物的虛構性質,以及過於理想化的誇張成分。但是當我再次翻開這部小說,他們重又變成活生生的一群人,他們分明就是真實存在的!
面對死亡的態度
在我的印象中,凡是情節跌宕起伏,讓人感覺驚心動魄的小說,必然伴隨著對於死亡的恐懼。在《額爾古納河右岸》中,也有著大量與死亡有關的故事。但書中對於死亡描述,與其它平常事件所用文字,在感情色彩上毫無差異。沒有任何對於痛苦情緒的刻意渲染,更沒有歇斯底裡般誇張的咆哮。
小說呈現給我們一種類似莊子那樣,順其自然、以坦然的態度面對生死的人生哲學。在作家筆下,對於生,沒有過分的喜悅;死,也從不表現出過多的排斥。不僅死亡,對於人世間一切痛苦的描述,小說語言所表現出的整體基調是哀而不傷的。
因為,作者最想在書中表達的,不是針對個體生命存亡的或喜或悲,而是對於民族消亡的深切哀婉。甚至還有對於文明形態的深刻反思。到底什麼是文明?什麼是進步?縱然,民族融合對於歷史來說是不可逆轉的潮流,甚至某種程度上也代表著文明和進步。但對於當時代的他們,那些習慣了古老生活方式的一群人,他們得到了什麼?又失去是什麼?這些都是值得討論的問題。
幸福就在山林中
在薩滿教信仰的風俗裡,氏族的薩滿手中都保存著一些用自然材料做成的神偶。故事的講述者「我」小時候,曾去薩滿的屋子裡偷看過它們的樣子。書中寫道:
我久久地看著那些用木頭、樹枝、獸皮組成的神偶,它們都來自於我們生活的山林。這使我相信,如果它們真的可以保佑我們的話,那麼我們的幸福就在山林中,不會在別處。
結語
以上是我的一點閱讀感受。當然,小說的思想內涵遠不止這些。畢竟,文學語言本就具備開放性的審美功能。因此,不同讀者對同一本書的品讀,也可能是不盡相同的。但是,豆瓣超過一萬名讀者,給出9.0的高評分,也說明這是一本可以讓人放心的好書。
一本好書,就像一杯清茶,不見得多麼濃烈,卻能給人以無窮的回味。《額爾古納河右岸》就是這樣的書。她以詩化的語言、哀而不傷的情感基調,展現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溫馨畫面。這畫面在小說結束前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直至徹底消失。哀婉之餘,引發讀者更深層次的思考。